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面向未来教育的线上体育教学重构

作者:赫忠慧 冯雪松 发布日期:2020-10-26

摘要: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实践的创新。文章研究分析了线上体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认为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线上体育教学要克服时空分离的困难,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同时需解决技术教学互动不充分、教学效果滞后和反馈延迟、评价困难等问题。提出线上体育教学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实践,应运用恰当策略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进行重构;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改革趋势。

关键词:未来教育;线上体育教学;重构

 

未来教育是面向未来,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具有现代性公民的全人教育。自主性、选择性、协同性、多元性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要素与特征。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不断改变教育的形态,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客观上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将极大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实践的创新。

依据学生、社会、课程等变化不断进行教学重构是一线教师的永恒话题。教学重构不是传统和现实的中断,而是对优秀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一脉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互动性”等特征被时空分离,研究分析线上体育教学的特点、现状,探索体育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重构策略,可以为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线上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线教学能否取得与课堂教学同等的教学效果?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线教学的学习成效是能够取得与学校课堂教学同等的教学效果的。2019年3月,美国在线教育质量评审机构QM和高等教育研究咨询公司发布了《美国在线教育发展全景报告》,基于对美国280所高校的数据,发现在线学生的学习成效等于甚至高于校园学生。但同时,研究也表明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遵循在线学习的规律,统筹线上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提供“有指导的在线自主学习”的设计和支持。

线上体育教学是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时空分离”一方面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时空开放的特征,适应特殊时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确保线上教学质量的最大挑战。

课堂体育教学强调“实践性”,运动技术的教与学从技术学习到熟练掌握,其内化过程主要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技术动作的教与学都是通过“直观的”动作讲解示范,“言传身教”的传授技术动作;学生在学习技术过程中,通过练习技术动作反馈学习效果,教师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练习,实时地进行评价反馈,教与学的交替及时,学习与提高过程连接紧密,效果明显。因此,运动技术教学中“实践性”“直观性”“及时性”的规律也同样是对线上体育教学的挑战。

可见,与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相比较,线上体育教学要克服时空分离的困难,遵循体育教学和身体动作发展的规律,同时还需解决教学效果滞后和不可观察、反馈延迟、效率低下、评价困难等线上教学的普遍问题。

 

二、线上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020年3月起,国内大学陆续开始了2020年春季学期,为了应对疫情,大多数高校采取了线上教学,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最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活动。体育教学也被迫适应,尝试开展了线上体育教学。为了解大学生对线上体育教学的需求和现状。在2020年4月9日至15日期间,对国内18个省、市、地区,共105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N=34249名)进行了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同时对北大学生(N=1211人)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线上体育教学的目标

调查显示,线上体育学习的目标前三位依次为:(1)保持体力、提高免疫力;(2)学习体育知识,指导体育锻炼;(3)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可见,为应对突发事件,线上体育学习的目标按需求依次为“练(体能)、学(知识)、会(技能)”。说明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增强免疫力、保持体力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时希望通过体育学习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对于北大学生线上体育教学目标的深入分析可见,北大女生在参加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更为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即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生对体育学习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线上体育教学的教学资源

从图1的统计分析可见,同步教学资源平台是线上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超过90%以上的线上体育教学采用了包括微信、QQ等聊天软件,直播平台、以及互动教室等近似直播的平台,也有近20%的学生通过录播课、慕课和SPOC课程进行学习。可见,体育课程教学注重师生面对面的讲授和习练,直播或者互动形式等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师生保持互动和交流。但是从图中也能看出,线上体育教学的师生交流方式还相对简单,将近50%的授课方式还不能达到直观和实时交互的效果。同时还有将近1/5的线上体育教学还在运用异步的授课方式。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线上体育教学质量。

图1:线上体育教学的资源情况示意图

(三)线上体育教学的效果

对于线上体育教学不同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将近80%的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和课后锻炼方面线上与线下教学效果相当甚至优于线下体育教学。而对于技术教学和课上练习的教学内容,将近70%的学生认为差于线下教学。可见,线上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学习和练习的实践性和直观性。为此,如何遵循运动技术教学规律,将技术教学内容直观、准确的呈现,是线上教学形式给予体育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

图2:线上体育教学不同内容教学效果现状调查示意图

(四)影响线上体育教学的因素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影响线上体育教学的因素为场地的限制和器材的缺乏,而居家环境,与家人相互影响位居第二位影响因素,线上指导方法少、网速等硬件条件位居第三、四位。可见,除开客观因素,探索和创新线上教法的应用是线上体育教学重构的内容,而教学反馈滞后,学习效率低下,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线上体育教学质量。

