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析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冯 路 张子瑞 刘语潇 发布日期:2020-10-27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文章尝试对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以部分高校和地区为例,剖析了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议打破院系壁垒,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交叉、联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推进招生、培养、实践、就业等关键环节一体化,统筹考虑人才培养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优化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办法;通过兼职、双聘等人事制度创新,建立一批有志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行业导师队伍。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

 

自1990年我国设立第一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需而设、应需而扩、应需而变,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增多、自弱变强的发展改革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包括经营管理专门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并指出,“设置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试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工作,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条途径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懂得专业,能卓有成效地组织与指挥社会化大生产,善于经营,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向各行各业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扩大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数量;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在高层次人才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规模”。

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发展任务,“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

30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专业学位类别数量和专业学位学生数量的双重增长。一方面,专业学位类别已从最初单一的工商管理硕士,发展为覆盖众多行业的47种。其中,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一次审议新增了19种。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当年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已经接近30万人,在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中占比也逐渐提高,已接近50%左右[1]

总体而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在持续改革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需求,推动实现内涵式发展。例如,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原本的工程专业学位不再适应现实需要。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当前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主要发展瓶颈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地、各高校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践。通过对部分高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充分借助现有学科优势。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是依托学校原有的院系、优势学科和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展和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学科、师资和培养架构等方面的育人资源。比如,清华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充分立基于其强大的工科,将电子系和电机系工学硕士全部转为工程硕士,并按项目制重新设计了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和能源互联网专业硕士项目[2];复旦大学的金融专业学位硕士则是依托于其历史悠久的金融专业和较高学术素质的师资队伍[3]

第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2013年,国家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聚焦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市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六化”模式,其中明确强调要突出培养规格行业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瞄准行业标准、组织专业实践、聘用行业导师等举措,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方向[4]。高校也普遍在实习实践、行业导师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都普遍实行“双师制”,即在专业导师外,另有行业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建立了庞大的校外导师队伍,并动员校外导师指导和帮促学生求职择业;天津大学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复旦大学还要求至少1名行业专家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把关。

第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内在要求,迫使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办学资源,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天津市加大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的投入力度,帮助高校构建市、校、院(系)三级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体系,形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在天津市支持下,南开大学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建立校院两级实践基地,其中,校级示范性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累计立项55项,资助经费275万元[5]。清华大学吸纳阿里、腾讯等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合作开设了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实践》、中车青岛四方《高端装备实践》和商汤科技《人工智能实践》等系列实践课程[6]。天津大学将实践基地定位于“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产学结合的重要平台”,吸引行业和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校企共赢[7]。南京大学与盐城市政府共建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以此为中心,成立了十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实体,创新了协同培养模式,学生可选择在协同培养基地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8]

可以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仍然需要剖析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其一,学术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同质化培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学术型学位人才为主,受制于现有的院系建制和培养工作惯性,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较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仍不充分。同时,培养目标与就业机制之间没有建立高效联结,研究生毕业后有相当部分流向了非本专业的行业领域,挤占了稀缺的教育资源,不利于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二,以现有学业导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培养专业学位人才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现有的专业学位人才,主要由原有培养学术学位人才的学术型导师牵头培养。这些教师的优势在于理论基础扎实、学术功力深厚,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或多或少与行业领域仍然有着较大距离,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在把握行业特点、市场趋势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仍以学术成果为主要参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培养目标、学术训练以及学制等多种原因,实际参与导师现有学术活动的难度较大。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导师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此外,现有行业导师在学生培养中仍主要是辅助性作用,对学生的指导力度较小,还存在聘任审批程序不完善、对行业导师缺少必要评价考核等问题。

其三,在现有的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仍然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原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实现创新性发展。不少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制都为2年,少部分为3年。在两年时间内,学生第一年需要修读足够多的学分,第二年又需要投入相当精力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实际能够在行业领域实践投入精力比较有限。比如,南开大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2年的学习期限内,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1学分,还要求应至少用一年半时间参加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2年的学习期限内,总学分至少完成37 学分,同时独立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可以看出,课程理论学习仍然占主体;同时,普遍采用学位论文的最终考核方式,形式较为单一。有老师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结束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后,为了就业而四处实习,实际很难投入到指导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政策建议

 

2020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应根据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在以下方面进行优化调整,稳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一,打破院系壁垒,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交叉、联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比如,清华大学创新“项目制”运行管理机制体制,整合14个培养院系,成立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建立加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职运营团队[9]。这种人才培养架构,既充分利用了现有学科和院系体系的学术资源、师资资源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培养单位专注于学术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惯性。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清华的模式拓宽了专业学位的办学思路,针对原有院系的局限性,高校可以参考组建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举办单位,也可以考虑与企业、事业单位等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并以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培养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积淀深厚和企业、事业单位紧密围绕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的优势,实现双方育人优势叠加。

第二,推进招生、培养、实践、就业等关键环节一体化,统筹考虑人才培养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优化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办法。现有的教育实践表明,研究生往往会迫于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入学后很难将精力聚焦在学业上,使得原有的设计完善的培养方案难以实现最大效果。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在招生的最初环节,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将入口与出口衔接起来,避免专业培养理念与学生成长目标各行其是。例如,上海市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统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调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结合、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结合[10]。上海市的做法,既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导向,也直接将所学与所用统筹起来,便利了学生就业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参考。

第三,在既有的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行业领域的密切联系,通过兼职、双聘等人事制度创新,建立一批有志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行业导师队伍,完善审批程序和评价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冯 路 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调研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张子瑞 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年鉴与统计办公室干部 研究实习员

     刘语潇 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校园卡管理与结算中心主任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分学科研究生数[EB/OL].https://www.yearbookchina.com/navipage-n3020072401000132.html,2020-09-30/2020-09-30.

[2][6][9]清华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举措成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22/moe_847/201802/t20180226_327757.html.

[3]全力打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取得新进展[EB/OL].复旦大学经济学网站,https://econ.fudan.edu.cn/info/1582/12834.html.

[4][10]陆靖,束金龙,赵坚.以“六化”模式为核心,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

[5]我校13基地获批天津市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单位[EB/OL].南开大学新闻网[EB/OL],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19/12/31/030037168.shtml.

[7]天津大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57/201509/t20150928_211073.html

[8]刘已粲,陈向远,顾国华.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难题[EB/OL],http://ex.cssn.cn/gx/gxjxky/202009/t20200902_5177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