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大学生创新拓展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有利的平台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它不仅具有传统课程的教育功能,还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授课方式单一的不足,可以更好地体现和满足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很好地完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任务。文章从创新创业课程、交叉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四个方面探析了国内外现有的创新拓展课程设置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拓展;课程设置
一、创新创业课程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许多院校也开始增设创新创业相关教育课程[1],此外还引入了企业研发平台,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地方支持及技术服务。如何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其自主创业的目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典型事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实现专业学科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创业的实践价值,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下获得专业学科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同发展。而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条件主要集中在师资、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的实践价值三个方面[2]。
首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要由具有职业教育能力和素养的专业教师来主导,需要建立具有专业学科素养和职业教育素养的综合型教师人才队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既从专业学科的理论上对其进行扩展,也以现实需求来指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方法,从而促进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
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制定创新创业专业学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结合实践的现实要求和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其教学模式整合了两个课堂教学体系:一是教学的第一课堂,这里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专业学科知识理论的教学;二是实践的第二课堂,它强调对于专业学科下创新创业的实践。在教学方式上,除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有辩论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3]。辩论式教学的形式是先从课本中选取内容,设置辩论题目,然后让学生选择辩题辩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在搜集辩论素材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讨论式教学的优势是可以让师生在课堂上更好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交流想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进行问题分析,最终将问题得到解决,整个过程下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让教师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进一步去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师生共同受益。
最后,要注重教学的实践价值。深入的说就是说对于创新创业专业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评判,最重要的标准在于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是否获得了对于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是否能够以创新创业思维来进一步推动专业学科的社会实践化。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为目的,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实现上,因而也应当看重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对于专业学科学习和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统一。
(二)自我导向式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
图1:基于自我导向式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4]
有研究者提出以自我导向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基础,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其模式结构图如图1。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以气氛营造为主线、以模块化教学设计和互动式教学方法为抓手。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以评判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寻求资源,最终选出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鉴结果[6]。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加适合以任务和问题为中心开展互动式教学。具体而言有如下步骤:
首先需要营造有益于创新思维产生的环境与气氛,包括舒适的实体环境、良好的人际气氛及适当的组织气氛[7]。
其次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根据课程特色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主题,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一模块代表创业中的一个主题,每一堂课完成一个主题。互动的形式多样,根据课程主题需要可以是破冰游戏,也可以是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大家熟知的任务等等,通过这些互动引出课程主题。
接着采用体验式教学及团队式教学方法。把一个概念或理论设计成一个交互的动态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和领会。例如,在讲授创业构想时,我们首先设定一个现实的创业情境,请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然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出创业构想的概念,再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创业构想的产生。整个过程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配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班级某一特定任务。除了完成特定任务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堂任务作为课程成绩组成的一部分。如此,不仅每个小组都有明确分工,保证了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成员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采用多元课程成绩考核方式。自我导向式学习成绩考核通常由反应评量、学习评量、行为评量及结果评量四部分组成。课程考核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课堂上的行为反应评量和出勤情况得出;期末成绩由结果评量(即期末考试)和个人未来需求的诊断性测试组成,个人未来需求的诊断性测试即大学生对自己在该课程中获得能力进行评判,并与期望获得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以此作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基础。
(三)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和项目,建设了覆盖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对学生领导力的教育,强化了学生跨文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打造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8]。
麻省理工学院所设置的专门机构项目为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其所设立的创业中心截至2018年底,已开设了四大门类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技能课程、行业导向课程和选修课程。他们根据创新创业的需求,建设了覆盖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从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开设有导论性课程和基础课程,导论性课程引领学生探索企业家精神,了解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障碍和方法。具备一定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修习行业相关课程。此外,麻省理工学院为了加强领导力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视。通过启动相应的项目计划,让学生在两年内完成领导力课程学习,这种课程以工作坊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现实背景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既具挑战性又含支持性的环境来达到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教育目的。
麻省理工学院还通过开设跨区域、跨文化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强化学生跨文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全球多个国家的初创公司高层领导合作,邀请来自各国各地的演讲人开设讲座交流,给学生提供全球视角来审视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创立新企业的机会。不仅如此,学院还通过打造网络课程平台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所建立的体系平台发布了60余门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大纲、讲义、作业和考试等资源,为学生获取资源实现了更便捷的方式。为了进一步给来自全球各地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分享,还与哈佛大学合作推出EDX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进一步普及。
(四)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系统创新课程
2014年秋季在哈利法科技大学工程学院首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9],其采用课堂会议的形式。学生由多学科团队构成,首先给学生15—20分钟的微型讲座,内容涉及与创新创业过程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在每个微型讲座之后进行研讨会类型的活动,每个研讨会都侧重于不同的方面。随着学期的进展,讲习班分为两大类:侧重于与创新和创业过程相关的基本技能的讲习班和旨在提高实用性的综合讲习班。在课程可交付成果中,学生需要每两学期就每个团队在整个学期中开展的初创公司的模拟设置的进度制作一个两周的进度报告。
