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早”字当头 “疫”路相伴——北京大学法学院在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费海伲 陈 岩 梁 晛 发布日期:2020-10-26

摘要疫情给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影响,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早”字当头的指导思想下,迅速部署在线教学相关事宜。在学院教师和教辅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对在线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规划。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在线教学

 

一、在线教学的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全国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使大家深入思考如何开展在线教学,并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等质等量。

如今,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带给教学的影响,一是时空的便捷,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身边有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就能够即时地开始在线教学。二是知识的维度扩展性增强,除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外,学生还能搜索到更多的名师网课、公开课堂等教学资源,从而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取知识。

基于网络而生的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科技运用到教育之中,扩充了教学资源,也积极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与学的改革创新,推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术”有变,“道”未变:变的是教学方式,而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均未改变。为此,法学院倡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学生的能动精神。

 

二、在线教学的开展

 

(一)准备期:疫情爆发,“早”字当头

法学院面对此次在线教学的挑战,提前预备,制定预案积极应对,并且迅速联动、主动部署,将工作做在前头。秉承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原则,使得线上教学、线上指导等相关工作迅速且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上课期:群策群力,“疫”路相伴

1.搜集课堂反馈,解决学习困难

为实时掌握在线教学的情况,学院在开课前提前与教师确认授课方式,开课后持续跟进在线教学的实施情况。同时面向课程助教搜集在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面向学生了解线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建议。最终对搜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反馈和总结,使线上授课有序进行。

2.配备临时助教,确保课程顺利

除课程常规助教外,学院还根据任课教师的远程教学需求配备了临时助教。在学生返校之前,由教师指定一名临时助教,协助老师统筹远程教学相关事务,并由学院提供助教补贴。

3.成立技术小组,提供技术保障

按照不同的授课平台分类,设置技术支持人员,并成立技术答疑小组,为远程在线教学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4.院校两级联合,教材文献电子化

法学院图书馆与各主要法律数据库出版商、服务商及时沟通,为师生开通了北大法宝、Wolters Kluwer出版集团旗下若干法律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直达访问权限,并对师生的电子图书文献需求及时响应,通过在线免费电子资源平台、校图书馆对所需电子书籍进行纸质版书目电子化。此外,学院还对众多数据库限时免费资源进行梳理,制作《疫情防控期间电子资源服务指南系列》发给师生参考使用。

5.在线教学沙龙,交流分享促进

学院推出“在线教学沙龙”系列活动,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促进网络技术与实际教学的深度融合。

6.开放“法学阶梯”,共享教育资源

法学院联合《中国法律评论》和法律出版社有章阅读,将疫情期前录制的“法学阶梯”入门讲座全部视频共17部,免费开放,促进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为全国各大高校学子输送精神食粮。

 

三、在线教学的案例

 

(一)直播课程

有部分老师采取了直播为主的授课方式,下面以许德峰老师的《商法总论》为例做一个介绍。《商法总论》是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授课对象为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及部分跨院系选课的学生,课程共216人选课。在此次在线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完美的录播效果及直播体验,许老师配备了Logitech摄像头和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语音质量并提高降噪效果的Jabra话筒来采集课程授课素材,最后使用Adobe Premiere 的剪辑软件进行最终的课程视频处理,总长一小时左右的课程视频需花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去精心准备。许德峰老师还自学了有关剪辑视频的方法与技巧,将自己的课程视频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精心编排,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划分和理解。录播与直播两种方式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带给学生与时俱进的课堂体验,从而呈现了一堂硬件、软件与授课内容完美结合的技术流课堂。

(二)录播授课

部分老师选择了录播的方式,以刘凯湘老师的《债权法》为例。疫情把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尤其是老教师推到了风口浪尖。刘老师表示:线上授课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与突破。离开了熟悉的三尺讲台和一方黑板,从前的所有技能都将移至云端,如何实现?自己的内心其实是恐惧的。再加上自己对电脑和网络技术比较生疏,因此担心不能熟练地运用科技手段,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刘凯湘老师设计了“三途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一,提前制作好课程PPT并上传至教学网和课程微信群。第二,在PPT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知识点录制课程音频并上传,学生在听音频的同时对照着PPT来进行学习。第三,在课程微信群进行学生研讨互动,交流答疑。

