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工作。文章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员先锋服务队为案例,深入探讨以学生党建工作引领志愿服务的实践模式,为高校改进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学生党员先锋服务队;志愿服务;学生党建;党员教育
高校是社会高等人才的培养主体,肩负着输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力量,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党员不仅是高校青年中的先进分子,是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党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将社会实践和党性教育有机结合,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是创新学生党员教育途径,提升学生党员服务本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员起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的核心和关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方式,仍以集中讲党课、开会动员、撰写读书心得、“三会一课”等传统形式为主,教育内容较为形式单一,个体参与感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和兴趣,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理想信念教育上不同程度的简化、软化、淡化倾向更加剧了党员培养工作的乏力。
另一方面,由于所处的学校环境较为单纯,学生党员往往面临生活阅历不足、与社会联系较少、思考不够深入等问题,导致其在深入领会党的性质和宗旨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大学生对于党的认识往往处于感性阶段,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国情社情的把握不够到位,党性修养有待提高。
因此,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方式,将社会实践和党性教育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是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作为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在学生、学校、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党建引领效果不突出
现在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由团组织直接指导,没有凸显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而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往往没有站在党建带动团建的高度,因而活动理念宣传不到位,进而党员难以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
再则,党建的缺位导致志愿服务团队缺少组织性与纪律性建设,团队管理较为松散,易使活动流于形式,降低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也使得广大参与者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志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一方面,部分高校志愿者对志愿者精神认识不充分,动机具有功利性,工作热情短暂,责任心不足。参加志愿活动只是走过场、完成任务,往往具有盲从心理。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志愿活动缺乏长远规划,对身边问题关注不足,没有充分考虑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趋势,而是热衷于开展轰轰烈烈的“短平快”活动,类型也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上,活动形式和服务对象单一,缺乏教育内涵。
此外,这类志愿活动没有将服务他人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不仅普遍存在着层次较低、效率不高、不够专业的问题,而且难以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立足时代特征,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既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一种创新路径,也是推动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
(一)志愿精神与党员意识高度契合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以奉献他人、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新时代青年担当时代责任的切实行动。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高度评价志愿服务事业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2]
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高校应当“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学生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方式,注重教育寓于服务,服务体现教育。开展学生党员承诺践诺、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为学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上述意见为进一步探索将志愿精神与党员意识相结合的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党员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彰显党员的先进性。在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当下,广大志愿服务工作者走进基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党员更应主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切实践行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的志愿服务精神。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强化担当意识,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便更广泛地发挥党员的潜能,把党员使命内化为价值自觉。将志愿精神和党员意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加强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导,更能凝聚社会合力,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能力,以更为制度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涵盖扶贫、救灾、养老、医疗等各个领域,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二)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
我国历来崇尚仁爱互助,今天,中国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世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08年被称为“志愿者元年”,从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再到今年的抗疫工作,志愿者们始终坚守一线,无私奉献。如今,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逐渐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也被更多人认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快速推进、蓬勃发展。
一方面,志愿者数量越来越多。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数据,截至2018年底,在官方和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的注册志愿者与非注册志愿者数量达19810.76万人,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区、青年、文化、医疗、文明、教育、助残和消防等领域的注册志愿者人数、志愿团体、志愿项目、志愿服务时间等数据与上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3]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相关立法不断推进,民间志愿者组织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进入志愿者服务队伍。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活动提供了利好条件。
(三)“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实现双赢
