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中国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刍议

作者:王逸鸣 张天然 发布日期:2020-04-12

摘要:文章从新时代中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新特点和学生社团的新动向入手,从群众性、积极性、外部性三个方面对理论类学生社团的时代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了对理论类学生社团进行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文章从重视顶层设计厘清权责、改进管理部门工作、建立网格化信息体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方面,介绍了加强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探索。最后讨论了理论类学生社团的特殊性及其育人功能的挖掘。

关键词: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全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丰富学生社会体验和充实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在多种思潮影响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能否在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丰富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在各类学生社团中,理论类学生社团因其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突出的育人价值,健康有序发展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中国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发展动向

 

(一)新时代中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新特点

目前,中国高校学生的主体是成长于经济持续繁荣、社会长期稳定、技术不断进步、信息日益多元的和平年代的“95后”“00后”。他们经历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但并没有亲身参与关于道路选择的历次讨论,也普遍缺乏对于复杂国情的实践体悟;他们具备更加活跃的思想,能够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不足,容易被各种外在现象迷惑。

同时,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是一个“两面受压”的群体。一方面,升学应试特别是文理分科、竞赛保送等压力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平衡,一些优秀学生或对党史国史缺乏基本认识,或对科学素养缺乏基本训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向中高收入经济体发展,各经济部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高校学生的升学、就业压力随之升高。特别地,越是“名校生”,越会承担前后两方面的压力。

(二)新时代中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动向

作为群众性学生团体,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思想更加活跃、开放的青年使得社团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活动上,都更加多元、灵活、新颖,但是升学、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对于参与社团的时间和精力普遍有所克制,整体上看,学生社团呈现出广度扩张、深度收缩的特点。第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改变了学生社团的宣传和动员模式,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主渠道”“主阵地”,学生社团日益采用微信、微博、B站等校外网络服务进行公开发声,校园与社会不再截然分离。第三,在正式登记注册的学生社团以外,一些对资源需求小、对人员要求低,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规定,但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集体归属感和与人互动、交往、体验的需求的自组织有所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的时代特点

作为较为特殊的一类学生社团,中国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也呈现出一些时代特点。第一,群众性基础广泛。新时代高校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广泛的关注,也对时代青年的责任有较为深刻的使命自觉,他们都是理论问题、理论研究和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关注者。第二,积极性易走极端。面对在“两头受压”的客观现实和理论研究需要较多投入的现状,学生参与理论类社团活动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大部分同学选择“潜水”,小部分同学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往往知识结构不平衡且对于自身升学、就业考虑较少。第三,外部性难以避免。在校园与社会界限日益模糊的情况下,两方面的外部性都值得关注。正面看,校园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社会对其有所期待。从反面看,一些积极活动的同学,因为在校内难以获得足够的回馈,有动力通过网络,甚至校外组织,在更广阔的空间寻找共鸣。

 

二、目前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的“差难无”和管理的“宽松软”同时存在

当前,数量大、成员多、活动杂、影响广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但作为承担管理职责的单位,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服务部门通常设置在团委,人员配置通常仅有数名甚至一名专职教师,很难针对学生社团进行逐个、逐项目的指导。与此同时,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虽然“有法可依”,但限于人力通常只能对明显违规行为进行追究,而其内部制度建设及其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对社团内部关系没有清晰、深刻的认知,对苗头性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

(二)挂靠不牢导致“挂而不靠”的问题

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挂靠单位对学生社团负有指导责任,具体参与社团的注册、活动、考核和经费拨付等事项。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挂靠单位与学生社团的对应关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些学生社团采取便宜或省事的原则,根据社团负责人的私人关系来选择社团的挂靠单位,难以胜任专业、有效的指导,进而导致“破窗效应”,影响挂靠单位这一关键主体的作用发挥。在“承平日久”的背景下,“挂而不靠”的问题因为社团没有出现明显的违规行为,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缓慢发展蔓延,甚至出现“挂名指导”的倾向,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三)指导不力导致“引导无力”的问题

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社团发展建设,规范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与社团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社团把握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倾斜,特别是绩效评定、职称晋升、评奖评优、工作量核算等直接关系其职业发展的资源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职在岗的教职工很难将指导学生社团的工作与教学、科研,以及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相提并论,这种不平衡直接反映在对学生社团日常的关心和重视上。教育工作功夫在平时,日常的指导不够多,关键时候也很难有力引导。

(四)内生不足导致“外援发力”的问题

管理部门、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是指导社团工作的三股主要力量,当这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薄弱环节的时候,就会有外来力量“趁虚而入”,以提供场地、提供经费、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频频发力,甚至可能在慈善捐赠、无偿支持等掩护下,进行不可告人的勾当。而如前文所述,新时代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本来就有走出学校、走上网络的内生冲动,加之社会阅历和分辨能力有限,就有可能在既无戒备也无想法的情况下与校外“合作方”越走越近,而与校内管理部门、挂靠单位、指导教师渐行渐远,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对立。

 

三、加强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探索

 

近期,立足理论类学生社团的时代特点,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北大团委推动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加强学生社团阵地建设。

(一)重视顶层设计,明确权责,彻底解决“挂靠不牢,指导不力”

加强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落实管理单位、挂靠单位、指导教师各方权责,充分发挥内生动力,实现多方联动。2019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为各方力量协调联动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整体机制,新修订的《办法》充实了党对学生社团的领导有关内容,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团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对社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学校和谐稳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对于挂靠单位,新修订的《办法》进一步明确其政治责任,要求挂靠单位将学生社团作为一级学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将学生社团负责人纳入各院系团学骨干的管理培养体系中。对于指导教师,新修订的《办法》明确要求指导教师与挂靠单位在人事关系上体现一致性原则,每名指导教师只能同时指导1个学生社团,并要求各部门、各学院(系、所、中心、研究院)对指导教师的工作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

