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载体探析

作者:王梓霖 发布日期:2021-01-26

摘要: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应巧妙利用APP、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开拓思政工作的新路径。文章从传者、内容、受众、渠道、效果五个维度分析了思政校园APP的开发应用;从如何利用微信群突出思政教育的碎片化引导,如何借助多媒体组合创新微信公众号思政内容的呈现,如何深度耦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创建思政微信小程序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政微信生态系统的完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新媒体;思政APP;微信生态体系

 

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主流的传播形态,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进入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1]。辅导员老师应强化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教育资源观,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泛化性、碎片性等特点,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束缚,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突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强化思政内容的针对性。

 

一、思政校园APP的开发应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多以“大水漫灌”为主,“精准滴灌”尚且不足,学校各部门之间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依然欠缺。为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辅导员做思想政治工作时的力度和效率,加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供给能力,下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理论,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者、内容、受众、渠道、效果五个维度,探究高校思政APP的开发与应用。

(一)传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曾谈到,“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素养”。权威的传播主体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正确,但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思政课教师这一单一的传播主体导致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不强,缺乏多元性、批判性的观点碰撞和交流。为抓住新媒体的发展机遇,高校应不断壮大思政队伍的建设,形成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专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和服务人员各方共建的全员育人共同体,形成党委领导全面部署思政工作方案,党支部团支部做好引领落实,年级班级注重日常建设的多级思政教育格局,借助新媒体奏响思政教育的“最强音”。

(二)内容

1.深耕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开展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重点围绕形象、载体、氛围、情感、仪式、使命六个关键要素大力挖掘并发挥好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2]。高校辅导员应结合每年两会召开日、国家安全教育日、世界读书日、校庆等重要节点,开展各方面知识教育,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双重提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用好校史、校歌、校训和杰出校友故事等育人资源,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打造校园文化展示活动。深化“四史”教育,辅导员可同广大学生一起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增进师生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2.创新思政素材表现形式

为充分发挥新媒体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在进行思政教育APP开发时可参照“学习强国”的内容版块模式,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思政工作素材,同时通过抖音短视频创作、VLOG、网络直播等形式强化思政教育的视觉表现力、内容感染力和日常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生思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类型的思政短视频创作,加强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如2020年9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大众日报联合主办了山东省首届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数百所高校的近9000件思政短视频作品参与评选。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设计趣味性思政短视频创意大赛,让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政教育传播者。

(三)受众

“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曾指出,人们接触并使用媒介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这其中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及精神和心理需求[3]。换言之,学生们接触各类媒介是基于其各方面需求或欲望的主动行为。但许多调查表明,诸多公众号的关注或APP的安装存在外在的强制要求,并非全部基于受众的主观意愿,这种外在干预虽在短期内能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但实质上违背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原理,极易造成学生无主观兴趣、无心理需求的被动接受,导致传播效果欠佳。因此在开发高校思政类APP时,需梳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特性、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将不同类型的思政内容优化组合,不断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思政内容推送时要避免学生囿于某类信息中,形成信息茧房。其一,可利用GPS定位机制根据学生所处位置提供本地附近高校的相关新闻资讯;其二,开启订阅机制,学生可根据知识需求和自身兴趣来接收想探索的思政内容;其三,根据学生注册时提供的大数据信息,通过受众分群、内容筛选和匹配来实现精准推送;其四,注意推送时间和推送频次,为培养学生们的接收习惯,将国内外要闻和新思想等资源做定点推送,将思政主题教育等内容做周期性推送。

(四)渠道

思政平台生态圈的搭建有助于提升学生用户黏度,拓展学生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增加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频率。高校思政类APP可以不仅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学习平台,还可兼具慕课MOOC、视频会议、书籍网上购买、时事热点互动等功能,成为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学习生态圈。比如开发网络书籍采购功能,包含电子书阅读、纸质版书籍购买、思政教材借阅、旧书二手书转卖等,平台可以在获取学生更多的阅读数据后,进一步分析当下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求,进而对各类思政内容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

另外,微信、微博等渠道虽然给学生带来了随时随地进行思政学习的便利,但良莠不齐的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举措。高校辅导员老师应关注到思想引导的深度、力度和效度,帮助学生巧妙利用碎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剔除囫囵吞枣,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适度地将思政内容“一统多分”,搭建起PC端内外网、社交媒体平台、APP客户端的全网传播矩阵,让思政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

(五)效果

相比传统思政学习采取课堂签到、考核考试的教学评定方式,APP可以通过积分规则、线上反馈评论等方式量化思政学习的传播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取不同程度的积分,一方面帮助学生检验自我学习成果,反思自身薄弱环节,另一方面高积分附带奖励也能刺激学生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增加思政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媒体传播效果的评估通常利用粉丝数、下载量、点赞评论转发数、阅读量等指标进行考量,但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传播效果来说,要减弱“传者中心论”的思想,承认传者和受众都是思政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要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双重评估。比如,阅读学习之后的分享、评论和交流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认同程度,类似于H5形式的创新交互作品,则可以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度来获得评价结果。

 

二、思政微信生态体系的完善

 

