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北京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十年来坚持以选调生作为基层一线就业引导工作重点。文章分析提出,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内在张力、引导个人融入集体,是新时代做好选调生工作必然面对的挑战,而实现连接、情理交融是破解难题的实践路径。结合深入基层“薪火计划”组织实施,文章分析提出引导个人融入集体的三重维度,包括更多了解建立职业认同、打消顾虑信任组织支持、坚定信心强化使命担当,同时总结提炼了北京大学做好选调生工作的三点思考。
关键词:选调生工作;个人;集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和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勉励青年一代“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哪里是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基层一线一定是必选项,因为从源头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是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高校,这是育人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最直接体现。
“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北大青年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信念。[1]2010年北大与重庆市启动定向选调工作,选调生①逐渐成为基层就业引导的主渠道,目前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大选调生总数超过1800人。作为北大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学校在战略层面持续凸显选调生的重要性②。2019年初以来,又组织实施了深入基层“薪火计划”,就基层一线就业引导,形成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集体与个人: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内在张力分析
开展选调生工作,首先要理解“选调生”制度。其服务治国理政需要,具有强烈政治色彩,通过基层一线磨砺,不仅实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紧密结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和储备更多优秀干部,从而保证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从这个角度再理解选调生特殊性,包括省级党委组织部门牵头负责、需要经历县乡甚至村一级的基层锻炼,也包括整体薪酬难言竞争力、工作环境将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远离大中城市,是有其合理性的。选调生在入口阶段实际设置了“隐形门槛”,必须认同集体意志、具有强烈家国情怀,职业追求应该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并且能够随之合理调整个人预期,职业评价来源于组织认可而非个人感受,职业动力来源于精神激励而非物质奖励。
开展选调生工作,还要理解工作对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90后”备受关注,“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2]。作为成长且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青年一代,同时受到网络深刻影响,“90后”见识广、思维活,对于“梦想”的渴求深植于每个人内心,渴望成功、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职业选择的角度具体看,基于对多所高校BBS中offer比较话题的长期观察,“理性决策者”的特点更加鲜明。当期经济收入权重因子有所下降,而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岗位重要程度等被较多提及,希望在职业风险的不确定性中寻求个人发展的确定性,为此既关注当下资源配置,也前瞻未来成长性,而判断依据主要源于个人的真实体验或生活见闻。
综上所述,毕业生如果选择成为选调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不仅有身份转变,要求具备相应能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价值认同,在集体语境和集体生活中寻找到个体奋斗的价值存在,通过个体努力促进集体目标更好的实现,也就是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必然面对个人诉求与集体意志这两者的冲突与调和,必然伴随适应、调整的自然过程。这就意味着,对选调生工作的定位,不仅是单纯的促进就业,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就业作为切入口,对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
二、实现连接、情理交融: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实践路径探讨
高校选调生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个人融入集体,从供给侧着手,必须至少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资源,二是方法。
选调生工作作为人才招聘活动,必然受政策资源影响,特别是省级党委组织部门制定招录政策中规定的面向范围、资格要求、录取人数、待遇条件等,近年来因为政策变化直接影响招录结果大幅变动的案例屡有发生。选调生作为长期工程,必然受校友资源影响,“过来人”的发展经历特别是心理感受,因其真实性会被认为更加具有决策参考性,在校生有强烈意愿希望接触选调生校友。选调生作为特殊就业领域,必然受媒体资源影响,各种舆论实际构成了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观念认知,因其不同报道色彩,可能正向激励也可能负向约束。为此,高校选调生工作必须围绕“联系”二字做文章,主动对接,实现与省级党委组织部门、选调生校友和新闻媒体的稳定连接和可靠连接,为引导个人融入集体提供更多资源支撑。
选调生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90后”群体心理接受特点,必须要同时考虑“道理”和“情感”两个因素,教育者既是“引路人”还得是“同路人”。一方面,讲清讲透个人与集体不是完全对立的,从历史传统、文化基因、现实国情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融入集体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更好途径、集体目标的实现同样是个人成功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实际、学会共情,理解学生关于成为选调生的顾虑,比如对于规矩的陌生感、对于待遇的拮据感、对于未来的忧虑感等,要在关心关怀、呵护陪伴的过程中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让学生先感受到“暖”,从而坚定选择“信”。
三、引导个人融入集体:深入基层“薪火计划”的具体举措
(一)发挥朋辈作用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在校生更多了解,建立职业认同
