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碎片化阅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探析

作者:张妙妙 许人杰 发布日期:2021-01-26

摘要:碎片化阅读日益成为大学生主流阅读方式,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大学部分在校学生为例,对高校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进行调研,梳理高校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和问题,总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冲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对能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等应对策略和意见。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和新媒体设备的广泛普及,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了大学生阅读主流方式。碎片化阅读不仅改变了大学生传统阅读方式,也对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了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情况特点,分析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碎片化阅读的含义与成因

 

(一)碎片化阅读的含义

碎片化阅读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不同学者对碎片化阅读大体趋于一致理解。一方面表现为读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是指阅读内容的零碎化与片段化。根据碎片化阅读的性质,碎片化阅读可以定义为: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碎片化阅读具有零散、随意、快捷、无序、简易等特征[1]。碎片化阅读的载体可以是数字化的新媒体设备,也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图书。但随着网络的高度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碎片化阅读多借助可移动、便携式的媒介工具开展。本研究侧重于当今高校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碎片化阅读,因此本文中碎片化阅读指读者通过使用互联网络,利用零碎的时间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设备进行片段化内容的阅读。

(二)碎片化阅读的成因

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2]。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的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阅读时间也逐渐被分割。碎片化阅读正是在“信息碎片化、互联网生存碎片化、媒介碎片化和传播语境碎片化”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和新媒体设备的广泛普及对传统的阅读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比于后者,通过互联网络与移动设备进行线上阅读更加快捷与便利。尤其是近年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迅速崛起,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海量的阅读内容通过社交平台迅速地传播,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阅读,阅读的成本也大大地降低。对于本研究中大学生群体的快节奏生活而言,课程、活动、社交、实习等占据较多的时间,大学生也自然更多地选择时间短、便捷的阅读方式,因此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二、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特点——以北京大学部分在校生为例

 

在调研了碎片化阅读的研究现状,并对碎片化阅读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高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现状,调查对象为北京大学在校学生,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工具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问卷260份,其中有效问卷260份。根据对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对高校大学生阅读状况的特点和碎片化阅读的问题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同学对碎片化阅读有一定的了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同样可以发现,大学生阅读特点具体表现为阅读媒介电子化、阅读时间零碎化、阅读内容浅表化、接收信息碎片化、阅读注意力分散化等五个方面。

 

(一)阅读媒介电子化

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受访同学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都是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另外电脑也是绝大多数同学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对比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子设备,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已经是现代电子设备,传统的纸质资源给同学们带来的信息量很低。电子介质对纸质媒介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比纸质媒介更具时效性、便捷性,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阅读需求。

 

(二)阅读时间零碎化

根据调查结果,83.1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拥有手机等移动设备之后阅读的时间更加零碎了,仅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阅读时间没受到任何影响。在频率上,大多数同学每天会进行3次以上的碎片化阅读,可见同学们碎片化阅读行为的频率是较高的。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地点和场景也非常多样,包括闲暇时间、地铁或公交车上、课间休息时、睡前、吃饭时等场景。时间零碎也导致了内容的零碎,超过一半的同学看见长篇的文章会产生厌烦,直接略读或者直接跳过不读。

(三)阅读内容浅表化

在阅读的内容上,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时事新闻进行阅读,另外会有较多时间用在阅读学习资料,八卦娱乐等内容。这说明同学们的阅读内容和学习生活是比较贴切的,一方面关心时下最新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生活爱好进行阅读。57.5%的同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阅读也只停留在了解大概内容的层次,很少会进行深度的思考。

 

(四)接收信息碎片化

有48.75%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的阅读以碎片化阅读为主。有近半数同学认为自己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原因是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也有35%的同学是在无聊时间进行碎片阅读来打发时间。这些碎片化信息,因为和其他信息缺少联系,因此难以被提炼和记忆。52.25%的同学认为网络阅读会产生从众心理,不利于个人的独立思考,超过半数同学认为每天不及时浏览会产生渐渐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五)阅读注意力分散化

有65%的同学在碎片阅读的时候会被弹出的其他信息吸引注意力,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在进行碎片阅读后仅能记住一点内容,这说明同学们在进行碎片阅读时的注意力并不高,对内容的总体关注度也不高。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通过碎片化阅读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同时,也因为阅读的碎片化而降低了阅读质量。

 

三、碎片化阅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带来的影响与冲击

 

通过调研发现,碎片化阅读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产生心理焦虑、思维能力下降、理性判断力弱化、注意力涣散等。因此,碎片化阅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一)碎片化阅读分化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性教育[3]。碎片化阅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碎片化,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加工传播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分化成零碎而分散的信息分子,其中的一些被学生有选择性的忽略,使得学生缺乏总体性的视野和大局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功能的分化。“碎片化”也使各载体力量间缺乏彼此的呼应和配合,表现出自发、无序等状态,难以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实际效果,原本完整的信息所能表达的思想内容被碎片化的信息形式消解,从而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整体性。

(二)碎片化阅读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控制力

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呈现碎片化的状态。新的网络空间在扩大了大学生信息接收自主权的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导地位。大量碎片化纷杂信息的涌入,对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完全健全的大学生们产生了不良影响,会使得他们形成思维惰性和依赖性,也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误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消极、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新形式的匿名性和多阵地,给舆论的引导和调控也带来很大困难,一些虚假新闻和煽动性信息在网上大行其道,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控制力。

(三)碎片化阅读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征之一就是鲜明的时代性。碎片化阅读背景下,信息更迭的速度远超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相比丰富多彩的碎片化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力与吸引力都有下降趋势[4]。碎片化阅读使得网络信息唾手可得,内容新鲜猎奇,各种流行语和“梗”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被大学生群体所知晓和青睐。相比而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相对正式规范单一,使得其影响力与吸引力无形中被削弱。

 

四、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策略建议

 

在碎片化阅读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对高校思政工作形成影响冲击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面向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根据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做好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对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实施者、调控者,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碎片化阅读形式的流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学会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就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教育者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碎片化阅读,通过各种交流沟通方法了解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行为特点和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拓宽教育模式,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碎片化阅读特点开展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把控和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大学生作为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主要群体,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应具备合格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信息、媒介素养的培养,开设相关指导课程、举办相关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大学生独立筛选信息的意识和对信息梳理总结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批判性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甄别所接收的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能够精准识别反动信息、虚假信息等不良信息;同时避免被动地接收碎片化信息,转为主动选择优质信息,不受制于碎片化阅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从根本上消解碎片化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多采用相对封闭的单向灌输机制,但是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信息体量大、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统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需求,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开展,因此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可以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交流平台,组建专业的沟通团队收集并解答大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营造良好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氛围。高校还可以利用多方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搜集与调查,如论坛、贴吧、问卷等,了解最可靠、最有价值的大学生实时思想动态,并据此适当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重视反馈机制中的“后反馈”工作,及时解决大学生反馈的问题,不能只是反馈了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把“传道”蕴含在“解惑”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形成良性循环,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张妙妙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党委副书记 讲师

     许人杰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带班辅导员

注: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大学网络育人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鹏涛.我国碎片化阅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量度视角的考察[J].编辑之友,2018(1):15.

[2]中国网信网 [EB/OL].  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09285141.htm.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4]叶思宇.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改进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