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当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出现的问题与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进行梳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新老问题交织叠加,主要体现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组织方式僵化死板、动员机制存在缺陷三个方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综合改革,意味着人才培养需通过人事体系、治理体系和课程体系多层面的变革来实现。在新时期、新阶段,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既要服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发挥“以人为本”的育人本质,又要紧抓历史机遇,承接“双一流”建设释放的活力与红利,做好“健康第一”思想传承,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新思想。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高校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
一、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是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基本要求是要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路径规划。2017年,随着“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落地,高校综合改革也不断深化。高校综合改革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动力,当前正逐步进入深水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改革的微观环节,如何面对变化、迎接挑战,履行使命与担当,是高等教育从业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当前高校综合改革相关文件、领导公开讲话以及体质测试工作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详尽的梳理,为本文研究提供支撑。一是国家及学校的政策性文本。以“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学生体质测试”“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为关键词,在教育部官方网站、高校官方网站和百度学术上进行检索,分别获得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关于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政策信息。二是涉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高校综合改革方面的数据库文献。以 CNKI 数据库为基础,分别以“综合改革”“学生体质测试”为检索词,期刊范围限定在核心期刊,最终选取本研究所需的 27 篇文章作为精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健康问题的持续关注,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初见成效。由于历史和制度环境的约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高校全局工作融合度尚存不足,测试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仍存局限。在改革实践中,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新老问题交织叠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学生被动接受
2014年,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形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规范化参考。在实操层面,测试以《标准》的内容要求为蓝本,将单项测试成绩加权求和的结果,以百分制分数的形式告知学生。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观、易评估、易横向比较。但是随着测评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其局限性愈发显著。一方面,测试成绩会让排名较后、分数较低的学生较难接受,并引发连带效应(如评奖评优受限、影响课程分数等),但对大部分成绩居中的学生影响有限。而这部分学生实际上属于体质水平良好、有一定锻炼习惯的多数群体,通过科学的技术指导和习惯引导,他们体质改善和健康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抱有负面情绪[1],对体测成绩的过度关注,容易加剧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人才培养应以启发智力和激发潜能为方向,鼓励纵向发展评价,避免横向和总体性单一比较,对于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的体测尤为如此。曾有学者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关心最终结果,仅有少部分学生会深入关注各项测试结果及其反映出的身体健康隐患,甚至有学生毕业时会忘记测试细节,并对体质健康测试中涉及关注自我健康部分的内容存有理解偏差[2]。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方式仅能期望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尚不能满足学生实质诉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测试的积极性。
2.组织方式僵化单一,测试成效大打折扣
当前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基本源自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这也是高校了解学生体质状况的主要渠道。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需要顶层设计,总览全局,协同组织,充分协调各方职责和功效。但在实际落实层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往往由高校体育教研部门独立承担,因此这种实施方式会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是《标准》实施的要旨,是期望通过设置各类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奖惩政策(如与评奖评优、毕业等关联),以激励学生重视体质健康测试,促进日常锻炼,提升测试成绩。事实上,上述举措涉及高校教学、学生工作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其执行需要校级层面统筹协调。一旦协调不畅通,容易弱化体测的权威性,降低测试效果。
二是体质健康测试的任务性突出,从而忽略育人本质。在实施细则与要求上,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集中时段、全员统一参加测试的方式,使得短时间内学生大规模集中,引发拥挤和低效,导致测试体验感不佳,进一步产生更加消极的情绪,恶性循环。而体质测试设立初衷是激活大学生对身体健康与运动锻炼的内在重视,本应具有教育、评价和反馈功能[3]。大学生是聪慧敏感的群体,对测试产生的不适感,必然导致重视程度不足。
3.动员机制存在缺陷,教师积极性尚未调动
