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新时代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青年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后备力量,培育高校青年“家国情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一环。文章将理论阐释与实证调查相结合,阐述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调查了高校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家国情怀;高校青年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高校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永远在路上,本文试对其中的家国情怀培育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
(一)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家”与“国”所持有的特殊情感,这里的“家”包括家人、亲人、朋友,“国”包括民族、社会、国家等。“家国情怀”以小我视角关注大我,体现的是将个人命运置身于社会结构下的深厚情感。
新时代,“家国情怀”也同样强调个体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所具有的责任与使命。但由于社会制度等与历史有较大差异,“家国情怀”也有所进化。小我层面上,更强调个人的安身立命并对其他同等地位的家人肩负责任;国家秩序上,强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外交层面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加强家国情怀培育的意义
凝心铸魂,伟大复兴。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而高校青年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来源。纵观各种驱动因素,思想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面对各种诱惑会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容易腐化堕落。加强家国情怀培育,有利于凝心聚魂,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家国互惠,人民福祉。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面向国家社会需要,每个家庭都在努力奔跑,每个家庭都是追梦人,生活不断改善,幸福程度不断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
优良传统,形势严峻。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时,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青年走上街头,面对军警围捕,他们昂首挺胸,发出“如果第一天出发的学生全体被捕,第二天就用加倍的人数出发讲演。如果第二天发生同样情形,第三天加倍,直到2.5万北京高校青年全部被捕”的不屈宣言。当今国内外形势愈发复杂,部分高校青年的思想堤坝出现了些许动摇,典型代表是近期的香港高校青年,因而加强家国情怀培育,为坚定青年信念注入一支思想强心剂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北京大学20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均衡,且涉及不同的学科专业、教育背景。此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家国情怀”构成的各个维度,主要从在校大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熟悉程度、对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程度、接受“家国情怀”教育方式等方面展开。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分析
1.高校青年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较为熟悉
通过高校青年对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熟悉程度来看,受调查者对各历史阶段人物的熟悉程度都较高,并且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学科差异,这说明学科性质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影响不大。
2.高校青年对时事政治的关注较为广泛
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高校青年(约75%)对时事政治较为关心且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且无明显学科差异。对于“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等热点问题有超过六成的高校青年关注,并且会利用日常软件进行实时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结果显示并没有较多的人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门关注并进行深度思考。
3.高校青年对家国情怀的感受较为深刻
首先,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代高校青年对“家国情怀”的感情比较强烈,并且认同现阶段培育“家国情怀”十分有意义。其次,关于培育“家国情怀”的目的,绝大多数的受调查者有明确的认识。他们认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应当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其余两成的高校大学生还认为“家庭的优质生活”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中,少数高校青年毕业后愿意到基层去服务;绝大多数的青年表示即使出国深造也仍然会选择回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高校青年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方式多样
通过分析高校青年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渠道,我们发现,62%的高校青年认为自己受到同学朋辈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授课教师与专业导师(占46%和37%)。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同学朋辈对于高校青年“家国情怀”的影响逐渐增加,博士生中的同学朋辈影响高于硕士生,最低的是本科生。而无论是怎样的受教育水平,学工老师的影响稳定在27%左右,说明了在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同学朋辈与授课老师及导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家国情怀”的培育形式方面,过半的受调查者认为“义工、志愿团体等服务”和“游览红色教育基地”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同时“丰富历史课内容和党团活动”“开展相关专家讲座、纪录片”等也有较大帮助。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现状问题分析
1.高校青年对家国情怀内容了解片面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受调查者对国家时事政治都有了解,但是少有受调查者深入了解当下时事动态的因果与发展,大多数受调查者只是在浏览网页或者APP中简单了解。因此拓展了解途径、加深了解深度应当作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碎片化阅读,缺乏系统的梳理;二是新媒体端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对于五四运动几乎所有高校学生都知道,但能够说出整个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和五四精神内涵的并不是很多。
2.思想政治课未发挥好主体作用
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重大。但是在高校学生更愿意参加哪些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一问中,仅有27%的同学选择了思政课,影响力较为单薄,思想政治课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较好发挥。因此改进思政课授课效果,发挥思政课主体作用应当作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点。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为授课方式较为单调、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