在正面激励之外,新修订的《办法》还对挂靠单位、指导教师在学生社团负责人换届、开展活动、对外宣传、制定标识、创办刊物等日常管理方面赋予了相应的权责,并明确提出对于学生社团的严重违规行为,视情况通报学校有关部门追究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责任。

(二)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提高管理部门的作用和影响力

理论类学生社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管理部门必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好、管理好。

第一,提供源头活水。积极引导各方面学生骨干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社团,担当社团发展的先锋队、主心骨,让理论类学生社团汇聚一批政治坚定、理论清醒、本领过硬的优秀人才。积极支持吸纳对理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引导他们学习真理论、研究真问题。第二,提供组织保障。直接指导理论类学生社团完善制度建设,规范调查研究、重大活动、对外发表的审批审核制度,加强团支部建设。同时,严把换届关,按照民主决策、推荐考察、一定范围内公示等途径,遴选出理想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秀、组织管理能力突出的学生党员担任理论类学生社团负责人。第三,提供资源支持。加大对理论类学生社团的投入力度,在资金、场地、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既保障好与年度考核挂钩的3000元左右的基本经费支持,又在项目化评审中予以相应的倾斜,主动为社团干事创业提供平台,推进理论类学生社团品牌建设。

(三)建立网格化信息体系,及时掌握社团动态

加强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建设,需要管理单位、挂靠单位、指导教师、社团负责人等多方携手,信息的畅通流转是重要前提。只有各方充分理解、充分沟通,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一,发挥好社团联系人的作用。校团委学生社团管理部门选派学生骨干,按照挂靠单位分类,每人对10家左右的学生社团进行定点联络,明确社团在做什么、想要做什么,以及需要什么帮助,将管理单位对学生社团普遍性的管理要求和服务举措落实到位。第二,发挥好学生社团四方沙龙交流会的作用。每周固定时间,由校团委、挂靠单位、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以轻松的形式促进挂靠单位、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的沟通联络,形成良性互动。第三,发挥好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持续打造集管理、服务需求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为管理部门提供活动报批、场地申请等基础功能的同时,向学生社团提供机构管理、社员管理、通知管理等内部管理模块,以基于真实需求的高质量服务获取基于真实情况的高质量数据,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团动态的掌握。

(四)发挥优秀社团榜样引领作用,树立社团风向标

抓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搭建平台、奖掖先进,树立高举旗帜、引领方向的标杆,提升理论类学生社团的整体水平。

第一,发挥评优表彰的作用。2018和2019年度,校团委连续以“社团风向标”集中展示的形式进行评优表彰、举旗定向,提供校园文化的目标和规范。为了将教育引领融入到评优表彰的全过程,校团委一方面调整奖项设置,增加参与度;另一方面调整评审方式,引入社团负责人之间的“同行评议”,以示范效应引领集团式成长。第二,明确资源支持的导向。在社团活动专项支持的申请中,校团委旗帜鲜明地对于理论类学生社团组织的宣讲活动给予大力支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通过持续的投入打造精品活动。第三,探索量化评价的体系。近期,校团委在探索构建基于服务与贡献的学生社团积分体系,对学生社团开展的公共服务、社会体验、技能提升等活动,以及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组织力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评议情况和正面负面事件一起,构成基于量化统计指标的精细化衡量。

 

四、对于加强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思考

 

(一)理论类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特殊性

对于理论类学生社团,加强建设管理既要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学生青年的新特点、学生社团发展的新动向,也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做到“对症下药”。第一,要立足政治性,牢牢占领学术制高点。理论类学生社团是传递“正”能量、学习新思想的特殊课堂,是课堂就要有教师、就要有教材。必须选精配优指导教师,带领社团成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讲政治的高度提升理论水平,从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角度统一思想,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有可乘之机。第二,要考虑积极性,让社团活动与学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近者悦,远者来”,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归根到底要反映在社团成员的成长上来。要从社团成员,特别是骨干成员的需求入手,从“两头受压”的现状出发,以多种方式平衡知识结构,在升学、就业上提供更加直接的支持,既避免“打卡”,又避免“沉迷”。第三,要承认外部性,向社会输出社团建设成果。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也无法“独善其身”,必须着眼于外部性这个特征,以正确的方式回应社会预期。通过有组织的共建、宣讲、参访交流等活动,向全校乃至全社会提供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和保质保量的活动供给,也向社团成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二)理论类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理论类社团的育人功能,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关注内部需求,进行“根据地”建设。针对低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群体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供给。对于低年级本科生,应广泛吸纳各学科、各专业的同学参与,立足于知识结构的平衡;对于高年级本科生,应重点培养主要学生骨干,关注其升学需求;对于研究生,应主要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研究生,关注其就业需求。第二,引领学校风气,发挥“宣传队”作用。理论类学生社团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团委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外延,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要争做标杆表率,成为全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表率,为整体校园文化的发展树立健康向上的风向标。第三,引导职业选择,形成“播种机”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发挥理论类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要始终把握这个基本共识,在“出口”处着眼,引导社团成员的职业选择,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在世界的舞台出彩。要探索校友交流、校外导师等机制,加强宣传,拓展交流,形成优秀的理论类学生社团骨干的集团式成长,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断播撒,为一代代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牢固的科学思想基础。

 

 

作者简介:王逸鸣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副教授

       张天然 北京大学团委学生团体部部长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