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高校不仅承担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任务,同时担负人格塑造、道德引领的重要使命。目前,“人才培养”这两大任务,在国内高校大多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即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教务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培养,学工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学业、心理、生涯发展等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深层挖掘,才能解析关联,有的放矢。近年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不断深入探索教育协作新模式,形成了部门融合、资源共享、信息畅通的教育协作机制。
关键词:教务学工协作;思政教育;专业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针对高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学业、心理、生涯发展等诸多问题,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将“人才培养”工作看作一个整体,优势互补,协作办公,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教育、管理和服务优势。
一、教务学工协作机制的提出背景
(一)国内高校协作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的重要意义,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已经在一些层面出现初步结合,如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协作、课堂教学与思政工作的融合等。但是大部分高校目前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仍然在各自的业务范畴内独立开展工作,除必要的信息共享外,尚缺乏深入协作,共同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单一部门的力量经常难以解决问题。当今大学生经常面临学业问题,包括选课安排、学业困难、毕业设计、本科生科研等;心理问题,包括过度焦虑、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发展性问题,如毕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在传统的“教务—学工”职责划分框架下,学生的学业、毕业设计等信息由教务掌握,而学生的心理状况、职业理想等信息则由学工掌握。而事实上,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发展性问题又常常不可分割。例如,学业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自信,引发心理问题等;反之,社会、家庭、朋辈产生的各种矛盾或困境,也会影响学生学业。因此,思想和学业问题如果割裂对待,分类管理,则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信息共享、行为联动,故而需要教务和学工两个部门的密切合作。
(二)国外高校协作模式分析
国外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制度化、信息化、职业化方面发展水平较高。以美国为例,早在1986年,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会(CAS)就制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16个功能领域标准,经过7次修改,现已发展成为35个功能领域标准。CAS建立标准的目的是每所高校都要根据CAS所制定的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估,看能否达到学生事务工作、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条件和要求,从而进行自我调整[1]。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经过了三次主要社会性运动,形成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替代父母(殖民时期到19世纪末期)、学生人事工作(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生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生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2]。
在替代父母时期,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之间是一种早期的、自然的合一关系[3]。但在上个世纪,随着学生事务专业化的发展、扩张和分工精细化,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之间逐渐出现了割断[4]。而研究显示,这种割裂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术表现[5]。为此,美国高校在上世纪末开始重新探索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合作的途径,并逐渐形成了学生事务参与教学活动、学术课程与课外活动不分彼此的主流观念。以哈佛大学的大一新生教育项目为例,团队人员包括教授、行政人员、研究生;学生办公室的负责人参与并指导研究生一同对本科生进行学业适应性辅导,并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学术、实习、就业等资源的获取渠道——从人员和内容上均体现了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融合。纽约市立大学拉瓜迪亚社区学院自1993年开始开展针对大一新生的学术朋辈指导项目,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学术和学生事务案例。从1993年到2008年,参加该项目的来自706个班级的8500名学生,平均GPA比未参加该项目的同学高出了1.02[6]。
然而,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也具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重视提供服务信息与处理办法,在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方面较为忽视。第二,在人员组织上以校级部门为主,院系的行政人员较少;学院、书院、宿舍等部门多级交叉,彼此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机制。第三,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缺乏持续的、整体的育人目标。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学与学工共同为育人目标服务,层级清晰,组织力强,具有天然优势。所以,在借鉴国际高校优秀做法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优势特色,适应中国社会特点,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