二、交叉学科课程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来源,是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基础。高校需要制定个性化的侧重学科前沿和面向研究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达到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目的。
(一)交叉学科研讨课
交叉学科研讨课的设置首先需要精选研讨专题,根据目标选择适当专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走到学科前沿。然后由学生进行专题讲述,此时学生可以自主提问。讲述后,可进行辩论式或小组式的互动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学生讲述和讨论的情况,并补充此过程中学生未提出的内容,以及介绍学术界或业界的观点,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发现,交叉学科研讨课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课堂主角的[10]。
(二)构建多学科交流平台
构建多学科交流平台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使交叉学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可以推行本科生进实验室计划,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为高年级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为学生与科研团队的交流打通渠道。还可以建立师生“面对面开放交流”制度,为学生了解和接触不同专业的研究内容提供可能。同时也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系列讲座。以上形式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多学科交流机会[11]。
(三)综合、跨学科、分布式的研究生课程
综合、跨学科、分布式的研究生课程(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Distributed Graduate Course, IDGC)结合了本地教学(与教师面对面互动)、远程学习(无障碍在线向国际专家学习)、体验式学习、国际暑期学校类型课程等多种形式[12]。Wagner等将其应用在景观遗传学、种族遗传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交叉方面,包括七个阶段,其大纲如表1)。此课程虽是针对研究生而设立的,但对于本科生也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表1:IDGC框架[13]
环节 |
描述 |
会前准备 |
5天安排会议讲座、讨论以及整合讲座与实验、计划组织课程 |
讲座 |
2个视频会议;13个预先录制的讲座(每个50分钟);每周1-3个阅读材料 |
本地研讨会 |
由当地教师带领,在当地的研讨会小组中讨论演讲、阅读和学生活动 |
会见专家 |
在每次讲座之后,在两个固定时间开展研讨会,与专家在线上进行深入讨论和提问 |
计算机实验室 |
在专家每周的指导下,实验练习由当地教师实施并转化为作业大纲 |
小组项目 |
跨学科小组由4-6名学生和2-4名专家组成,跨机构;使用预定义的主题,并将在学期末创建一个小组报告 |
综合会议 |
和同伴进行5天会议,进行报告、出版的相关工作 |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也可以与专业学科教育融合,形成“课程思政”模式,以体现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担当和职业精神[14],既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记忆,也在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本专业所体现的人文素质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
思政课的政治性强,涵盖了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如果不用心设计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切身感受,通常可通过专题的讲授、问题性引导、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并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困惑的问题。强化第一课堂的同时,还要多开辟第二课堂[15],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开课展示、专题性研讨、演讲比赛、学术沙龙等活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教学,做好“网络思政”。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设计,才能把读(原著)、听(讲授)、谈(讨论)、看(媒体)、走(实践)、写(论文、心得)等教学环节结合起来[16],为学生展现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四、社会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需要做好横纵延伸,尽量增加双向交流,将活动从体验转向信念的塑造,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社会实践课程中,包括实地调查、地区志愿服务、公益性活动等[17],使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
(一)社会实践课单列模式
社会实践课单列模式是指把社会实践的部分从思政理论课的四门课中间分离出去,成立一门新的“社会实践课”[18]。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调研。理论教学主要讲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践调研则是需要先建立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然后安排领队教师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考察、调研,接下来撰写调查报告,最后进行考核并总结成果,可以书或论文的形式公开出版。
此外,人文社会实践课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这种方式有针对性的把学生与教师、行业与社会、学校与地方等联系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实践方向可以为传统农村(传统农村社会的人口健康调研实践)、现代城镇(城镇社区的健康文化建设调研实践)等[19]。
(二)社会实践课的质量控制——明确目标联合有效的实施机制
使社会实践课达到圆满效果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辅以有效的实施机制[20]。在建设目标上,要以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为出发点,倡导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建立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了解、参与我国基层社会发展的实践平台。在工作思路上,要通过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传帮带,一方面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加深教师对社会的了解,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和联系实际。
在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方面,要建立组织机构具体指导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周密组织实施,使高校与地方进行有效对接,组成实践团队,确定实践主题;随后建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实践报告;同时要做好安全和后续服务工作,完善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安全事项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总结与展望
李克强总理在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提出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高校为大学生开设创新拓展课程已成为大势所趋。开设多种形式的创新拓展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方面也会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简介:李宏月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专职辅导员 讲师
张进瑜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讲师
许 扬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办公室副主任 讲师
参考文献:
[1]Ma K , Lin Y , Liu K , et 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Case Library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nd Games. Springer, Cham, 2018.
[2]叶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1):61-63.
[3][4][5]孔凡柱.创新创业类课程自我导向式互动教学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18(6):306-311.
[6]李征.自我导向学习——未来成人学习的主导形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02):43-45.
[7]Knowles, M.S.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Houston[J].1990.
[8]胡剑,张妍.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点研究[J].高教探索,2019:69-73.
[9]Isakovic A F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MENA Region for Enhancement of Sustainability Literacy[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CL). IEEE, 2014.
[10]张宏伟.交叉学科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及思考——以《媒介经济学前沿问题研讨》课为例[J].求实,2010(S1):266-268.
[11]刘立新.交叉学科发展与本科生培养的一些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3):192-194.
[12]Garrison, D. Randy, D. Vaughan, Norman.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 Priciples and Guidline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Education, 2008, 25(1):135-137.
[13]Wagner HH, Murphy MA, Holderegger R, Waits L. Develop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Distributed Graduate Course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tists [J]. Bioscience 2012; 62:182-188.
[14]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04):99-103.
[15]汪希,罗芳芳.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前沿,2019; 8:237-241.
[16]陈占安.关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1(19):4-9.
[17]崔笑宇.通过社会实践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程》[J].当代教育科学,2015(07):71.
[18]曾敏.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困境与“单列模式”的解困改革[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8-79, 99.
[19]叶启晓,王秀兰,俞宝英,等.中医药专业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4-6.
[20]陈宇翔.创新方式,拓展途径,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