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贫困专项计划由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三部分构成,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阶段扶贫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智力扶贫长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例,探究了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的发展特征及其所面对的挑战与支持,提出了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即通过为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提供兼具挑战与支持的“承托型”校园教育环境,促进其在观念、能力与行为上全面发展成长。
关键词:贫困专项计划;个性化成长;教育扶贫
我国自2012年起先后实施开展了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贫困专项计划,通过定向定量投放高考录取指标计划来保障并增加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该计划鼓励并引导学子们毕业后回到家乡(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这为贫困地区引才引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计划实施7年来,已有四届学生完成了本科学业。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配合国家扶贫战略,更好地对专项计划学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方案,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究。本文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贫困专项计划学生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校发展特征和其面对的挑战与支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进行了探索,初步提出了符合学院学生实际的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
一、关于贫困专项计划
贫困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是国家继出台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措施后,为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距、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采取的又一项重要措施。专项计划首先开展的是国家专项计划。《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规定:“自2012年起,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1]
该通知规定“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计划,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后该专项计划招生名额在2013年扩大至32100名。[2]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中,为进一步拓宽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升学渠道,增设“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与“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并将专项计划招生规模扩大至5万名。[3]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就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三类贫困专项计划做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4]
北京大学的贫困专项计划主要由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北京大学筑梦计划)两部分组成,以2016年为例,北京大学校本部通过国家专项计划招生192人,通过高校专项计划北京大学“筑梦计划”录取131人。[5]
二、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发展特征——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自2013年起开始录取专项计划本科生,首年录取10人,占当年学院录取本科高考生的13.9%。2015—2018年连续四年录取专项计划本科生人数占录取本科生的20%左右。
截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六年来共录取专项计划本科生77人(含转院系7人),其中国家专项计划65人,筑梦计划(高校专项计划)12人。学院专项计划录取本科生,已毕业30人,在读40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培养的70名专项计划本科生中,男生26人,女生44人;汉族46人,少数民族24人。
(一)入学前特征
学业基础薄弱、家庭支持不足是专项计划本科生主要的入学前特征。专项计划本科生以县级以下生源为主,其中50%的学生入学前为农业户口。64.3%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差,受学校资助,其中38.6%的学生家庭特别困难,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14.3%的学生家庭困难,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8000元之间;11.4%的学生家庭困难,家庭人均年收入在8000—15000元之间。专项计划本科生中85.7%为高考线下录取学生,学业基础较其他学生相对较差。
(二)在校表现特征
学业表现上,专项计划本科生整体表现相对不理想,学习状态进入较慢,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英语水平较低。入学第一学期成绩排名在班级前10%的学生仅1人,有两名学生出现不及格。学习成绩总绩点(满分4.0)在3.6以上14人,3.4—3.6之间17人,3.2—3.4之间16人,3.0—3.2之间11人,3.0以下12人,3.6以上高分段学生占比小,3.0以下的低分段学生占比也小,整体成绩呈纺锤型表现。使用GPA排名在所有学生中前30%与后30%的比值的优异指数(Excellence Index)[6]衡量专项计划本科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专项计划本科生的EI指数为0.43,远小于标准值1,说明专项计划本科生排名大部分分布于后30%。成绩排名在班级前10%的同学有4人,仅占5.7%。入学英语考试分级在一级/A(最低级)和二级/B的学生各占41.4%,在三级/C的学生占17.1%,没有学生被分入四级/C+(最高级),与全院本科生相比,分入最低级的学生占比大。专项计划学生本科期间普遍缺乏学术研究经历和学术成果。
图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贫困专项计划学生与全院本科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对比
图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贫困专项计划学生与全院本科学生英语分级成绩分布情况对比
实践参与上,专项计划本科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类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成为核心骨干的比例较低。95.7%的学生参与了学院团委、学生会,45.7%的学生参加了学校团委、学生会;68.6%的学生参加了各类学生社团,有兴趣类、技能类、交流类、职业发展类等社团;55.7%的学生在篮球、排球、羽毛球、辩论队等学生团队。80%的学生参与过假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85.7%的学生参与过各类公益志愿活动,一半以上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以上公益志愿类活动,51.4%的学生有过实习兼职经历,还有15.7%的学生有出国出境交流参访或交换学习经历。不过,专项计划本科生在学生团体中虽有参与,但担任骨干的较少,发挥主导作用不多。如在学院团委、学生会中,参与者达到95.7%,成为骨干的仅有30%;68.6%的学生参与了学生社团,担任职务的仅有15.7%。
思想情况上,专项计划本科生大多思想积极向上,有较明确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追求。他们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15.7%的学生在校期间被发展为共产党员。有四位学生在校期间入伍服役,为祖国奉献青春,占学院六年来入伍人数的66.7%。一位学生前往云南山区支教。
(三)毕业选择特征
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已毕业的30名专项计划本科生中,21人选择继续读研深造,9人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直接就业学生中55.6%回到贫困地区基层就业。
三、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面临的发展挑战与支持
(一)普遍面临学业基础薄弱、家庭支持不足、自我选择困难等多重挑战
