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近年来,综艺节目逐渐开始关注主流视野之外的小众群体和小众文化,并对其进行大众化再生产,制造了不少现象级综艺节目。文章以《这就是街舞》《声入人心》为例,集中探讨小众内容进入综艺节目视域的原因、小众内容击穿圈层实现跨圈层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并尝试分析小众综艺流行背后的网络文化典型特征。
关键词:小众综艺;跨圈层传播;这就是街舞;声入人心
2017年,伴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热播,国内小众综艺市场进入繁荣时代。与说唱同属嘻哈文化的街舞、电音相继搬上综艺舞台,根植于粉丝群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落地生根,《乐队的夏天》《声临其境》《国风美少年》《我和我的经纪人》等关注特定行业和小众艺术形式的综艺节目低期望出发却意外迎来口碑、热度双丰收,小众综艺击穿圈层,开始引起大众化关注。
此类综艺聚焦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的某些小众的存在,并试图将这些小众存在带入大众的视线,以受众的陌生感和好奇心为起点,以呈现小众内容、小众生活、小众人群、小众思想,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小众内容与大众偏好构建联系,让受众接触、了解、喜欢上这些小众的存在为目标。在本研究中,将所有带有此种特征的综艺统称为“小众综艺”。
一、小众内容缘何成为综艺节目主题
小众文化和小众群体以综艺节目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不是一个新近产生的传播现象。在国外,《粉雄救兵》和《鲁保罗变装皇后秀》关注男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群体,《全美超模大赛》《天桥骄子》《特效化妆师大对决》聚焦超模、时装设计师、特效化妆师,不少节目存活近20年依然火爆,不仅受众反馈极好,甚至得到艾美奖等奖项肯定。中国的小众综艺起源于网络平台,早期主要关注二次元、电音、宠物等细分内容,以平台自制综艺为主。
近年来小众综艺的大爆发,则有着独特的背景。本部分尝试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三个维度分析小众内容成为综艺节目选题的原因。
(一)青年受众的网络集聚与分众传播态势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使用网络视频的用户占73.9%,在线视频的受众池积累已经基本完成。在这个用户群中,10—39岁群体占总量的67.8%,他们生活品质较高,年轻、爱玩、爱美、爱运动、喜欢海淘购物、热爱旅游休闲;部分用户作为网络原住民成长至今,对网络内容、网络传播、网络互动、网络营销都十分熟悉,对综艺节目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受众的年龄结构特点、需求取向的要求外,互联网自身的分众传播属性也决定了网络综艺最终将走向精致化、精细化。Alvin Toffler认为,伴随互联网络的深度发展,网络服务面向的人群——网络受众将呈现从大众向小众的变化。面向所有人的传播和服务逐渐演变为面向一部分具有特殊兴趣与爱好的分众群体,这就是分众传播趋势。[1]社会的分众正在形成“多圈层”的特征,媒介的受众兴趣以圈层来进行划分,目标受众的轮廓越来越集中与清晰。[2]
互联网搭建起的虚拟世界,成为众多圈层文化繁育的沃土,青年受众集聚网络,又因为各种趣缘、业缘分割成一个个小圈子、小集体,彼此共有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形散神聚的小众群体。当大众共同的兴趣被开发殆尽,小众群体和小众文化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在不断加强,成为市场中新的增长点。
(二)电视台限娱令、鼓励原创及素人参与
在现行的媒体管理制度中,政策对整个文化产业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数量和影响力的增加,广电总局对综艺节目领域进行的调控越来越多,而所有这些调控,共同导向了当下小众综艺不断发展的局面。
2016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对境外引进版权节目的数量、档期和播出时间作出严格要求。通知推出后,我国综艺领域大肆引进海外版权的现象得到遏制,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开始沉下心来思考和创新本土的原创的综艺节目模式。2017年8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对影视明星参与综艺娱乐、真人秀等提出严格要求,要求提高普通群众在节目中的比重,让基层群众成为节目的嘉宾、主角。
小众综艺所关注的主题偏居一隅的特性让它天然符合这条规定。无论是街头篮球、机甲、说唱、街舞抑或其他小众综艺,因为节目主题的小众化,本身就很难产生所谓的明星和偶像,绝大多数从业者虽然在自己领域内是高水准人才,但在大众眼里却依然是素人一个。这样的现实情况既保证了小众综艺嘉宾的权威性,也保证了节目的素人参与度,无疑是一种十分贴合政策导向的节目模式。正是因此,大量的小众综艺节目在2017年上马。
(三)受众文化自信增强,价值取向转向