(一)微信群:突出碎片化引导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高校的各类微信群聚集着大量学生群体,因此辅导员老师必须加强阵地意识,绝不能让微信群成为意识形态的“真空区”,要学会坚守和占领制高点,牢牢掌握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动权,降低各种错误思潮对学生产生的干扰和侵袭,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让同学们在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微信群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第一时间、不受时空限制)、快捷性(海量信息随时传递)、传播方式多样性(图片、文字、音视频、表情包等)、信息内容共享性(群内任何成员均可接收)、交互性(单向传播、网络状交流)等主要特征,以上要素为辅导员利用微信群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助力:第一,微信群可以第一时间传递思政内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比如,2020年10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布会结束后,辅导员可第一时间带领各党支部利用微信群展开交流探讨,跨群转发会议精神,并不断进行分散式传播,引导学生高效、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家重大会议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二,微信群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微信群的思政教育相比课堂等传统教学更能吸引青年人的关注,一方面同学们通过各具创意的音视频,图文并茂的解读,接地气的表情包等方式去进行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认识,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缓解了面对面教学的紧张感,让思政教学更具亲和力。

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以“满堂灌”“大水漫灌”居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既感觉思政内容枯燥乏味,又觉得有疏离感,而利用微信群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是利用碎片化的引导方式,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紧紧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学生面对网络上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时,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此外,辅导员可利用微信群建立起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辅导员可看作是二级传播理论中所说的“舆论领袖”,传播正能量和主流的思想文化,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建设起到特殊的影响力。在微信群的日常建设中,可以适当分享些涉及国内外热点剖析、求学就业故事、好书好文推荐的文章,利用碎片化的信息加强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全方位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但同时在微信群“统一性”内容的背后,也要因材施教,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多样性,结合学生的特征,鼓励群内的交流互动,展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发挥微信群的集体力量,营造出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学习氛围。

(二)微信公众号:多媒体组合创新形式

《2019年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数据显示:“在腾讯微校回收的1205份调研问卷中,约83%的大学生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号,在内容方面,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查看公众号文章2—5篇,平均每天查看时长超过半小时的占比近七成,关注内容主要是校园新闻(58%)、 通知公告(52%)和学习干货(50%)等”[5]。高校各类公众号的广泛普及,拓宽了大学生了解新资讯和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的能力,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树立。因此辅导员老师开展思政工作时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微信公众号的思政育人功能,指导学院和班级的各类公众号做好优质内容推送。

微信公众号在发布形式上主要有图文、图文+视频、图文+音频、图像、视频和音频六种组合,配合音视频等多媒体组合的公众号内容呈现效果更精彩,内容更丰富全面,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转发。辅导员需巧妙利用传播策略,广泛整合多媒体数据资源,提升日常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作为北京大学药学院本科生专职辅导员,疫情防控期间我努力将思政教育整体目标与疫情形势紧密结合,带领药学院2018级本科生创建公众号“声波杂货馆”,以“音频”(声波)为主要形式,配合文字解释说理,图片把控阅读节奏,视频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价值观逻辑的生成,用“事”来育化人心,将中央疫情防控指示精神和各类抗疫故事的核心精神转化为“00后”青年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源动力,用体现中国速度、规模和效率的疫情防控事件给同学们解读何谓“四个自信”中的“制度自信”。自2020年1月30日起,带领学生们每2天用音频录制一本好书、一份英文读物、一个药学专业知识点,拍摄一个寒假日常VLOG,汇编一篇寒假居家杂文。多媒体组合的呈现改变了原有的文字满屏,单调乏味的传播风格,更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家国情怀,让思政教育产生叠加效应。

(三)微信小程序:深度耦合校内外多方资源

截至2019年8月,微信小程序总量达236万,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目前累计用户已达到8.4亿,月活用户突破6.2亿,占平台月活用户总数的六成以上[6]。随着小程序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逐步提升,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关注小程序功能性强、使用便捷、用户群体广、传播性强的优势并逐渐发力,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各类优质资源,缓解现存思政难题,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和管理水平。

高校辅导员可以将微信小程序作为优化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整合和渠道分发。

首先,同学们可以通过主动搜索、扫码获取、好友或群分享、公众号安利等诸多方式进入小程序界面。其次,利用小程序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部和各职能部处之间的联动,整合各部门发布的育人素材,学生无需在各部门官网主页、党团系统、课程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寻找知识资源,仅在小程序一个平台入口就可以预览到实时更新的海量资源,了解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院的活动安排,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意愿及时规划。借助小程序既可以确保思政学习的质和量,也能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追求。此外,激发学生自主、自愿、自发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广外思政学时”微信小程序为例,小程序内“一键报名”的设计,改变以往学生被要求参加讲座的硬性分摊,学生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时间、地点、汇报人和主题等,并按兴趣进行报名,获取活动预告和空位提醒,发布者则可以跨校区、跨学院、跨年级发布活动通知,并随时根据报名热度和学生来源做好活动的跟进准备[7]。利用小程序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度,让其拥有自主选择思政课程的权利。最后,利用小程序实现课程考勤监管和线上线下活动评价反馈。通过滚动扫码考勤,帮助老师更加精确和灵活地掌握学生迟到、早退和缺勤的情况,实现精细化管理,小程序的各种激励方式(抽奖、积分等)鼓励学生成为思政课程的评价人,及时反馈学生的所需和所感,为日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活动提供动力支持。

高校辅导员应提高对新媒体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推动思政类APP、微信群和公众号、小程序等载体在日常思政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思政工作新资源、新格局、新方法的创新与探索。“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8],打造良好的思政环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王梓霖 北京大学药学院团委副书记、专职辅导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 [2020-1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点[EB/OL].(2020-04)[2020-12-04].http://www.moe.gov.cn/s78/A12/A12_gggs/s8473/202004/t20200408_441319.html.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0.

[5]腾讯微校.2019年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R].2019-04.

[6]即速应用.小程序2019行业年中增长研究报告 [R].2019-08.

[7]梁倩蓉,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与新媒体融合平台探索——以“广外思政学时”微信小程序应用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38-39.

[8]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