二、教务学工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
不论教务部门还是学工部门,其根本目标和共同使命都是立德树人,双方需要紧密联系,精诚合作,不仅在工作制度、工作方案上给予协作保障,在工作环境、人员配备上也要提供沟通便利,以期相互交融、化零为整、集中优势、合力出击,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育人效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教育协作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学院教务办和学工办在学院党政统一领导下,通过协同办公、学业追踪、个案研讨、以及多点交叉的小班教育、书院活动,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培养方案,共享学生信息,进行专业培养和思政教育,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提升学业水平,提高综合能力,至臻优秀人格。
(一)构建教育协作管理模式
1.教育协作会——融合性宏观组织管理
为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科研、思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完善教育培养中各环节的工作,以达到总体把控,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决定召开教育协作会。教育协作会于2019年2月22日首次召开,是由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教务办老师和学工办老师共同参加的定期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由学工办担任会议秘书。在会上,教务办报告当前培养动态,反馈学业整体情况。学工办通报学生身心状况,提出学生意见需求。对于在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多重困难的学生个案,由辅导员和教务员进行个案汇报,参会领导根据实际情况指导个案会商,调配学院资源,并会同教务办和学工办共同制定帮扶政策,细化一人一策方案。
教育协作会是目前教务办和学工办行政关系分立现状下,实现协作育人的一种融合性宏观管理体制。学院通过教育协作会,将原本割裂的学业或思政问题融合考虑,总体把握学生培养动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定期了解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最新情况和实际困难,及时调动学院资源和力量,共同面对教学及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协同办公——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
学院教务与学工的协作不仅体现在学院领导方式及政策把控层面,还落实在日常学生事务服务层面。自2019年秋季开始, 生命科学学院学工办、教务办迁至同一办公室协同办公,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协同办公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减少沟通成本,两个部门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途径从对方获得相关信息,从而对问题学生或突发事件做出最迅速、最正确的决策和反应;第二,提升服务效率,来访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部门的指导,有效、便捷、快速解决面临的问题,无需事先熟悉教务学工之间的分工;第三,增进彼此了解,学工、教务通过朝夕相处加深了对于育人不同维度的理解,增大了在日常工作中展开协同创新的机会。
(二)推动思政学业协同共进
1.学业追踪——溯源式学业进展督导
目前,高校较为自由的选课制度虽然能够锻炼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监督能力,不能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业,面临毕业风险。所以,学业督导是教务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应用。
从2018—2019春季学期开始,在选课、期中、期末、预毕业等关键时间节点,教务办通过选课数据、成绩单、学分完成情况等信息,分析学生学业进展情况,列出存在毕业风险的学生名单,并反馈给学工办。学工办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存在风险的学生逐一谈话,并进行背景调查、思想疏导,追踪学业困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教务办和学工办根据深层发掘的学生学业阻碍因素,必要情况下联系家长,发挥家校互通优势,制定个性化学业帮扶政策,建立积极正面的思想引领,根本解决学生面临问题,全面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效促进学生学业进展。
2.个案研讨——个性化学生案例会商
对于在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多重困难的学生,教务办与学工办本着一人一组、一人一策的原则,共同重点帮扶。教务员、辅导员、班导师不定期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案讨论,综合其选课计划、学业进展、近期表现以及朋辈交往等多方面情况,调整帮扶方式,提高督导水平。通过教务办和学工办共同参与的个案研讨,能够对有实际需求的学生个体形成多管齐下的精准帮扶,避免发生危机事件、保证顺利毕业。
3.书院活动——多点式小班交叉培养
学院根据专业方向设立教研室,由专业内热心本科生工作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辅导员。教研室总体把控和协调本专业方向各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及培养。学院鹿鸣书院依托教研室设立不同分院,各分院负责定期组织专业培养活动,如学术交流、实习实践等。每个年级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小班,每个专业小班20—30人,配备班导师1名,班导师由学院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担负大师引领、学业指导、人生探讨等工作。
学院每2个专业小班组成一个行政班级,配备1名带班辅导员,带班辅导员由学院优秀研究生担任,承担该行政班级的学生工作。每个年级配备1名年级辅导员,年级辅导员由学院学工办老师担任,指导所负责年级所有行政班级的学生工作。学工办依托年级和各行政班级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工作。
在实际教育工作当中,教研室主任、专业辅导员、班导师、教务员、年级辅导员、带班辅导员共同承担专业培养和思政育人工作,并以书院为单位,对学生形成多点交叉、多维覆盖的关怀、辅导网络,帮助学生厚植爱国理想、树立正确观念、适应大学生活、制定学业计划、平衡学术社工、探索生涯规划。
4.思政育人——贯通式学院全员育人
全面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培养,共同服务立德树人目标。院长、书记、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一线学思践悟;通过教务办,号召全体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同时,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创新探索和注重实效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积极实施全员育人。