从韩国引进版权,或者直接仿制综艺节目,成为我国综艺界近10年来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国好声音》《奔跑吧》《极限挑战》《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偶像练习生》《明星大侦探》《亲爱的客栈》《幸福三重奏》等一众热门综艺,无一不是“舶来品”。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加之近年来四个自信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希望扭转综艺版权“逆差”格局,形成本土综艺品牌,实现文化输出。
除了对原创的渴求,受众们在被流量、炒作、人设、撕逼、抄袭、雷同和“孤儿剪辑”包围数年之后,开始呼唤“新鲜的空气”。不少访谈对象提到,《这就是街舞》和《声入人心》这么受欢迎,其实是因为一种长期压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是一种审美上的替代和拯救。“浮躁的环境里,突然有一种很美的声音,很美的作品,很高雅的音乐,这符合了大家对质感的追求。不只是《声入人心》,《声临其境》和《幻乐之城》其实都在追求很精的东西。做综艺节目也还是要格调。”
而这种对综艺节目审美取向的转变,本身与社会环境、受众成长等更深层次的因素有关。过去,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刚刚普及的年度,快节奏的生活和突然便捷化的网络内容获取让猎奇、审丑、畸形成为体验倾向,而当下,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网民群体网络素养不断提升、网络原住民成为网络内容消费的主力军,综艺节目的内容取向正在回归正途。
同时,访谈对象还表示,小众综艺让大家看到了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的沉淀坚守的魅力。“在忙碌之余,我希望看到有人沉下心在做热爱的东西,而不是只为了生计活着。‘梅溪湖36子’坐得住冷板凳,扎根在剧场里,在做着我们没办法做的事情,看得我很感动。”
二、小众综艺如何跨越圈层
综艺本身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内容传播形式,天然具有流量、曝光、讨论度的追求,因而无论多么小众的内容主题,只要成为综艺节目的选题,必然要努力跨越小众与大众之间的沟壑,通过对小众内容的加工、包装,实现小众文化与大众注意之间的连接。而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共识挖掘、独特文化的保留和文化差异的弥合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一)价值共识的挖掘
“圈层文化能出圈的必要条件,是节目传递的核心价值引起大众共鸣,是向大众圈层普及小众文化。” [3]小众文化的价值内核中虽然有特立独行的部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与主流价值契合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放大,往往是让大众消除陌生感、建立同理心的有效方式。
《这就是街舞》和《声入人心》是小众综艺的典型代表,一者关注“边缘文化”,聚焦长期作为“亚文化”“地下文化”存在的“街舞”艺术,一者关注“精英文化”,聚焦阳春白雪的“歌剧”艺术和“美声”唱法。这两档综艺无论从主题、艺术形式、选手来源还是节目设计都有极大差异,但他们提炼出了一致的价值导向——爱与和平、兄弟情、团队义、坚守与圆梦、专业性与质感。这些价值共识的挖掘和传递,体现了节目组对社会情绪和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是对群体焦虑、竞争压力、喧嚣浮躁、信任与集体感缺失等的回应与情感满足,试图用温情与坚守的叙事融化高速运行的城市里渐冻的内心。而这些觉察和判断也帮助两档节目顺利打开了受众的心防。
不只一位访谈对象提到,看综艺节目主要为了放松心情,希望节目情感是正向的、积极的、温馨和睦的,而不是对抗的、竞争的、互相谩骂的。“这一点上,《这就是街舞》做的很好,节目对每一个舞者的重视、导师们对每一个舞者的尊重、舞者之间彼此的尊重、每一个战队内部坚实的兄弟感情都让我感动。他们哪怕有竞争要淘汰,整体的氛围也是温馨的,每一场有人离开,都有人掉眼泪,我觉得这是街舞里对爱与和平的追求,这个节目改变了我对街舞的看法。”
(二)独特文化的保留
小众综艺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最突出特点,是小众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和带给观众的新鲜感、神秘感。因而,对于小众综艺来说,保留原有文化的形态、风格、仪式、口号等必不可少。
为了还原“街舞”的街头风格,呈现“街舞文化”的个性色彩,《这就是街舞》主视觉设计采取了工业化风格与赛博朋克设计风格的叠加,舞台空间设计成一个视野开阔、挑高很高、很空旷的两层工业仓库,大小轮胎错落摆放圈定舞台范围,楼梯和钢铁立柱营造一种真实自然的仓库感。在色彩选择上则凭借蓝紫色调、霓虹灯感、错位、拉伸、扭曲等等元素和技巧的使用,营造一种年轻、个性、突破、活力并充满未来科幻感的风格。
除了外在环境的打造,节目现场气氛的营造、意识与符号的复刻也是体现街舞文化独特风格的重要部分。节目中三次出现Battle环节,三次都专门邀请了国内街舞主持界顶级的主持人廖博来担任主持, 体现了节目组对于“呈现原汁原味的街舞文化”的追求;将“丢毛巾”和“转瓶子”两个典型意向搬上舞台,让他们成为节目叙事的一部分,也是节目组为呈现街舞原貌所作的努力。
《声入人心》也十分注重节目设计各方面与美声艺术气质上的契合。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遗作,通体白色,设计流畅优美,馆内多是流线型结构,气质纯净高雅。“梅溪湖36子”白色学院风针织衫、黑色礼服套装等造型与馆内素洁、精致的风格形成很好的呼应,整体呈现出一种高级感。
(三)文化差异的弥合
