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的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协同工作机制研究——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专业辅导员工作制度为例

作者:刘金秋 赵静贤 李 昂 发布日期:2020-01-17

摘要:“大思政”是将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联合在一起的合力体系,与以往的思政教育有很大不同。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基层团学组织无论在学院之间还是学院内部都要做到协同工作,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到“大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在“大思政”的理念指导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学生骨干,试行专业辅导员工作制度,形成了班主任—带班辅导员—专业辅导员的三级管理模式,由上到下,全面覆盖,精准辅导,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协同工作;专业辅导员;思政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拓展了传统思政工作的范围,使得“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开始成为共识[1]。“大思政”是将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联合在一起的合力体系,旨在把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整合起来,从而有效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两张皮”现象,保证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推进工作创新,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2],这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相比,“大思政”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人员参与的广泛性,形成各方之间的良性互动;时空利用的广延性,即在时空上充分体现全过程育人的宗旨;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仅在理念上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具开放性,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平台利用的虚拟现实互补性,即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基于网络时代的特征,对现实平台和虚拟平台进行整合[3]

“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要遵循“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要求。全程育人,强调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与其它各种校园活动、文化宣传和其它教学活动相融合,确保在整个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全方位育人,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介体部分,包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工具、途径、技术、范式的系统性和共同作用,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环境以及全面观照教育对象进行不断调整,以此达到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目的——全面发展人 [4]

(二)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协同工作的机制

高校团学组织主要包括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及各类学生社团。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学生会、学生社团是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指导下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是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能延伸[5]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应努力整合高校包括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校外聘任教师在内的不同思政教育主体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6]。高校团学组织要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的中心,以实施素质教育和拓展为核心,积极探索,深人实践,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切实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党在青年学生中的群众基础;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建立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协同工作,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

 

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与实施

基于对“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的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协同工作机制的理解,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空学院”)面向本科新生建立了专业辅导员制度,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目标

新生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新生教育工作,引导新生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认识专业特点,提高新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热情,帮助新生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适应在地空学院的大学生活。

(二)专业辅导员资格要求

专业辅导员的资格要求,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北京大学,热爱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社会责任感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工作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精神强,熟悉本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且满足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的本院学生,在读期间获得过北京大学校级奖励奖学金,并担任过学生骨干,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实际选拔过程中,学生党员作为优先选择。

(三)专业辅导员工作要求

地空学院本科有5个细分专业,每个专业遴选3位新生专业辅导员,每位专业辅导员专门负责该专业6—8位本科新生的专业学习辅导,并与其进行专业思想沟通。其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1.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向其介绍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及课程结构,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和课程体系,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3.应建立与学生联系、沟通的有效渠道,每周或单双周至少有2—3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时间;

4.结合地空学院的学院特色以及办学方法,引导、指导新生参加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和志愿活动;

5.需参加学院定期召集的学生座谈会(每学期至少一次);

6.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基于上述的工作基础,要求每位专业辅导员在任期结束前,提交工作总结。

(四)专业辅导员工作评价

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负责对每届新生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为新生专业辅导员工作总结、新生兼职辅导员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具体评价过程主要包含新生专业辅导员工作总结、新生兼职辅导员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综合评价。其中,综合评价是指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依据上述材料,结合学术希望之星、李四光讲师团、实验室参访等各项活动中新生专业辅导员参与度和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在完成对每位新生辅导员的综合评价后,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评价为优秀的新生专业辅导员,学院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学生年度评奖评优中作为重要参考;评价为称职的新生专业辅导员,学院颁发证书;评价为不称职的新生专业辅导员,无对应证书。完成上述工作评价的内容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将及时向研究所和新生专业辅导员本人反馈评价结果。

(五)专业辅导员组织管理

主要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新生专业辅导员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负责,基本薪酬按学生助理最高档计算。各专业新生专业辅导员由对应新生兼职辅导员统一安排具体工作,协助兼职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育与辅导工作。

 

三、研究主要成果

(一)专业辅导员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及评价

在专业辅导员工作制度基础上,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工作开展及效果与问题四个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的阶段性总结进行评价。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发布了包括《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新生专业辅导员制度管理办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新生专业辅导员工作基本方案》和《2018—2019学年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专业辅导员会议规定》在内的一系列专业辅导员制度的相关文件。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能、权限和管理办法。