(三)培育多元创新发展理念
本科生多元化发展源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人才成长的规律,隶属高校教育的重任。本科生职业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导依赖于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课程设计、导师引领等学业培养环节,更需要营造环境、烘托气氛、增强实践、鼓励竞争等多种举措的配合。教务办和学工办共同协作,以课程为依托,以培养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框架、专业培养、学工活动融于一体,系统化推动多元化人才培养。
1.科研方向选择指导
升学深造是我院本科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我院在新生培养、专业分流、本研项目申报、毕业论文管理等多个环节中,将“培养说明会”“专业介绍”“经验分享”“科研前沿探讨”等专业活动与学工办组织的班级活动、思政教育合并,增添学生日常活动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氛围。分时期,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方向引导和专业兴趣培养。
2.多元实践课程训练
学院教务办会同学工办,整合多方面实践资源,设立了《思想政治实践》《创意性实践》《产业实习实践》《大学生种植实践》《暑期科研实践》《工程技术基础与实践》等多类型实践课程,并以课程为依托,组织调研实践、举办竞赛展览,引导学生发现兴趣,锤炼专长,并在了解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业勇气,拓展多元发展方向。
三、教务学工协作育人机制的优势
教务学工协作育人机制下,学生学业进程和多元发展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统计显示,学院通过教务学工协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对2020届本科生实施学业追踪和选课督导之后,该届本科生毕业率近年首次达到100%。
图1: 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毕业率2020届首次达到100%
从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至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仅一学年,2018级的不及格学生人次比例就从1.65%下降至0.38%,学生成绩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图2: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2019年春季实施教务学工协作管理之后,不及格人次比例出现较大改善
另外,由于教务学工协作对选课过程的督导,各年级本科生选课结束后,当学期学分不足20N(N为在校学期数,最大为7)的本科生比例逐年下降,并且相邻两届本科生在同一年级时,实施教务学工协作管理时间较早的低年级本科生,选课后学分不足20N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实施该管理模式时间较晚的高年级本科生。这说明教务学工的学业督导,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自己学业的关注度。
图3:生命科学学院2019-2020秋季学期与2020-2021秋季学期,学生选课学分未达20N人员比例
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协作管理,是高校对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革新,是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建设的一次探索。通过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的方式探索与数据分析,教育协作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提升组织力,在党委、行政领导的统一指导下,形成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一系列信息沟通机制,整合教务、学工的人力资源,发挥各方优势特长,提升全员育人的组织力;第二,提升创造力,通过部门间协调配合,将分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变为全局着眼、统筹规划的育人事业,提升全方位育人的创造力与实效性;第三,提升引领力,整合多方面信息资源,制定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符合学科教育规律、适合学生成长节奏的教育政策,提升全过程育人的引领力与亲和力。综上所述,教育协作模式打通了教务与学工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菁英人才。
作者简介:葛丽丽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教务 工程师
张璐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刘德英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副教授
王世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授
参考文献:
[1]张园园.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特点与启示——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
[2]Rentz, Audrey L. Rentz's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2004.
[3]沈东华,薛艳.中美高校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4]Kezar, Adrianna. Enhancing innovative partnerships: Creating a change model for academic and student affairs collaborati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8.2 (2003): 137-156.
[5] Schuh, John H. Guiding Principles for Evaluating Student and Academic Affairs Partnerships.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87 (1999): 85-92.
[6] Frost, Robert A., et al.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with academic and student affairs collaboration.The Community College Enterprise,16.1 (2010):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