 

三、线上体育教学重构

 

线上教学的核心和指向都应凸显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结合线上教育的特点,而教学内容的重构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点的传授,更应理解为基于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设计。

(一) 线上体育教学资源重构

教学资源的重构涉及线上教学模式的应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包括:同步在线教学模式、异步在线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教学模式等。选用何种教学模式因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没有完美的模式和教学工具,最重要的是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的适合性和适用性。

教学资源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上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目前,线上体育教学中技术教学的资源比较缺乏,2018、2019年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占当年度国家总入选课程数的0.61%、0.99%,此比例也基本代表了体育类慕课占所有学科慕课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育类慕课资源的缺乏。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特征,和诸如场地器材等的客观条件要求,都是影响体育类慕课发展的制约因素。

线上体育教学资源亟待丰富,在建设和丰富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1)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一直面对屏幕,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只有15—20分钟。因此,单个教学单位或者模块的教学时长不宜超过20分钟。

(2)将具备逻辑关系的理论教学内容与技术教学内容加以提取、关联、整合和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并应注意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练习建议。技术教学的知识点虽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具有知识和技术衔接性。同时,课程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应与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对应,为建构合理的学习模式提供选择。

(3)教学影像画面的清晰程度以及音质,也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某些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如运动技术教学内容,可以制作的相对精致,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可反复使用。以“掌握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技术动作学习,内容应包含基本技术原理讲授和技术动作示范,以及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

技术学习应遵循技术动作教学的规律,内容相对固定,讲授的理论内容和技术示范的建议比例可为3∶7或2∶8,将其录制成5—8分钟的“微课”,这类资源也可以应用于直播课中的技术教学环节。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的体能训练与发展的教学内容,动作难度较低,可制作成教师领做、学生跟随的“录播课”或采取直播形式。时长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并将运动强度保持中等水平,且应包括合理的间歇时间。

(二)线上体育教学活动重构

线上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遵循在线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通过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来引导和促进,其本质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再设计,而其典型特征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在线教学不等于把所有原来的线下教学搬到线上。在线教学设计重构的关键性转变是教学设计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内容导向的教学向学习导向的教学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和专家的角色转变为线上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在线上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需求及特征,选取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讲义、视频等教学资源,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涉及在线体育教学的策略有:

(1)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新异刺激和情境交换促进学生的注意和记忆,所使用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因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被阐释得有意义而推动学习者学习。

(2)恰当呈现教师形象。视频学习中,学生注视教师图像的时间为62.3%,注视学习内容的实践仅占37.7%,因此应随时切换,适当动态呈现学习内容或教师形象。

(3)注重促进教学互动,注重直播录播界面设计,教师应保持看向摄像头,有效提问,善用言语互动,注意在线教育中的“个性化学习” 特点以及给学习者“及时反馈”。

(4)促进深度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能动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学习者。

(5)创新应用学习技术,利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创新学习方式,利用移动学习、VR/AR、游戏化学习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

(6)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采用各种诱发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如有趣的活动,手势、鼓励、放松练习,幽默的语言等。

(7)善用游戏化思维,如恰当的游戏、奖励等游戏化元素或机制,或者闯关游戏等教学活动设计。

(三)线上体育教学评价重构

学生线上上课过程中能否按时、保质地进行学习,是保证线上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与常规教学相比,线上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学生参与度的管理和监测较难,教师进行线上批阅的量和难度都较大等困难。除此之外,对于课后任务布置、教学视频上交、批改反馈等方面,线上教学也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对于技术教学的动作评价存在着占用资源较多、耗时较长的缺陷,而这些问题在班级容量较大、学生硬软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

体育教学具有在一定的知识、体能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提升技能水平的特点。因此,阶段性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对促进技能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对于诸如理论作业、心得体会、课外锻炼的作业等,较为简单、且对错误动作容易指出并加以纠正的技术学习内容,可以建议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反馈。学生互评的规则可以确定为:参与给其他同学评分,个人成绩按100%计算;但如果不参与给其他同学评分,个人成绩只能计60%。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对于评价的参与过程。在学习和反馈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评阅其他同学,进一步确立对技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持续性。

未来运动技术评价应立足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实现智慧评价,解放教师人工评价的成本,提高线上教学评价效率,真正解决线上体育评价的难题。

 

四、结论与建议

 

线上体育教学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实践,分析线上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体育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重构,旨在克服线上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改革趋势,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也将进一步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促进教育教学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组织变革、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来教育,从而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作者简介:赫忠慧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冯雪松 北京大学教务部教学办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本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基于慕课的高校体育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建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CLA180279)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