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学工办和各研究所推荐,各专业遴选出3名同学担任专业辅导员,共计15人,全部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图1)。由新生班级的带班辅导员统筹安排,将各班同学分为3组,分组时考虑学习兴趣和个人性格的均衡,每位专业辅导员负责6—8名新生。各新生班形成了班主任—带班辅导员—专业辅导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图2),由上到下,全面覆盖,精准辅导。

图1:专业辅导员年级组成

图2 :新生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为日常交流、情况摸排、学习指导及总结汇报四个方面。日常交流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开展,各专业辅导员均建立起了与新生的日常沟通渠道,主动与新生互动和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反馈他们的意见;情况摸排方面,各专业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访,包括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专业兴趣、参与社团等方面,形成了各组新生的基本情况档案,并不断细化和更新;学习指导建立在日常交流以及情况摸排的基础上,各专业辅导员均开展了选课指导、期中期末考试复习与提升等活动,部分小组在专业辅导员的指导下每周进行集体自习,培养了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汇报方面,学院要求各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随时做好记录,按时提交月度总结,并于2018年12月召开了首次月例会,由2018级本科1班的专业辅导员汇报近期工作情况,所有辅导员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自新生专业辅导员制度实施以来,学院对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新生和老师、学院之间的沟通渠道更为通畅,意见反馈更为及时。与此同时,通过班主任、带班辅导员与专业辅导员的多层管理,新生活动的频率明显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新生更有归属感。在学术课业方面,该制度也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辅导员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学习,明确大学阶段的核心目的,避免精力过度分散和偏移。

在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专业辅导员在能力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专业辅导员普遍缺乏经验,导致有时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不够敏感,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情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因此,后续学院还需加强对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解决专业辅导员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的困难。

(二)对专业辅导员工作实施的改进意见

根据前期的工作实施情况来看,专业辅导员工作制度应作为一项长线工作来不断推进和完善,目前的工作阶段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专业辅导员核心职责

在“大思政”的工作背景下,学生专业辅导员核心职责应当以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为主,以学生专业辅导为辅,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专业辅导员选拔和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专业辅导员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2.进一步提升思政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合力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以学生为主体[8],将思政工作与辅导员工作融入教学管理、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工作中,要将思政工作渗透在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维度。辅导员工作作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最佳途径,应当不断的加强专业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与思政教育高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专业辅导员的上岗门槛。

3.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情感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应当把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重视传统思政教育的魅力,进行有情感温度的交流,通过专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温度、有情感的沟通桥梁。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参与的学生工作中,以及与辅导员的日常接触过程中,感受到专业辅导员“有爱”的关心、辅导。

 

四、结论与思索

(一)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基层团学组织协同工作首先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最根本的保障。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并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动,努力实现全员育人、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团学干部的培养、团学组织的建设、团学活动的开展等,潜移默化地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自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创新力度,丰富教学方法;加强辅导员队伍、非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以及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

(二)专业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大思政”协同工作机制的形成

实践证明,在学院的组织实施下,学生专业辅导员有利于“大思政”协同工作机制的形成。首先,有利于发挥学生辅导员的“情感建设”作用,建立起高年级学生辅导员与低年级学生的良好感情纽带,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好的完成思政工作。其次,在“大思政”背景下,学生专业辅导员更容易做好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各个部门之间的桥梁,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职能。最后,学业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明确,也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学业辅导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能够迅速将新生凝聚在党和团的周围。

(三)要继续探索学生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和发展路径

在实践中,地空学院专业辅导员主要来自团、学生会、研究生会、青协等学生组织,来自于经过组织考验的学生骨干中的优秀分子。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年限的普遍延长,如何深入拓展学生骨干在校期间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辅导员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面前的新课题。通过学业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我们初步取得了学生骨干长线培养的一些有益经验。但现在仍然存在工作经费不足、机制运行不规范、发展路径不明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实践来探索更加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刘金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书记 讲师

     赵静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教

     李 昂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1]邱园园.“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建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7):66-68.

[2] [4]麦中坚,邱哲彦.新时代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J].经贸实践,2018(21):267.

[3]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

[5]时鹏飞.高校团学组织执行力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探析——基于博弈论视角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4):114-118.

[6]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视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04):65-68.

[7]倪志伟.浅谈高校团学工作[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S1):237-239.

[8]卢范一妮.大思政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育人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0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