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考试焦虑背后的“动力”

作者:房 超 发布日期:2020-01-20

摘要: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大约有10%—15%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在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学习方式、激烈的竞争,来自专业选择和专业兴趣的冲突。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种种表现背后的动力是,它是一种心理上适应性的反应;是心理整合的机会;是看清自己,敢于追求成功和卓越的机会。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点冲突;适应性反应

 

 

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大约有10%—15%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有的大学生因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在学业上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羞于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求助;有的大学生还在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因而无法适应大学课堂更加深入、系统、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大学生在与周围同学的比较当中,体验到较大的心理落差,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在学习上严重丧失信心,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时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学生考试焦虑的种种表象令人堪忧,但是,这些表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因素和方面?如何理解大学生考试焦虑背后的动力?大学生该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一、大学生学业压力的来源

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不少学生一直怀揣的梦想。但是,从高中进入大学,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跨越和变化,需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高中时的学习的目标比较单一,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并且有老师、家长的督促和陪伴,学生的学习多处于一种被老师、家长精细指导、严格控制的被动状态。进入大学之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意味着需要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里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系统、深入,并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课堂学习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团队合作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老师的评价体系也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同学在过去9年的学习当中,承受、积累了过多的外在压力,透支甚至牺牲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当置身于可以自由选择,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老师管束较少的学习环境当时,他们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完全失去自制力,从而出现挂科,甚至陷入退学的境地。

二是激烈的竞争压力。课业难度大是一方面,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竞争,包括保研、奖学金、名次,还有成为“学霸”还是“学渣”。很多同学会有一种错觉,就是周围的同学都是学霸,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学习好。一些同学会很“绝对地”将现在的成绩和未来的出路划等号。一些同学会因为一时的困难或失利,过分担心焦虑自己的未来,甚至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竞争的压力,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受的,但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任何时候都无须“跟自己过不去。”也许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那就是“竭尽全力,无愧我心。”

三是专业兴趣和今后的出路问题。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在现实中对于所学专业的更多了解和今后就业的现状的知晓,让他们更多体验到的是“理想”的“破灭,”带着这些不确定感和挫败感,体验着不高的学习热情和不尽如人意的学习效率,心理上必然承受着一定的压力。而对于另外一些同学来说,这里面有可能还掺杂着高考报考志愿的过程当中,与父母之间激烈混战,或者直接被父母“掌控”的“底火。”一些同学会在无意识(潜意识)当中通过“真正的”学业困难,向父母证明,“当初不允许我报考自己喜欢的考古、历史,非要逼着我报考金融和经济,是你们犯过的最最严重的错误”。这种反抗,一方面具有争取自由独立的心理成长价值,但另一方面可能牺牲的是大学生的时间、精力和未来的发展。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二、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

焦虑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它使人烦躁不安,担忧恐惧。心理学研究表明:考试期间适度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发挥出更高的学习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虑情绪,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可以用一条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着提升,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情绪稳定性高,焦虑水平低的人,更容易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效率;而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有压力时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更可能因有情绪压力而提高效率,而复杂的工作则更容易因情绪压力而降低效率。

大学生产生考试焦虑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夸大考试结果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将考试失败等同于人生失败。不能正确对待考试,过分担心考试结果。这类学生通常将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将考不好的结果无限放大,甚至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灾难性的后果。例如,如果考不好,就会被降级,评不上奖学金,失去保研机会,失去出国深造的机会,等等。灾难化的思维方式,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能力,带来情绪崩溃。

第二,追求完美,效率低下。有的大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原有的优势,幻想自己能够在来自各方的众多“尖子生”中依然名列前茅,在提交课业论文和考试中,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效率低下,无法完成。当现实的状态无法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无法做到连续几天高效率学习,无法写出尽善尽美的论文,于是在心理上出现了自责、内疚。有些同学甚至严重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很差,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当他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时,势必难以投入地学习和复习。

第三,作息时间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比较松懈,但又期待自己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于是,他们会希望通过临时抱佛脚,短时间突击学习来提升学习成绩,如熬通宵,持续学习不休息等方式,无法接受自己需要睡觉,需要放松,造成大脑休息不足。一方面为了考试成绩,拼命复习,一方面作息时间紊乱,不按时吃饭睡觉。因为不注意营养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缓冲,加上紧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考试焦虑背后的“动力”

(一)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上适应性的反应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流派,也最为系统深入。该理论认为,焦虑产生的真正本质是——由于我们意识到某种刺激会对自尊造成威胁,并感到无力应对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在自我发展的过程当中,当危险情景出现时,需要借助于产生焦虑作为危险的预告。所以,焦虑是自我的功能之一,是人类面临危险状况时的一种适应性的自我保护反应。

焦虑体验从我们人类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体验到了。从温暖舒适的子宫,来到充满各种冷热声光的复杂世界,每个人都是在焦虑体验的伴随下长大的。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还会经历“失去妈妈”“失去妈妈的爱”这种生死攸关的危险情境的焦虑体验;俄狄浦斯期对于父母的爱和恨的冲突;还有内疚感,也就是超我的良知对自己的否定、报复和惩罚,这些心理发展的重要节点和过程当中,我们都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情绪。所以,对于“焦虑情绪”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身经百战。

尽管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表现,会让我们感觉有些紧张和挫败,但是,也许我们可以首先相信,焦虑情绪只是一个“信号”,它在很严肃地提醒我们,我们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关注,需要很好地被呵护,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当你体验到考试焦虑的时候,你需要真正地关心自己,需要意识到,“我需要一些关爱,我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简单地说,就是需要“对自己好一些,”而不是加倍虐待和指责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焦虑,我为什么这么不正常?”