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克服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较为松散的弊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党建实践坚持无私奉献精神。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有助于摒除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功利化现象,深入发挥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创新形式,增强了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志愿服务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吸纳入党积极分子、检验预备党员素质、进行入党后再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大学生党员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认识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运用自身知识为社会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影响力与凝聚力,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素质学生加入党组织。
从党团共建的角度而言,“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对共青团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带团建,以此凝聚团员青年,加强党组织对团组织的引领作用。
三、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员先锋服务队的实践
(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员先锋服务队简介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员先锋服务队是在元培学院党委领导和学院团委指导下,由基层学生党支部主办的志愿服务先锋队。服务队主要活动包括支部独立主办的党员服务活动及与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的“元行力行”系列劳动育人志愿活动等。
2018年10月,院内一名新生因腿部骨折导致行动不便,学院党委书记关注到这一情况后牵头成立党员先锋服务队,基层学生党支部积极响应。数十名党员主动报名参与服务队并进行固定排班,帮助受伤同学往返住宿区与教学区,关照同学日常生活。此后,服务队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支持体系。
服务队成员包括元培学院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服务队始终坚持服务同学、帮助同学,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献爱心、送关怀,以住宿区为主要活动地点,在教学楼(俄文楼)、宿舍楼(35楼)、李大钊像、蔡元培像、未名湖及周边区域开展卫生清洁、自行车摆放、秩序引导、帮扶受伤同学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服务队成立至今,已经有数百人次参与各项活动。
在服务队的基础上,元培学院团委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推广实施了“元行力行”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该计划雏形是元培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针对2018级同学思政实践模块特意设立的志愿活动,但最初并无明确规定、具体分工,缺少体系化安排。2019年3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党性修养,强化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促进党员队伍建设,元培学院学生党支部在独立策划、筹备党员先锋服务队活动的基础上,主动与青协联动,将志愿活动与思政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举办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元行力行”志愿育人服务活动。
在实际开展中,根据服务地点、服务性质、服务重点的不同,“元行力行”计划具体划分为五个常规工作组:宿舍楼项目组,负责日常整理摆放宿舍楼周围的自行车、楼前落叶清扫、捡拾清理楼内外垃圾、擦拭大门玻璃等;教学楼项目组,负责日常打扫教学楼内“元创空间”的卫生,包括擦拭书架桌子、扫地、拖地、桌椅布置摆放;未名湖项目组,负责捡拾未名湖周边人行路上的垃圾;生活区项目组,负责捡拾宿舍楼周围的垃圾,维护宿舍楼周边的环境清洁;李大钊像、蔡元培像项目组,负责日常擦拭李大钊像、蔡元培像,维护周边地面整洁干净。
“自行车志愿小分队”志愿服务活动是“元行力行”典型项目之一。为了使同学们停车时不占用出入口,同时保证大家的车位,“元行力行”志愿者们将楼西侧废弃的自行车继续北移,空出西南侧便于同学们停车,粘贴警示胶带,完善楼前自行车摆放规范,参与同学还清理了楼西侧齐膝的杂草并帮助清扫门前的落叶及银杏果,截至2019年12月,自行车志愿小分队已经开展活动200余次,极大便利了宿舍区同学的出行,改善了生活环境。
(二)党员先锋服务队主要创新点
高校不仅承担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任务,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下,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应把握时代精神,关注青年特点,创新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方式。
党员先锋服务队区别于传统的党员活动形式,它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精神,是党员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渠道,是党员联系群众、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纽带。
党员先锋服务队是以志愿活动为手段的、持续开展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党员的担当意识不是空中楼阁,它们体现在细微的行动之中。服务队的工作平凡、琐碎而忙碌,通过集体打扫住宿楼、捡拾垃圾等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党员走出课堂,深入实际,关注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认识院情、校情与国情。志愿活动通过增强学生党员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其深刻理解党的宗旨,在服务中践行“不忘初心”,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目的。志愿服务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契合之处,将志愿实践作为党员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能提升党员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引导青年人在互相学习中提升自身阅历,正确认识世界,使其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此外,志愿活动能在实践中充分验证党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锤炼党员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坚定政治信仰。
党员先锋服务队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党员先锋服务队系列行动覆盖面较广,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党支部以服务队为载体,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发展对象,使其成为培养和发展党员的新路径。在服务队中,院党委团委领导干部和党支部核心骨干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在宿舍楼门前自行车摆放工作中,元培学院党支部组织成立长期性、规范化的自行车摆放小组,确立一周七天、每天三班的固定排班制度,以正式党员、发展对象为团队组长及核心成员,带领其他志愿者共同进行志愿服务。从而使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学院、学校建设的过程中相互熟悉,在共同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更好地理解党的宗旨和党员义务。这种灵活务实的形式有利于完善党员活动形式,为大学生党员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平台,增进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团队建设,
志愿服务是党员联系群众的新纽带,是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可行途径。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大学生党员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联系群众方面的主动性较为缺乏,且在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形式主义现象,也不利于群众路线的实践。党员先锋服务队紧扣育人主题,重视社会实践,并将自身置于同学监督之下。服务队开展的活动主要针对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向学院全体师生提供服务,这为高校学生党员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新渠道。帮扶受伤同学时,先锋服务队成员率先报名,以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宗旨,在与普通同学的直接接触中彰显使命感与奉献意识。学生党员与广大同学在志愿活动中打成一片,提升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贯彻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外同学受党员引领感化,共同探讨对理想、道德、生命价值的认识,主动靠近党组织,了解党员生活。
四、“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的发展与展望
(一)构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考评措施和及时的反馈制度是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保障,在党员先锋服务队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缺少明确的注册程序,对队员的进入退出缺少规范,事后难以统计活动具体参加成员。另一方面,党员志愿服务尚未被正式纳入党员考评程序,缺少相关奖励,未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
