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发展需求与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作者:吕 丽 杨国昊 发布日期:2020-04-12

摘要:新时代研究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准确掌握研究生群体新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当前研究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更为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形式更为多样化,如何重构主流媒体话语权,重构党团组织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有效的、有权威性的途径引导学生明确成长方向、树立理想信念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而,通过对现阶段研究生群体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将为改善现有培养制度,重构思政引领效能,制定和完善国家人才培养方案等提供研究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并提出我国发展“两步走”的战略安排[1]。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代研究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研究生的素质与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只有坚持学术培养与思想教育并重,才能达到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3,4]。当前,研究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了解这一变化,掌握他们新的发展需求、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将有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对加强和改善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到关键作用[5]

 

一、新时代研究生发展需求研究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讲授风格、自说自话的授课模式,已经愈发无法满足当代研究生的成长需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尝试对研究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需求、当前思政课堂的评价反馈、以及过往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可供探索的思政教育新思路与新方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对北京地区高校目前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个人成长教育情况开展调查,共收到问卷383份,各年级同学填写的人数均衡,男生人数占55%,女生人数占45%。党员人数占47%,非党员人数占53%。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于教师言传身教,学生主动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也是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调查发现,所有同学都会定期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有45.7%的同学会经常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有31.2%的同学有时会关注,有23.1%的同学偶尔会关注。

在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上,通过媒体了解是主要方式,同时还依托集体活动及师生间讨论等。比如,有86.2%的同学选择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有73.1%的同学选择非官方媒体,如腾讯新闻、百度新闻、澎湃新闻等;有35.8%的同学采取线下讨论的形式,如与老师同学私下讨论;有16.4%的同学采取报纸杂志,如订阅、翻阅报刊杂志等;有38.9%的同学通过集体活动,如党支部活动、各类讲座、思政课堂等方式进行了解。

对于线上媒介这种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方式,“两微一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83.3%的同学选择关注微信公众号;有62.4%的同学选择关注各大媒体的官方微博;有50.4%的同学浏览各大新闻媒体客户端,如央视、新浪、腾讯等;有27.9%的同学通常会浏览网络论坛,如百度贴吧、知乎、天涯论坛等;有31.3%的同学查看各大新闻媒体的官方门户网站;而只有0.5%的同学从不关注这类问题。

就个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65.8%的同学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方面存在问题,有51.2%的同学对时间管理和进取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有40.5%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与婚恋交友方面存在疑惑,有46.7%的同学在情绪管理和压力调节方面把控得不是很好。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同学们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30.5%的同学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经验、攻略,独自解决问题;43.6%的同学利用看电影、电视、音乐、演出等文娱活动来放松身心;49.9%的同学选择跑步、游泳、健身、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纾解压力;27.7%的同学通过参加相关的经验交流会、茶话会、沙龙、讲座等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有17%的同学向专业咨询师,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寻求帮助;67.4%的同学会选择与同学朋友交流;38.4%的同学选择与父母长辈交流;35.8%的同学选择与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交流。

综上可以看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让学生自主地了解时事热点,更需要外界正确的引导。关于外界的帮助和引导,一部分研究生倾向于与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一对一交流,另一部分研究生倾向于以班级(即同一专业)为单位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以学院为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会、茶话会、讲座、沙龙等组织形式最受研究生喜爱,少部分同学喜欢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

(二)党员与非党员同学对比

在调查研究对象中,党员占比为47%,接近一半。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党员同学中,研究生一年级占32.2%,研究生二年级占37.2%,研究生三年级占16.7%,研究生四年级占6.1%,研究生五年级及以上占7.8%;非党员同学中,研究生一至五年级分别占比42.9%、 33%、19.2%、2%、3.0%。

从问卷结果分析来看,党员中有52.2%的同学经常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有30%的同学有时会关注,有17.8%的同学偶尔会关注;非党员中有38.9%的同学经常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有31.5%的同学有时会关注,有29.6%的同学偶尔会关注。由此可见,党员同学关注时事政治的频率更高,且无论是否为党员,北京地区高校的研究生都会及时关注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对于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毫不关心,与社会脱节的同学,几乎不存在。

同样,在对党员与非党员研究生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频率进行比较后,我们还对研究生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做了进一步调研,以掌握党员与非党员在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方法上有何差别。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上,党员同学有89.4%通过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有68.9%的同学选择非官方媒体;有35.6%的同学采取线下讨论的形式,如与老师同学线下交流;有15.6%的同学采取订阅、翻阅报刊杂志等方式;有55.0%的同学倾向于通过如党支部活动、各类讲座、课堂授课等集体活动的方式来了解。非党员同学中有83.3%的同学选择通过官方媒体;有76.8%的同学选择非官方媒体;有36%的同学采取线下讨论的形式;有17.2%的同学选择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有24.6%的同学通过集体活动。综上,党员与非党员在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方法上具有一致性,通过传统纸媒了解信息的人数偏少,党员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如党支部活动、各类讲座、课堂授课等方式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比例更高。