(二)考试焦虑带领你走向“心理上的整合”

面临考试而出现焦虑情绪,通常是一种正常反应。这种情绪多数时候能够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加专注的学习状态。但也有些时候,焦虑反应超过了个体能够忍受的限度,导致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失眠,在情绪和认知等方面表现为无法胜任正常的社会功能,则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或治疗来加以调整和改变。

考试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和承载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强烈冲突。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对自我的期待非常高,希望考到年级第一,或者将一篇期末论文写成SSCI,绝对原创,一鸣惊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会想要穷尽所有的时间、精力,所有的努力和心力,这是过分努力的一面。那么,另外一面,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的耗竭,又会体验到一种无法承受、无法忍耐的挫败感,并且伴随着对自我的攻击和贬低,认为自己差到极点。但事实上,所有的挫折和不顺利,所有的付出努力,但无法短时间里看到效果,都是现实世界当中,几乎所有人学习规律的正常体现。所不同的是,你面对失败的时候会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也会认为自己非常差,非常笨。但你对面的兄弟,他面对的失败和挫折一点都不比你少,只是他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和接受现实,认为努力了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当你因为暂时的失败和挫折而经历着情绪的跌宕起伏,方寸大乱,痛苦不堪的时候,你也在痛苦地反思,我到底是怎么了?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够好,还是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还是我对自己努力结果的期待有问题?有位同学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我的情绪经常在“云端”和“地下3000米”之间起起伏伏。云端代表的是,自己对于努力结果过于理想化的期待,是对于达到理想状态的想象中的美好的幻想,是对自己绝对化的完美的期待和要求。而地下3000米代表的是,努力之后发现很难达到自我要求的挫败感,内疚感和羞耻感。透过心理咨询,我理解了,我身边的其他一些人,他们并不是比我经历的挫折更少,而是,他们可以将挫折和失败,看成是日常生活当中非常正常的一个部分。我希望从现在开始,我可以慢慢地回到地面上,回到普通而平凡、扎扎实实的地面上。我会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待和要求,然后实实在在地去面对,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三)考试焦虑帮你看清自己,敢于追求成功与卓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它指的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都渴望成功成才,才能体验到最大的快乐。但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某种原因,我们也会害怕在竞争中获胜。尤其是那些从小到大,一直很乖巧、学习好,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已厌倦了生活在周围的人,包括父母不断提高的他人期待之中。他们在某些时刻,会下意识地破坏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功,想要离开自己一直都非常熟悉的模式和位置,试图找寻和界定新的自我。

竞争与成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可能会有些不同。有的人会觉得,如果我成功了,就意味着父母对我的苛求挑剔的养育方式获得了成功,我坚决不能让我的父母得逞。我只是在表面上非常听话和顺从,努力学习不放松,但是我内心深处恨透了他们,我要用我的失败,证明他们的错误。这种内心深处的动力,我们甚至不得而知。而作为成年子女的你,却在这样的自我挫败中,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惩罚父母。直到有一天,努力学习真正被体验为,他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动力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努力追求成功和卓越的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期间对于自己焦虑状态的觉察和解读,更加了解和理解自己,获得心灵的成长,增加心理的弹性。紧张、恐惧和失落的体验是人类情绪体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帮助你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和理解你自己。考试焦虑这样一种看上去不太好的状态里,其实蕴含着努力成长,努力进化,努力整合的种子。就像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说的那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化。”所以,无论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你一直都在很努力地成为你自己,你一直走在努力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揭开考试焦虑的“神秘面纱,”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自己的焦点冲突,然后就会去思考,去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成长之路。

 

四、大学生如何应对考试焦虑

大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认知体系,端正对考试结果的认识。考试只是检验自己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考试失利是暂时的,只是一段时间学习结果的反应,不应成为单一和唯一的评价标准。更不应该成为自我否定的理由。

第二,理解考试焦虑背后的动力,觉察接纳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积极需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现实的层面上应对考试焦虑,提高学习效率,在心理层面上寻求理解、整合和成长。

第三,通过体育锻炼、规律作息和心理疏导,保持对学习生活的投入和热爱,体验青年学生的活力和朝气,勇于追求成功和卓越。

 

 

作者简介:房 超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师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