针对缺乏长效机制的问题,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首先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注册制度并加强队伍管理,包括建立一支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志愿者的队伍,完善学生党员志愿者信息库,规范队伍成员的进入和退出程序,明确注册志愿者应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加强党员管理。进行党员志愿服务时,详细记录活动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分工、目标,便于党组织的管理与评定。
事实上,党员先锋服务队的根本目标不应当停留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本身,而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与整体素质。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反馈制度正是提高活动有效性的关键保障。在完善的注册制度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基础上,党员服务队骨干及活动组织者应当对志愿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评价,对周边人群的反馈进行动态追踪,一方面为改进党员服务提供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参与学生党员的获得感,从而扩大学生参与。服务队核心骨干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吸纳成员的意见, 及时提炼服务活动成果,总结活动不足,并将活动有效经验加以推广,推动形成党总支领导、全体党员参与、党支部共同关心的格局,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党员,在更广的范围、更长的时期内实现育人目标,实现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修养只是落在文字上,党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党员教育和骨干培养体系并作为衡量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指标,“听其言,观其行”,从实践出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党员的考评机制。
目前,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发展对象考评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容易导致有入党意愿的同学刻意拉拢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党支部主要成员搞好关系, 只做表面工作,在考评中出现人情分和造假分问题。这种投机行为不仅造成基层学生党组织的不良风气,损害党组织声誉而且打击了普通学生向党支部靠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破坏党群关系。通过将党员先锋服务活动纳入入党推优体系及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考评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实践服务,在行动中践行入党初心,明确入党动机,做好理想信念培养教育,同时提供客观考评标准,有利于减少人情票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考评结果纳入党员日常行为考核、民主评议标准和优秀共产党员评定中,开具志愿服务证明,尊重和肯定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将会吸纳更多党员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值得注意的是,党员先锋服务队的建设以及党员志愿服务的发展应避免行政色彩过浓,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化、强制化。“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项长期且带有根本性的党性培养工作,关键在于通过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带动更广大党员的参与,以鲜活典型促进思想教育等多种动力激励系统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内发型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志愿服务价值,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引领校园先进文化建设。
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党员专业志愿服务技能,是切实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一些党员志愿者缺乏沟通与应变能力导致的尴尬情况。为增强党员先锋服务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应当依托院校党委、团委资源,主动与青协等部门联系,联合开设志愿服务培训班,对党员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针对党员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及其服务地、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培训内容、明确服务主题,做好针对性培训,使大学生党员掌握一些基础志愿服务知识,提升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及合作能力,实现对党员的再教育。
信息碎片化的当下,个人志愿行为难以产生广泛影响,只有在组织化状态下,凸显组织推动力,才能真正规范学校风气,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4]因此,必须提高党员志愿行动的组织化程度,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党员志愿服务的注册制度、激励制度、考评机制,发挥好优秀党员的带动作用,增强党员志愿者行动的影响力,从而保证党员志愿活动的健康有序和长久发展。
(二)打造精品志愿活动
志愿服务就本质而言是一种隐性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志愿活动致力于不同效果,党员志愿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培养党员。针对目前学院党员志愿活动种类少且缺少精品志愿活动的局面,应当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时打造精品志愿活动,提高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以此为契机增强党组织影响力。
首先,整合院系党委内部活动资源,突出重点,做好联动。利用好既有志愿服务平台以及筹划志愿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考虑与其他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扩大活动规模,整合不同院系服务资源,积极共建长期性精品志愿项目。
其次,从办得到、看得到,同学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关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促和谐。同时开展集中服务和菜单服务, 满足党员不同志愿服务需求以及群众不同诉求,提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及群众对党员服务的满意度。在密切关注周围形势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重点需求集中打造精品活动,与外界有效对接,发展长期性志愿活动。
品牌意味着影响力和代表性。一方面,院系党委应当对学生参与范围广、志愿服务效果好、项目教育作用强、社会认可度高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项目重点扶持,走出学院范围,走向全校,打造品牌项目。另一方面,突出重点品牌项目离不开持续宣传发力,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拓宽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水平,营造党员争先创优、党组织积极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凝聚人心,宣扬党的宗旨,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推动建设党员先锋服务队、实施“元行力行”系列活动,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出的实践新路。发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探索,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元培学院团委和学生党支部将继续把“元行力行”系列活动做久、做精,进一步构建学院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夯实活动内容,完善活动机制,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创造一流德育环境。
作者简介:李 豪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委员、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 讲师
陈亚岚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7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7/24/c_1124792815.htm, 2019-07-24.
[3]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中国志愿服务年度发展报告[EB/OL].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3289.html, 2019-09-17.
[4]于金凤.关于发挥党员志愿者队伍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青年与社会, 20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