(三)理工类学生与文史经管类学生对比

就北京地区高校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个人成长教育情况开展调研,其中理工类学生问卷占总体问卷的62.4%,文史经管类学生问卷占总体问卷的37.6%。同样就理工类学生和文史经管类学生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频率及其方式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理工类学生中有42.6%的同学经常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有32.3%的同学有时会关注,有25.1%的同学偶尔会关注,没有人从不关注时事政治;文史经管类学生中有51.3%的同学经常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有30.2%的同学有时会关注,有15.7%的同学偶尔会关注,没有人从不关注时事政治。数据显示,相较于理工类学生,文史经管类同学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频率更高。

在跟进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方法上,无论是理工类还是文史经管类,学生普遍喜欢通过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去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而通过订阅、翻阅报刊杂志等方式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同学较少,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的方式方法上差别不大。

 

二、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讨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研究生积极主动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方式上主要通过线上媒介,同时党员还可以通过党支部活动来了解相关信息,形式更为丰富。在自身发展上,大多数同学对素质提升和知识积累还有更高要求,现实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调研发现,研究生群体认为卓有成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与同学或者朋友交流,其次是通过跑步、足球等运动缓解压力。如何改进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帮助研究生解决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提升研究生群体整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水平,让思政工作能够更平稳地深入人心,是当今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调研思考,对今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基层党建工作

党员同学相对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更加关注时事政治,而且可以通过参与党支部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教育。因此,为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第一,要完善院系的党建组织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完善党支部组织体系和架构,扩大支部工作的有效覆盖面。第二,要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积极带领团支部、班级开展联合主题教育活动,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目标。通过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与研讨,为广大同学提供交流平台,在思想碰撞中增强“四个正确认识”,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发现和培养新党员。第三,要注意倾听和把握同学们的建议和期望,适应同学们不同的观点需求和兴趣爱好,丰富党支部活动形式。可以通过读书会、辩论会、知识竞答、考察调研、观看影片、名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引领贯穿始终,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统一。第四,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好的经验做法形成传统,发挥支部间、年级间的传帮带作用。优良传统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既要注重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调动起各学生党支部的活力,使党建工作形成良好循环。

(二)把握新媒体特点,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融入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因此运用新媒体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手段。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存在教学主体单一、教学内容有限、教学效果欠缺等问题,而基于网络的新媒体代表如微信、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等既可以高效传达信息,又能以其内容的立体性和新鲜感吸引大量受众。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量不断增加,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如何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又提出了挑战。对此,学校和各院系、部门要在观念和行动上实现主动转向,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可以以微博和微信为重点打造新媒体矩阵,针对学生特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充分结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鼓励基层班级和学生团体在院系指导下开设微信公众号,重视小群体需求的小众文化,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意愿,使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与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通过塑造“校园网络大V”来引导学生关注,重构话语权,弘扬正能量,增强影响力。可以鼓励那些独具个人魅力、在校园中有威望和影响力、善于表达意见和见解的教授学者、学校领导、学生领袖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发声,将思政教育的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化,使学生真正喜欢并受益。另外,要开展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思政课堂要向学生讲解网络社会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遵守网络秩序。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师德”“专业化发展”“尊师重教”三方面系统部署了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高校通过构建研究生科研导师与思想政治导师联合的多维度思政引导网络,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对学生的学术道德与思想品德两方面进行示范引领,帮助学生增强专业技术能力、了解中国国情、开阔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完善对于导师育人工作的考评机制,可参考性纳入教学档案,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度,由培养单位的党员教师担任研究生新生的思想政治导师,定期与研究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有亲和力、有影响力的指导和引导,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发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同路人、领路人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盐”融入在学生奖励资助、就业辅导、心理健康疏导等日常工作中。通过“暖”文化走入学生心间,重构集体,重树集体意识,增强党团组织、班级的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通过对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能力探索和潜力开发,引领学生实现自我时间管理、健康管理、情绪管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充分挖掘大学校园文化,用文化内涵塑造思想品格,协同构建专业班级、团学研会、志愿社团等多维组织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校园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主题学习进行理论思想交流,通过地域不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进行探究研讨,让文字变成流动的思想,让思想在实践的脚步中成熟、成长。

 

三、小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必须注重研究生群体政治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双重提升,使其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以思想引领行动,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计。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把握好当代研究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研究生个人需求相统一,防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发挥思想引领的功能,扩大增强国家后备人才的存量和质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作者简介:吕 丽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杨国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9ZX0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J].中国农村教育,2018(9):1.

[3]谢新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系统建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9.

[4]乔刚,王学普,李芬.转型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6-19.

[5]祝爱武.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与特征[J].高等理科教育,2017(6):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