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构建学生党支部共建新模式 ——以北京大学工学院2016级硕士党支部与北汽研究院共建为例

作者:王 剑 张 婧 陈善恩 发布日期:2020-04-13

摘要:针对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思政引领、教育管理和服务凝聚等方面作用缺位的情况,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实践属性作为连通点、支部共建为着力点、内容设置为关键点,围绕思想共建、科技共建、文化共建、青创共建、志愿共建五个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到青年党员的成长培养中,努力探索学生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共建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学生党支部;校企共建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最新要求和重要政策文件,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助力。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推动基层党建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10月,北京大学工学院2016级硕士生党支部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研究院整车集成第一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校企党支部共建模式探索之路。该学生党支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工程学科专业知识,紧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研究院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围绕思想共建、科技共建、文化共建、青创共建、志愿共建五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对推动和加强理工科院系研究生党员参与活动积极性,实现党建带科研、科研促党建的目标,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模式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发展理念的主要特征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当前国外面临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难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党和国家从全局上、根本上,去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发展动力、不平衡状况、人与自然相处模式、内外联动、公平正义等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火车头,在推动发展速度、增强质量、优化模式等方面均发挥了决定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协调强调在事务的复杂联系中找平衡,有效地解决点与面、近与远、主要和次要之间的矛盾,统筹推进事情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是补齐短板、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绿色反映的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发展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关系;开放刻画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折射了互利共赢战略指导下,内部、外部联动,构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放经济的生动局面;共享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的问题,反映了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和根本立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的深刻总结,五个发展理念是辩证统一、相融互促的有机整体,为下一阶段社会发展的一线实践指明了方向。

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深化高校党建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初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意识形态交锋的主要阵地,如何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新时代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加强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与时俱进,更多地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其中。因此,对于高校党建工作而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缺位。党支部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节点,党组织开展全部工作的基本单元,发挥着思想政治引领、凝聚服务团结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思政引领弱化、教育管理缺位、凝聚团结不足等突出问题[1]。在思政引领的作用发挥上,理论“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长期存在,“入脑入心”的学习要求和“浅尝辄止”的现实矛盾客观对立,“精神缺钙”“道德滑坡”的理想信念困局引起反思,党支部书记“本领恐慌”和支部党员“身份认同”的挑战愈发严峻,党支部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缺乏底气,举旗有余、定向不足,最终造成了党支部缺乏引领作用,党员缺乏模范作用。在教育管理的作用发挥上,缺乏有经验的人带领党支部开展有效学习,牵强的教育进一步削弱了党员身份认同和组织生活的质量,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和效果逐级弱化,积极分子成为主要的受教育对象,党员管理主要聚焦在组织关系转入转出、党费收缴等方面,教育管理的作用呈现虚化和弱化的状况。在服务凝聚的作用发挥上,围绕和关心党员的意识不强,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关系尚待理顺,服务的内涵固化、浅化,趣味性和严肃性的界限需要明确,只娱乐不引领的现象需要规避,团结中如何正向引领而非随波逐流的问题亟待解决,服务凝聚的作用存在焦点不清、界限模糊等风险。

究其原因,大致可从党支部组织建设和组织生活两个方面一窥究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支部发挥作用的力量源泉。缺乏“政治性”,理想信念的教育自然容易缺乏指向,难以去厚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情感上失去共鸣就会导致理论学习缺少共振,失去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导致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中国社情、国情、民情的看法,出现偏差。缺乏“群众性”,就容易与学生脱节,使得教育宣传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组织体系缺少了亲和力,让教育目标与内容、形式、方法产生矛盾。同时,背离“群众性”更是脱离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代表人民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失去了作为党的基层单元的根本性作用。党支部组织生活是推动支部作用发挥和落实的根本保障。但是,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陈旧,或为单向的输出性教育,形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矛盾,缺乏双向的互动交流和研讨,或具有高度封闭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不足,引入外部资源不足,如现场教学、新媒体应用等,或缺少系统性、全局性的规划,支部活动跳转频次过大,教育管理思路和理念的延续性不强。

 

三、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连通点、着力点和关键点

 

(一)紧扣实践属性,是新发展理念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连通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2]新发展理念是国家治理理论的重要创新,是根据当前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丰富的实践内涵,突出的实践导向。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学生群体传播的重要堡垒,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其首要任务。而实践可以有效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3]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发挥实践育人、实践育德的积极作用,将实践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理想信念教育中,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往深处走、往实处抓。

