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析高校年轻干部选拔输出问题与对策

作者:吴雅文 发布日期:2020-01-20

摘要: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高校作为高知识群体、青年人才的密集地,培养打造一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对于加强我国后备人才储备、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拓宽、用好输出渠道,加强高校干部培养工作,是高校目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输出;年轻干部;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1]。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对做好年轻干部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提出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2]。同时,对干部自身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注重培养一支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队伍。

因此,在年轻干部培养问题上,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干部教师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基层一线和兄弟院校等单位任职挂职,构建干部输出的良性循环生态,成为党和国家培养干部的重要“蓄水池”。

 

一、高校年轻干部人才输出的必要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存在干部队伍建设失衡的情况,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源头渠道单一、优秀年轻干部总量偏少等问题,近年来,部分省市陆续出台有关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希望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选拔专业性强的优秀人才来补充和调整干部队伍。

第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去行政化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对于行政部门来说更需要学术的声音和力量,高校输出干部是趋势。

第二,高校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整体偏年轻化。2019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提出,注重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目前地方党政部门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的问题突出,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对干部人才队伍是一种调整和补充。尤其是部分专业化领域的学者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有利于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专业知识,围绕各自所负责与分管的中心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科学地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方针、政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尤其是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如法律、经济、规划、科技、文化等),更需要有更多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

第三,有助于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人尽其才的制度机制。尤其是从高校选拔党政机关干部,是国家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具体实践和体现。有利于激发专业人才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论资排辈、逐级晋升”的干部选拔模式,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提出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直指一些年轻干部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优秀年轻干部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需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尤其强调基层经验。

第五,高校人才输出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自身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输出干部教师能够加强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提高服务国家的意识,增强讲理论的底气,有利于成长为学校及各领域的中坚力量。

 

二、目前高校干部人才输出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加大干部培养和输出力度,为党和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许多高校开始实施年轻干部“走出去”和岗位锻炼计划,积极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和教师到地方政府及国企进行挂职锻炼,使年轻干部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广,进一步增强综合协调能力。高校作为干部队伍“蓄水池”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优秀年轻干部成为各个行业事业发展的骨干。以北京某高校为例,目前的高校干部输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年龄分布较为平均,干部输出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共输出处级以上干部四十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及各领域、各行业,其中,司局级以上干部19名(占比44%),处级干部23名(占比53%),科级干部1名。“70后”干部7名(占比16%),“80后”干部21名(占比48%)。

二是不同级别的干部在岗位领域上呈现不同的集中度。司局级以上岗位多集中在高校,处级及以下多集中于党政机关,尤其是基层。19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中,有14位在高校任职,5位在地方党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任职。23位处级干部中,有18位在地方党政部门任职,5位在国家部委任职。

三是在地域分布上,除了在北京市任职的干部人数稍多(24位)外,其他省份分布较为平均,除了深圳、上海、天津等东部沿海城市较为集中,西部和边远地区人才输入占比也较高,近20%。

四是在21位“80后”处级干部中,有一半以上通过北京市优秀年轻干部选拔推荐的契机进行输出,年轻干部选拔输出渠道较为单一。

五是党政干部所占比重较大,在输出人才队伍中约占72%。

因此,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高校输出干部人才的势头良好,呈现出多元化和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年轻干部选拔输出渠道依然较为单一,存在培养机制不完善、年龄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从培养选拔入手,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从建立健全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校年轻干部培养体系、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年轻干部推荐外部任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干部培养,形成干部“储备库”,解决好“输出源头”问题;另一方面要拓宽、用好输出渠道,解决好“输出空间”问题。

 

三、完善高校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机制

在加强高校干部培养方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把好“入门关”。为了整体提高年轻干部的水平和素质,应从源头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把好干部的“入门关”。从学生群体入手,学校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指导学生工作部、学生会等相关部门做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可以将品德优秀以及有一定潜力的学生与学生助理队伍结合起来进行培养,从高校内各个层面发现青年才俊,构建年轻人才库,为现有的管理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在选拔管理干部时,注意将个人特点、兴趣与用人单位的意愿相结合,根据干部的初步意愿进行工作调配,由组织部门放在全校范围考虑。制定好年轻干部培养的近期和中长期职业规划,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后备干部队伍。同时,领导干部也要做好识人用人的“伯乐”,在实践中善于发现优秀人才,积极向相关部门举荐,让优秀年轻干部真正到最适合、最需要的地方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二是抓紧调整优化中层干部的年龄结构。目前,部分高校中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不仅很难对外输送,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年轻干部培养规划,还可以借鉴地方党政机关的经验,对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作出要求,努力做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接续。