专项计划本科生入学前长期学习生活在贫困地区,接受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较低,接触的信息、资源及知识有限,导致其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素质不强。在融入、适应以及发展中受挫后,易产生自卑、无用、颓靡等负面情绪,形成孤单、内向等性格特征。同时,家庭能提供的各类支持有限,有的学生甚至还需要兼职打工或以奖助学金补贴家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费留学或攻读学费较高的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可能,限制了学生人生规划的界域和毕业去向的选择。另外,入学后资源和选择的骤然增多,学生易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状态,面临着“无从选择,无力选择”的自我选择挑战,如不及时接受正确引导,易缺少人生规划和目标,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歧途。
(二)普遍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周延政策扶持、特别重点关注等正向支持
来自于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学生普遍因其入学前成长环境的特征,有着比普通同学更强的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勤奋踏实的品质和向上奋进的心态。他们更加珍惜机会,愿意多做尝试,积极参与各学生组织与活动,有意识地在各方面更加努力,以期弥补与其他同学入学基础上的差距,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他们有着艰苦朴素、不畏艰辛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愿意通过当兵入伍、支教等方式锻炼自己;他们来自贫困地区,更懂得需要帮扶群体的境况与需求,以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更多地投身于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从国家到学校,不断制定完善相关扶持的政策制度,切实保障并提升这一群体的学习发展权益。这一群体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有识之士专门为他们设置了专项助学金,并提供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机会。具体到学院来说,辅导员们更是将他们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从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多方面关心指导。
四、贫困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设计
根据阿斯汀的I-E-O(投入—环境—产出)概念框架,学生成就这一产出要素,既受到家庭背景、入学前学术资质、已有的学术经历和社会经历等入学前特征的投入要素影响,也受到高校就读期间的体验经历等院校环境要素影响,其中院校环境要素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7]制定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时,应结合其发展特征,充分体认学生面临的挑战与支持,通过加强“环境要素”,打造迎接挑战与支持的“承托型”校园环境[8],为学生发展助力。
(一)发扬优秀品格,开拓全面视野,强化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针对专项计划学生视野不够开阔、自我选择困难的不足和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应充分重视学生具有的优秀品质的支持作用,努力为其提供全面开拓视野的挑战性环境,在设置挑战目标和提供支持资源的结合中发展学生的已有观念,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
努力提供“学生勇敢追梦,学院保驾护航”的环境支持,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相对全面客观的分析,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逐渐明确成长发展方向,制定出长远发展规划,让学生看到梦想的光辉以及实现梦想的可能。通过职业规划课程以及持续深入的深度辅导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以及自己有待提升的方面,鼓励学生为自己设定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的挑战小目标,多尝试多体验,如体验陌生环境、了解陌生领域、尝试学习技能等,通过不断积累小挑战的胜利树立起自信,在前进与探索中树立终身学习和长期发展的观念。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
针对专项计划学生学业基础薄弱,综合能力欠佳的不足和勤奋踏实、向上奋进的优点,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挑战中锻炼学生能力,在支持中鼓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升竞争力。
努力提供“学生个性发展,学院多样配餐”的环境支持。引导学生在生涯规划和自我发展中尝试探寻、体验不同的方向与领域,寻找或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走出舒适圈,在学习中丰富自身知识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发展水平,迎接学业挑战。为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创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陶冶道德情操,锻炼意志品质,学习各项技能,锻炼思维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在积极参与中努力发挥作用,全面锻炼自我,提升综合素质,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提升发展能力。
(三)结合个人需求,发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在行动中实现成长
针对贫困专项计划学生家庭支持不足的劣势和了解社会、珍惜机会、追求价值实现的优势,专项计划本科生个性化成长方案可在了解学生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教师与辅导员、榜样“传帮带”的支持作用,树立优秀典范,发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榜样、挑战自我、实现成长。
努力提供“青春奉献小我,真情回报国家”的环境支持。充分尊重并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制定发展目标,通过教师与辅导员一对一支持指导,消解家庭方面指导支持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家乡进步、老乡人民幸福挂钩;通过树立专项计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典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成长挑战;结合专项计划政策目标,进一步引导学生投身于基层实践和贫困地区发展建设,为促进教育公平、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实现教育扶贫目标做出贡献,在行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回馈国家支持与培养,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观念”“能力”“行动”,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在设计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中必须要考虑到的目标方向,如何调整、优化、完善现有的校园“环境要素”,更好地发挥“承托型”校园环境挑战与支持共生对学生成长的正向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当然,实际工作中,在制定学生成长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方案制定的大原则大方向,更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做到“一人一案”“一人一策”,真正助力专项计划学生成长成才,更好地落实贫困专项计划的政策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者简介:姚静仪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副教授
张雪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2013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3]5号).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2号).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3号).
[5]数据显示2016年有近千名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EB/OL],http://gaokao.eol.cn/news/201609/t201609051445885.shtml.
[6]卢晓东,于晓磊,陈虎,黄晓婷.基础教育中的城乡差异是否在大学延续——高校城乡学生学业表现差异的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1):56-60.
[7]鲍威.未完成的转型:高等教育影响力与学生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6-27.
[8]朱红.建构一流本科生科研参与的大学环境——基于挑战与支持视角的质性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4):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