3.参与家国情怀建设的实践不足
在本次调查中,虽然绝大部分高校青年对“家国情怀”的感受与体验较为强烈,但大多数的受调查者认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76%)的受调查者更加倾向于通过加强自身专业学习来提升对“家国情怀”的塑造;但对很多实践类活动,例如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的意愿较低,只有两成左右的受调查者选择扎根基层,服务边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青年对“家国情怀”建设的实践感较低、关注度与参与度不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实践类活动吸引力不足;二是同学们离开学校、参与社会家国情怀培育的机会比较少。多在于听,而少在于做。要提供机会,让高校青年自身去感悟,这就需要扩宽培养渠道,和各地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等多多实践。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对策探索
基于上述讨论,结合问卷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培养并提升高校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几点努力方向。
(一)健全体制机制
1.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授课育人效果
根据问卷结果,我们认为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主体作用有待加强,在如何改进思政课,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有更好的授课效果一问中,有高达81%的同学认为改进思政课,应当丰富课堂授课方式,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仅仅限于传统课本教育的范式中,亟需以更丰富、更灵活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此外,56%和51%的北大学生选择了提高思政课教师授课水平和调整课程内容安排。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责任重大,然而仍有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思政教师水平不足、课程内容安排有所欠缺,这需要由国家、学校来共同进行机制体制的保障,使思政教师得到应有的重视,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加入思政教育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形式也有益于提升思政课效果。这方面的分析结果在各受教育水平或者年级之间呈现相似的结果。
2.激发学生工作队伍活力
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受何人群影响较大时,选择学工教师的比例仅有27%,为所有选项中最低。但是,在课余生活中,学生工作教师理应为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教师群体,应对学生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还有所欠缺,力度仍有待加强,应努力激发出学生工作队伍的活力所在,让学生工作教师队伍在“家国情怀”教育乃至思想教育方面,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关于高校学生愿意在哪些方面参加“家国情怀”建设,选择最多的一项为认真学习,努力科研,这启示学工队伍要为此保驾护航。相比于积极参加校院及班级集体活动(47%),更多同学选择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54%),这提示我们可以更多地为同学提供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机会,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家国情怀”的建设中来。仅有46%的同学愿意积极主动宣传“家国情怀”相关内容,这说明要形成有效传播,高校有必要形成内容提供的主体,学工队伍是其中的主力军。
(二)立足课堂,丰富形式
1.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进课程教学
在校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受何人群影响较大这一问题中,除同学朋辈外,排名第二的为授课教师,有46%的同学选择该项。深入分析来看,在本科生中,选择授课教师的同学占55%,超过了同学朋辈,排名第一位。本科阶段是结束高中教育后,从校园到社会过渡的最初一步,是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延续高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依然较大。由此我们提出,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如在知识点讲解时涉及我国历史人物、故事等。除加强“家国情怀”价值教育外,也能增强课程趣味性,提升授课效果。北大有一批专家学者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课堂,身体力行,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北大人的家国情怀。
2.进一步丰富家国情怀的培育形式
关于高校学生更愿意参加哪些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64%的同学支持从义工、志愿活动等社会服务上提升“家国情怀”,社会实践既是“家国情怀”的建设行为,也是“家国情怀”的教育行为,这两方面高校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这说明我们更多地为同学们提供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此外,56%的同学选择了游览革命圣地,以走进历史、了解历史的方式提升“家国情怀”,这说明亲身体验的“家国情怀”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在历史课(41%)和思政课(27%)之间,同学们明显表现出了对历史课更高的青睐度,这说明通过事实案例,让同学们亲身体验的教育效果可能更加明显。而作为“家国情怀”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党团活动的接受度仅有38%,这说明我们的党团活动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需要引入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
(三)营造良好氛围
1.在高校中营造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探究在高校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对于在校学生接受“家国情怀”受何人群影响较大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其中,有62%的同学选择了同学朋辈,在选项中排名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了把握交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增长,同学朋辈对高校青年“家国情怀”的影响逐渐增加,博士生中的同学朋辈影响高于硕士生,最低的是本科生。由此我们提出,为进一步培育高校青年的“家国情怀”,首先应努力引导同学之间自发主动进行相关讨论,树立身边的榜样,在高校中建立“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在受调查者中,有80%的高校青年认为通过社会风气的带动最能影响自身的“家国情怀”,其次是政府引导与家庭熏陶(75%、74%)。从哪些方面增强了你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一题来看,经济(81%)、国防(76%)、科技(75%)和文化(55%)获得了较高支持率,而这几项也主要依赖于政府、社会舆论的引导与教育。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到的 “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 “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致力于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魏 朋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团委书记 讲师
孔志恒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2019 级硕士研究生
郭 行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2017 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