无论基于怎么样的共同价值,只要节目组强调小众文化的独特性,它与普通民众之间必然会存在认知的隔阂。“小众”之所以为“小众”,就是因为它过去没有在主流大众的视线中停留。这种隔阂和陌生需要有意识去弥合。
《声入人心》后期统筹唐宙杰曾提到:“因为美声这个领域的小众性和独特性,我们在乐理知识的普及特效上做过相当多的尝试。比如线下短视频、节目当中的小贴士、3D钢琴的呈现等等。”
小众综艺进行高效科普的重要方式是花字解说,花字解说除了可以补充专业信息,提示重点以外,还可以起到解释场上状况,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场上局势的作用。比如《这就是街舞》第一次Battle环节,因为观众对于“抢七”这个规则并不完全懂,所以节目后期专门加了花字去解释规则。与此同时,在选手们一轮轮的Battle当中,花字也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一方面,它不断显示街舞舞步和专业技术动作;另一方面,也在分析选手的体力体能状态,补充选手的心理活动,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看懂比赛。
除此之外,通过节目导师和出品人的采访或者现场表达来穿插补充专业名词和专业知识,或者通过选手们之间的对话、选手对其他作品的评价来体现作品特点和难度,以及在节目正片之外开发更多衍生内容都是很好的输出知识的方式。
(四)精准有效的宣发与营销
同样作为小众综艺节目,同样成功击穿了圈层实现了跨圈层的传播,《这就是街舞》和《声入人心》在网络传播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对平台的精准选择、评委嘉宾的流量带动和内容的专业性、故事化与个人化的叙事、反差感和新鲜感的营造等,这都有助于吸引高粘度用户。
《这就是街舞》作为优酷平台的超级网综产品,背靠阿里巴巴集团,共享淘宝、天猫的用户数据,这为节目受众分析和受众精准推送提供了基础。《声入人心》的传播则体现出了明显的“短视频平台二次传播,反哺视频网址播放量”的特点,制片方在微博、B站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出彩节目片段的推广,“短、轻、快”的传播导流了大量路人受众。
小众综艺在直接受众上的局限性往往要靠嘉宾和评委的流量来补足。《这就是街舞》的导师阵容强大,罗志祥、韩庚、黄子韬、易烊千玺,均匀分布在“70后”至“00后”4个代际,试图通过他们来撬动受众群体。《声入人心》邀请国内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生、有20余年古典音乐教育基础的刘宪华和致力于融合音乐探索的尚雯婕,作为老中青三代人群的代表,承担了节目的出品人工作。36位歌者,几乎全部都是科班出身,而且均来自国内外顶尖音乐学院,撑起了节目的专业性和质感。
节目对于选手的展示,不止于专业水平和舞台表现,而在努力呈现一个个平凡人的真实故事。在《这就是街舞》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节目中导师和选手的地位的变化。前两期主要笔墨都在导师身上,但越到后面,镜头越多关注选手,蛇男、亮亮、韩宇、王子奇、杨文昊、石头、淡淡等,每一个人的形象都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真诚真挚、毫不做作。节目组以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完整呈现每一位选手。在节目镜头里,看起来沉默高傲的舞者是个会为了队友流泪的性情中人;一个毒舌、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极高的矛盾制造者也是一个真诚、坦率、热爱美声的歌者。每一个都鲜活,每个人都很有魅力,每个人都值得钦佩。
小众综艺的新鲜感是自带的,但反差感需要营造。《这就是街舞》和《声入人心》从最初节目策划到选手选择再到节目呈现,无一不体现了与受众预期不一样的反差,并希望这种反差感能够留住用户。《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提到:“大家认为美声歌者通常都是年龄大,形象不那么好的人,唱着听不懂的外语歌。但我们找来了年轻的、帅气的美声演唱从业者,让美声唱法也可以演唱《慢慢喜欢你》《大渔》《青花瓷》等流行音乐。”[4]
三、小结
前文探讨了小众综艺进入大众视线的背景,小众综艺实现跨圈层传播的方式,我们试图透过这一传播过程,去梳理小众文化跨圈层传播的逻辑。小众文化跨圈层传播,是一种新兴现象,也是一种趋势。这对于小众文化破壁而出、扩大影响力、改善从业者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样也有着一些问题。为了迎合主流价值和大众审美,小众综艺节目中体现的小众文化内容往往是经过切割甚至是经过改造的文化。小众调性与大众取向如何平衡,是综艺从业者、文化工作者的难题,而如何从小众综艺的跨圈层传播现象中获得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领的灵感和思路,则是所有青年思政工作者的任务。
作者简介:周 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专职辅导员 助教
参考文献:
[1]Toffler A. Future shock.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0 (1).
[2]程士安.分众化媒介与精细化分层的受众[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1).
[3]谷雨.小众文化出圈难,剧情类真人秀能有多大功效[N].看电视,2018-9-4.
[4]沈杰群.声入人心,我的音乐必将独木成林[N].中国青年报,201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