(二)推动支部共建,是新发展理念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着力点

党支部共建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学生党支部,通过常态化的结对帮扶,共享资源、优势互补,进而增强组织生活质量,提高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加强身份认同和获得感。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支部共建,既有现实层面的需要,更包含着理论层面的契合。一方面来说,新发展理念倡导“共享”的理念,强调了支部建设的政治性和群众性,回归了党支部最根本的特征,把握住了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要求,“开放”理念反映了“共建模式”多元融合的特征、互利共赢的姿态,奠定了发展模式的格局和面貌。另一方面,“创新、协调、绿色”为党支部在共建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指导,新旧转换、联动配合、关系处理等核心精神聚焦在组织生活难点和痛点的解决,勾画出支部建设的发展蓝图。

(三)严抓内容设置,是新发展理念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关键点

新发展理念作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在推动学生党支部建设上,既需要以实践作为连通点、以共建作为着力点,还要在内容设置上下功夫。结合所在支部的学科特点,在共建支部的选择上、实践内容的把握上、组织生活的思路和环节上体现专业性,推动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反哺,使得组织生活更具有针对性、服务性和实效性,使得同学们的参与更具有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抓实党支部共建的目标导向,在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指导下,明确双方的共建目标,做到统一思想、稳固有效。抓细党支部共建的架构体系,使得理念指导下的架构体系共建,能服务于活动组织和内容形式的共建。

 

四、实践层面的探索

 

北京大学工学院2016级硕士生党支部共有党员28名,来自工学院全部6个系12个专业,拥有着多元交叉的工科背景,自支部成立之初便秉承“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的理念,牢记使命初心,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北大工学人。北汽股份是五大汽车集团之一,也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先锋,而北汽股份研究院基层党支部是北汽的研发主力。双方同处科技创新的时代前沿,有着高度契合的工科文化,对“新发展理念”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之间,该支部与北汽股份整车集成部第一党支部累计开展共建活动8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引,从理念共识、科研合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志愿延展五个方面,全方位探索校企党建共建新模式。

(一)思想共建,让新发展理念成为支部共建的牢固基础

双方党员依托一系列参访座谈搭建思想共识,参访北汽研自主“核心筒”设计部,感受工匠精神和民族汽车品牌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参访北大智能康复工程技术研究实验室,探索高校产学研转化的最前沿,组织老中青三代北汽工程师与党员同学们分享党员在企业研发中所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凝聚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认识。

(二)科研共建,紧扣“创新”,党建促主业

为避免校企党建中容易出现的虚化问题,根据汽车研究院在整车低风阻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车身材料特性优化等汽车研发中遇到瓶颈的情况,由两个党支部牵头,广泛调研了解需求、邀请专家提供服务,北汽汽车研究院党委聘任了三位北大工学院教授担任专家顾问,建立常态化的指导机制,在面对面交流合作中,探讨解决研发一线遇到的实打实的难题。

(三)文化共建,增加“协调”,价值需求并重,多元融合促进党员成长

为进一步将支部层面的共建深化为双方党员的共建联系,提升理论素养、推动价值引领,双方党支部按照前期需求调研,成立了英语角、读书会、文体组等共建小组,以线上打卡为主、定期线下交流会的模式,补短板、促交流,在共读共享中不仅做到党员的“键对键”,更是“面对面”和“心连心”。

(四)青创共建,彰显“绿色”,环保先行点亮创业力量

工学院2016级硕士生党支部选拔并派出以“甲醇锅炉清洁燃烧装置”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团队,赴北汽参与“党建引领筑优势、产融合作创未来”主题展览,激发党员科创热情,在交流共建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

(五)志愿共建,强化“开放”“共享”,扎根校园传播中国力量

工学院2016级硕士生党支部将共建成果辐射覆盖到更多的人群,走进海淀实验小学、中科启元学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展示我国近五年来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北汽工匠的真实人物故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小朋友们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通过“纸桥承重大赛”等动手项目,去挖掘“创新精神”的无穷魅力。共建、共享的党建理念,在党员们的志愿服务中,向广阔的时空范围延展。

上述系列活动使得工学院2016级硕士党支部获评了北京市委教工委主办“百校千组学讲行——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学我讲我践行”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习小组”、北京大学2017—2018学年度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一等奖和北京大学2017—2018年基层党建创新立项一类项目。

将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以共建为形式、实践为举措,在内容和环节设置上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在细节把握上有对象抓具体,对于破解高校学生党支部长期存在的作用缺位的难题具有积极影响,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政治性和群众性,并构建了长期、稳定的组织生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简介:王 剑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张 婧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研究员

     陈善恩 北京大学工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德煌.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实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3):112-115.

[2]张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06(11):49-50.

[3]骆郁廷,史姗姗.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3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