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把握时代方位,弘扬北大传统,探索新青年培养路径——《北大青年研究》2017年夏季号出刊

作者: 发布日期:2017-07-11

近日,《北大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总第50期)顺利出刊,共推出12个专题,33篇文章。本期杂志保持当期专题与常设专题相结合的设置,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央31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如何把握时代方位,弘扬北大传统,探索新青年培养的创新路径,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推出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文章。

    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方针的根本所在;尤其在北大即将开始新的120周年征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持续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更是摆在全校上下的首要任务。

校党委书记郝平撰文《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传承五四精神,落实立德树人》,通过回溯五四精神和北大人才培养的历程,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网络新青年”是五四精神传承与北大青年成才的历史交汇点;北大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始终聚焦立德树人,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氛围和环境;并提议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以个人梦想推动国家梦想”。

青年研究中心最新推出的《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一文则具体归纳和提炼了“网络新青年”的概念内涵,并从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出发,论述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阐明网络新青年培育是网络化、全球化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涵的重要着力点。

围绕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一文提出,特定的思想、观念、情感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培育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而《“微思政”的优势及其作用发挥路径探析》一文则通过对“微思政”的特点、效果及教育方式的分析,提出要关注对青年学生的渗透教育和潜移默化,将思政教育与人格培养、情感共鸣相结合。

北大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弘扬北大传统与推进‘双一流’建设”专题立足北大历史与传统,关注北京大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就医学学科的发展、跨学科组织模式、北大文科建设及社会学科博士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撰文《发展一流北大医学,助力北大“双一流”建设》,从北大医学的战略方向、历史积淀、发展重点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畅谈如何发展一流的北大医学,从而为北大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学科发展趋势与跨学科组织模式探究》一文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只有通过整合及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创新跨学科组织建设模式,完善跨学科发展机制体制,才能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促进“双一流”建设。《“双一流”背景下北大文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从“双一流”与文科互为促进的关系谈起,分析了北大文科的现状、优势与挑战,按一流学科的要求,结合北大文科的学科实际,提出了推进文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如何培养一流的经济学博士生》一文比照美国著名经济学院校的标准和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改革的初步成果,为国内经济学专业学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渊源。“李大钊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北京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撰文《弘扬李大钊精神,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李大钊精神总结为担当精神、平民精神、求实精神、实践精神和革命精神,把李大钊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相结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文通过分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发扬李大钊之于北京大学的精神遗产,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作出贡献。《“传道”:做民族复兴的“筑梦人”》则从实践角度指出高校教师应该掌握教育方法,把握时势、遵循规律、率先垂范、播种梦想,最终传好道,做好民族复兴的“筑梦人”。《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新时代共青团引领服务新青年的思考》《新形势下基层团学工作探索与思考》等文章则分别从党建、团建、团学工作角度展现了实践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知识积累、经典阅读与深度思考,在网络信息时代,自主阅读仍然是培育新青年的重要途径。哲学系教授张翼星撰文《中国文化的魅力》,向青年学生推荐《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并提出十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鼓励青年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国家的文化脉络,认同自己的文化基因,建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情怀。“青年视点”栏目则聚焦当前北京大学学生课外集体阅读情况,采访了多种集体读书形式,试图探索网络时代的大学生阅读应该怎样有所坚持又有所改变。

在“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本期杂志还关注了统战工作、留学生工作、高校战略规划、双创人才培养、资助工作、班集体建设、毕业季活动、学生社团实践等多方面内容。

《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历经13载春秋,已经顺利出刊50期,始终立足于学生工作全局,着眼青年工作发展,致力于提升杂志的专业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杂志将继续增强现实关怀,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水平,积极发挥理论研究在解决育人工作现实难题中的基础指导作用,努力扮演好“理论孵化器”和“实践推进器”的重要角色,继续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