如前所述,职业选择过程中学生更多相信“个人所见”,因此就业引导首先需要尽可能更多提供行业信息,而且“讲述者”最好是有信任关系基础的,使得对于个人融入集体有更多具象化的了解。为此,深入基层“薪火计划”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示范作用,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很好实现了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目标,带动了更多在校生认真思考基层就业方向。
2019年初,经组织部门推荐,选拔产生105名“选调生校友导师”,为院系划拨专项经费30余万元,全年共举办“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50余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多门政治课邀请选调生登上讲台。受到疫情影响,2020“我在祖国基层”报告会改为线上举行,第一季十位网络主播均为“90后”北大选调生,目前正以每周三场的频次密集举办。
实践育人是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传统。“基层治理”证书项目课程组织学生赴河北选调生工作地调研,2019年暑期330名学生参加“知行计划”地方党政机关暑期见习期间对话选调生。双向维度的“榜样学长进课堂”取得强烈反响,学生评价认为“真诚和真实最能打动人”,希望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二)推出务实举措关心校友成长,引导在校生打消顾虑,信任组织支持
关于个人融入集体,有一个理解误区是纯粹个人牺牲,缺乏外部支持。为此,深入基层“薪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与各地组织部门加强日常化互动,不仅努力保障招录政策稳定并进一步向好、体现党政机关对北大毕业生的厚爱,而且针对选调生提出困难及时协调解决,将组织关心细化为具体举措,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辈子”,进一步引导在校生放下思想包袱、相信组织就是个人的依靠。
2019年10月,经西部12个省区市组织部门推荐,学校首次邀请72名北大选调生返校组成“薪火班”一期,聚焦基层治理能力接受一周学习培训。此举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关心由校内向校外的单向度模式,将情感联系通过学校资源桥梁进一步稳定化、常态化,确保了学生与母校始终“在线”,真正支持学生在基层和西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取得积极舆论反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克服物资紧缺现实困难,给湖北、广东、浙江、河南、湖南等五省的217名选调生邮寄了一封家书和防护口罩,特殊时期的暖心举动,也让在校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组织的作用。
(三)主动设置议题开展显性宣传,引导在校生坚定信心,强化使命担当
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永远是北大人的光荣历史使命。深入基层“薪火计划”努力将选调生个人经历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叙述,呈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群体形象,突出北大精神传承和家国情怀涵养,激发在校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2019版选调生纪录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中“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讲话内容作为开篇,透过青海、河北两地七名北大选调生看似“细小碎”的工作日常,以镜头语言,展示新时代北大青年向上向阳的精神面貌。河北选调生逯向明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新疆选调生郑明凤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宁夏选调生宗立冬被评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北大基层就业引导工作的最新举措。
2020年春季学期以来,学校持续宣传报道疫情期间北大选调生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的感人事迹,启动编纂书稿《北大选调生:我在抗疫一线》。围绕总书记回信精神学习,鼓励院系主动邀请选调生参加,分享职业选择的初心与北大人的责任,帮助在校生更准确理解“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时代意义与丰富内涵。
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北大选调生工作的三点思考
深入基层“薪火计划”的组织实施,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校内与校外联动、线上与线下联动,围绕个人融入集体,实现了基层一线就业引导工作组织体系的不断重构,涵盖在校生教育、组织部门联系、选调生成长支持、新闻媒体宣传的生态架构日渐成型,并总结形成了一定思考。
一是基层就业引导主动融入人才培养,让职业选择更有方向感。就业面向毕业年级,但就业引导实际应该覆盖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尽早将意向基层一线党政机关就业的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组织起来,帮助其更加科学地制定生涯规划。二是基层就业引导主动助力毕业生成长,让职业选择更有安全感。学校有态度更要有行动,需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统筹考虑毕业生和在校生两大群体,不断建立和完善基层服务促进机制,对接地方组织部门更多支持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基层就业引导主动讲好北大故事,让职业选择更有获得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此需要不断强化主动宣传意识,与环境营造相结合,让选择基层一线的舆论面充满正能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幸福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作者简介:张 勇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 讲师
张 雯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干部 助教
马成科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干部 实习助教
注释:
①“选调生”是由省级党委组织部门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
②2017年11月召开的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以选调生工作和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为重要抓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18年以来以“红绿蓝”三色就业战略为统领,持续推动规划落实,其中“红色”代表基层一线。
参考文献:
[1]邱水平.培育蓬勃的青春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0(6).
[2]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16/c1125719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