以上三种途径的结合突破了网络条件的制约,不仅使老师授课可以顺利进行,而且让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通过互动环节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思考。教师严谨的教风与学生自觉的学风相互联系、有机结合、互相规范、互相协调,进而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

(三)多种方式结合授课

更多老师采取了多种方式结合授课,以《中国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刑法案例研习》《法理学》三门课程为例。

《中国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课程共有17名学生选课,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智利、巴拿马、新西兰、英国、法国、瑞士、蒙古、泰国和加纳11个国家。宋英老师通过录播与研讨完成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交流三个环节,很好地实现了全球学生共上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宋英老师还制定了“课程周报”,周报不光记录每周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材料、课前思考,还记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学生出勤情况、学生课堂表现等。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的互动气氛、详细的课堂记录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刑法案例研习》是法学院以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的研习课。在教学方式上,积极响应“小班教学”的理念,采取小班讨论与大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该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生同时开放,本学期共119人选课。车浩老师选择了腾讯会议和zoom两个平台,采用录播和在线视频答疑的方式,通过不断实验、实战、实践,完善线上授课细节,达到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戴昕老师的《法理学》课程,采用公益、开放、不限人数的华文慕课平台授课,既方便校内没有选上课的学生旁听,也可以让更多校外学生享受到北大良好的课程资源。授课前一周,戴老师就会将提前录制好的带讲解的PPT视频上传并要求学生自行观看视频学习。每一讲的相关阅读材料以及完整的PPT也会发在平台上供学生自行下载查阅。在上课时间,戴老师会使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答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现场回答。答疑的录音也会在之后上传到慕课平台上,方便学生事后再次学习解惑。除上述之外,戴老师还增设了两个互动小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为每周在慕课平台的讨论区设置一道思考题,学生自愿参与答题讨论。二为在慕课平台的讨论区开设文字答疑版面,学生可以提出任何与课程有关的问题,戴老师将进行逐一答疑。华文慕课具有数据统计功能,每节课后,戴昕老师都会查询每一讲的视频有多少人次打开观看、每个学生大概看了多少进度,以便自己了解授课情况。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在线教学都打破了学校、教室的围墙,学院教师也勇于突破自我,尝新玩新,竭尽所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堂线上课堂。

 

四、在线教学保留应用

 

基于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在线教育模式,顺应了教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恰当地分析和处理在线教学模式的利弊问题,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并有利于解决一些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

1.人数爆满没有合适教室的课程

往常学校有很多热门课程,选课人数也较多,但是受制于学校教室大小,人数上限无法大规模提升,很多学生因选不上课而深感遗憾。在线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进入“教室”,实现课程受益效果最大化。

2.小班授课没有足够多教室的课程

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民事诉讼案例研习等课程采用小班授课,但因学校教室资源有限,每学期小班排课都存在一定困难。引入在线教学方式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便可解决这一困难。

3.非全日制学生往返学校成本过高的课程

非全日制学生有不少在京外工作,虽然学院已尽可能地将非全日制必修课程安排在了周六日,但每周两地往返和京内住宿对于京外的非全日制同学来说,仍是个不小的负担。如果能在非全日制学生的课程中,继续保留在线教学方式,不仅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京外非全日制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潜在的京外非全日制生源的报考意愿。

 

五、在线教学的总结

 

为期一学期的在线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应对了疫情给教学工作带来的难题,还引入了之前不敢尝试和想象的新教学模式。直播授课、录播授课、慕课授课、研讨授课、视频会议、微信群、电子邮件等,学院教师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不同授课方式或者多种方式相结合,展开在线教学工作,保障了2020年春季学期一百多门课程的有序进行,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

教师们各尽所能地将课堂从三尺讲台移步“云上空间”,将知识的传播突破距离的界限。学生反馈直播最贴近教室上课,师生互动效果良好;录播和慕课方便回放,提高听课效率的同时又满足复习回顾的需求;研讨和其他线上方式能够使全员参与,教师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并分享课程资料。未来,法学院老师将积极应对在线教学的发展与变化,不断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在线教学优势,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费海伲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务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陈 岩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务

     梁 晛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