三是推动干部进行多岗位锻炼,加强动态管理。培养复合型干部是未来干部培养的新趋势,目前高校中层干部的任职经历普遍都比较单一,工作经历比较丰富的干部相对较少。机关职能部门、院系、后勤系统、学工系统、直属附属单位之间,本部与医学部之间,干部轮岗交流的机制没有成熟,一个干部从留校算起,往往要在同一个单位干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通过动态管理,加强多岗位锻炼,按照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的原则,对评价好干得好的优秀人才,及时进行发现选拔、及时补充进去,确保优秀干部资源源源不断。同时,加强动态管理,不仅能够激发年轻干部的上进心,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干事激情和活力,有利于干部尽快成长起来,也有利于党的事业更好地发展。

四是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按照学校工作需要、岗位素质要求、后备干部本人的熟悉领域、个性特点和主要不足,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创新党校的教育培训形式,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措施,每学期为中层干部开设若干门培训课程,实施课程选修制改革,实行学分化管理。设立境内外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境外培训力度,每年定期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五是健全“双肩挑”干部的保障机制。对于“双肩挑”干部,要建立注重绩效、体现管理贡献、稳定规范的激励机制,支持和保证“双肩挑”干部精力和时间投入,要结合其个人专业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干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学术型管理人才。

六是提拔制度的精细化和具体应用时要“因地制宜”。《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但其对“特别优秀”“工作特殊需要”等规定较为模糊,没有具体的标准、程序与办法,破格提拔的次数和比例也没有限制,缺乏针对性和可衡量性。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对干部提拔制度进行细化,减少提拔过程的自由裁量权,保证干部提拔的公平。另一方面,制度的模糊也将更多权力下放,各单位在应用制度时要基于现有制度要求和规范结合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内容、人才需求等“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适合自身的提拔制度。

 

四、拓宽、用好年轻干部输出渠道

选好用好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让他们立足于自己的岗位有所作为,重点在于打通好干部流动的良性渠道,健全干部准入机制,激发制度活力,让优秀年轻干部能够“流得进”、可以“流得通”、保障“流得动”。拓宽、用好干部输出渠道,解决好干部“输出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和举措:

一是通过国内合作拓宽干部推荐流通渠道。为干部搭建历练培养的平台,让优秀年轻干部“流得动”。“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3]要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学习,在尊重意愿的基础上,创造机会到基层锻炼“墩苗”,使年轻干部在实践历练中成长。通过拓展高校与省、地、市的合作,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去基层参加挂职锻炼。利用好部分省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如山东省济南市2019年7月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程”的方案》,提出要广泛物色发现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方面优秀专业人才,畅通企事业单位人员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切实解决党政干部来源渠道单一、经历结构同质化的问题。除此之外,可以开展双向挂职锻炼,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机关、直属单位锻炼,从机关、直属单位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学校挂职,加强双向互动和了解[4]

二是鼓励全国高校相互合作办学,加强院校间干部的交流学习,还可以开展定向交流。高校结合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及自身干部培养特点和优势设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干部培训项目,促进全国高校间的交流学习。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始立足西部,与兄弟高校开展对外合作和定向培养,以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为目标,为高校之间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搭建了良好平台。

三是建议相关组织部门和地方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5]。2018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中组部、教育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干部流动机制,变通干部准入门槛吸纳有真才实学以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打破原有的干部选拔任用壁垒,结合选拔考试、考核推荐等方式,打破对于年限履历以及地域界限的要求,大胆进行破格录用。探索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方式方法,加强干部选任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任期考核,扩大年轻干部的发展空间。

因此,高校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主动思考,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和探索。一方面在积极拓宽、用好输出渠道方面,充分利用交流平台,多种形式输出锻炼干部,并持续关心输出干部的成长。二是进行跟踪培养,从培养、选拔、管理以及评价激励等方面做好工作,把高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作者简介:吴雅文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战略规划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北京大学党建研究会课题“高校年轻干部选拔输出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

[2]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 2013(8).

[4]孙景宏.高校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