大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的积极性对测试数据收集质量、测试反馈互动影响显著。而在制度约束不足以及学生存在负面情绪的条件下,学生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又受到高校专业教师的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在课堂锻炼引导和体测的宣传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课堂引导方面,教师往往更重视课程中技能部分的训练,对体质健康测试关注有限。在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引导占据课堂时间而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存在着不清楚体质健康测试具体内容的极端情形。在测试宣传方面,教师常常更重视个人的学术发展和教学实施,以及由此带来的荣誉、地位和待遇,教师参与测试的制度性评价缺失,以致教师在具体工作中投入的支持和引导不够。体质健康测试如果无法促进教师学术发展,也不能带来教学效果的提升,致使教师通常抱有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展工作,对课堂中的学生体质监控走马观花,课上和课后更是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强调《标准》实施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如何使用行政命令以外的手段,唤醒教师参与体质健康测试的积极性,是实现测试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变革与机遇
历史车轮行至当下,改革浪潮已然到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在变革中如何重新定位,寻求突破,无疑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1.人事改革定位精准,有利于教师积极性提升
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改革必然要伴随高校组织方式的变革,人事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为例,教学系列职位未来将在教师队伍中占据主流,其职责主要是“承担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的教学工作任务”。北京大学要求教学系列教师工作量将“每学年不少于 192 学时”,从课程的设置理念中可以看出,对教学质量、教学工作量以及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更为突出。结合国家在《纲要》与“双一流”建设中的总体要求,新的人事体系将会增加学校、院系的自主权,通过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励与活力并存的人才培养目的。
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教师角色是重中之重。教师对测试顺利完成、收集高质量数据、提高学生测试积极性以及改善测试反馈效果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明确教师激励机制与引导机制,将更多资源配置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将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量认定、将测试结果纳入教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是提升教师积极性的必然选择。
2.教学改革思路清晰,有益于体测融入育人全过程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学校任何工作、任何改革都不应离开育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立德树人”的使命,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质上都是育人的过程。凡学生所到之处都是教育之所,凡学生接触之人都是施教之人。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也不应局限于组织测试、监测体质等相关事务性工作,还要参悟高校宏观施教育人方略,融入和完善体育 教学培养体系,关注学生个人的健康管理、学业规划与身体健康的平衡等。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的分层教学模式,为体质健康测试融入体育教学育人全过程提供了课程支撑,也为破解教学困境提供了可能性,更为“以能力为导向”的高校课程改革注入了科学与数据依据[4]。比如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多年来实行“三自主”方针(自选时间、自选课程和自选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优势是学生根据想学的项目、个人爱好、课程时间设置、个人作息等安排上课时间,充分体现了自由度[5]。但不足在于,由于体育课程的必修属性,出现了个别课堂因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对运动能力要求较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地板球、游泳等课堂都呈现出“粗放式”教学的弊端。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不了解,影响分组教学效果;学生体质参差不齐,导致运动强度出现“短板效应”;缺失分组依据,导致学生课堂出现倦怠情绪,教师也缺少“以弱促强和以强带弱”的教学手段。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理应抓住高校综合改革契机,紧紧围绕“健康第一,增强体质”为中心的课程目标,通过引入的分层教学的理念,建设由“兴趣培养,技能导向”转向“以人为本,能力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育人全过程。
四、结论与建议
现阶段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新老问题交错,主要总结为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组织方式僵化死板、动员机制存在缺陷三个方面。问题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评价体系方面,主要采用结果导向型,学生对体测往往都存在消极情绪,强制约束下则会出现“功利化”倾向;体测分数仅会让“排位底部”学生难以接受,而大部分“排位中部,甚至中前部”学生感知不到激励。组织方式方面,《标准》实施需要全校各部门统筹协调、系统联动,测试成效大打折扣。动员机制方面,课时量认定、薪酬和待遇等评价系统尚未建立,教师难以积极投入测试工作。
实施“双一流”建设之际,高校深化综合改革为体质测试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事体系改革将使学院拥有更多“自主权”,教师职责更加清晰化将有利于向体质测试工作配置更多教师、财力资源,有利于提升参测教师的薪酬待遇。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体质测试的数据优势将有利于分层教学开展,突出体育课程体系的育人全过程。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改革背景下体质测试工作中呈现出的问题、变革与机遇,对实施体质测试工作的实施策略具体层面尚未涉及,是文章的不足之处。
作者简介:周正卿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场馆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周 超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朱斌,李明德,杜小安,等.成都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275-278.
[2]尚保春.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知度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01): 49-50.
[3]王军利.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体育学刊. 2015, 22(01): 70-74
[4]钟亚平,谷厚鑫,刘鹏.体质健康大数据驱动的体育分层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 34(03): 106-111.
[5]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02):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