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青年研究中心召开工作研讨会,进一步论证“全环境育人”理念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0-23

青年研究中心召开工作研讨会,进一步论证“全环境育人”理念

近日,《北大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总第39期)顺利出刊。这期杂志设置“全环境育人”专题,青年研究中心发表《略论“全环境育人”理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文,围绕挑战与应战、变革与坚守的主题,首倡“全环境育人”理念,以回应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境。围绕“全环境育人”理念的进一步理论论证和实践结合的问题,1017日,中心召开本学期第二次月度例会,开展深入学习和研讨。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和副主任张勇、李婷婷等全体师生骨干参加了会议。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教育工作同时面对现实与虚拟两个场域。对此,与会师生一致认为,在网络与社会、网络与青年呈现多元化融合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传统育人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时俱进的发展完善,通过引入贯通虚拟与现实、物质与精神多元世界,倡导立体复合式实践路径的“全环境育人”理念,来突破当前教育理论的困境。作为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心应该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动新型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建构,促进学校育人平台向网络空间扩展延伸,实现双向互动教育的开展;要加快落实创建“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平台”的构想,科学处理好净化网络环境与实现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出和谐有序、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实现育人整体环境的系统优化。

在听取了与会人员的发言后,蒋广学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现实与虚拟两个教育场域的紧密结合比两者的分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其深层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对现实世界、观念世界和网络世界的重新区划、系统阐述网络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宏观理论构建基础上,通过中观层面“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阐发、论证和实践运用,微观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开展:

一是促进“教”、“学”结合,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二是处理好“堵住有害信息”与“疏导负面情绪”的关系,因势利导,形成有张力、有弹性的管理规范;三是促进教育模式由被动接受、单项灌输向能动灌输、双向互动转化;四是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利用隐性网络环境弥补显性宣传教育吸引力缺乏的不足,帮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多变性、教育现状的复杂性,教育主体还应善于发现新变化、把握新要求、更新旧观念、探索新方法、实践新理论,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