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基层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调查——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高 静 张 舒 李 珣 王丽雅 发布日期:2020-01-17

摘要:“推优”工作是加强高校党团共建的关键切入点。文章调查研究北京大学本部34个院系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开展情况,从“推优”覆盖率、制度制定、程序要求、党委支持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推优”工作开展要有制度保障、明确标准,要程序规范、公开公正,要完善主体、确保落实,要党团联动、共同推进。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完善上级组织“推优”制度、提升“推优”工作重视程度、丰富“推优”工作评议体系、强化“推优”工作育人效果四个建议。

关键词:推优;北京大学;制度;程序;育人

 

“推优”的提出可追溯到1982年,团十一大正式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写入团章。1986年,《关于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报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推优”工作的领导。199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提出使“推优”工作逐步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共青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等制度。200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使“推优”成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主渠道。2010年,《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提出及时把优秀团员推荐为党的发展对象。2016年,《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强调要在入党申请人中采取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2019年8月,《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出台。“推优”工作开展30多年来,其制度不断完善,地位不断凸显,已成为发展大学生党员、培养优秀团员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北京大学“推优”工作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为主,以随机走访、查阅档案材料为辅,对北京大学本部34个院系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院系基层院系团委(副)书记和团总支(副)书记进行访谈。基于调研结果,提出高校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的反思与建议。

(一)“推优”工作开展概况

《北京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基本规程》《北京大学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文件都对“推优”作出了制度要求。在参与调研的34个本部院系基层团组织里,80%的团委(团总支)有定期开展团组织“推优”工作的惯例,部分院系的“推优”工作覆盖率已达到100%,58%的受调研者参与过院系团支部“推优”工作。大部分院系每个团支部平均开展“推优”工作的频率为每学期0—1次,有的达到了2—3次。

绝大多数院系28周岁以下入党的青年团体中,共青团员的占比在80%—100%,青年团员入党的渠道各不相同,约42%为团组织推荐入党,47%为个人申请入党,11%为其他渠道(主要为党支部推荐)。通过“推优”成功入党的学生人数比例都较高,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环境与科学工程学院和法学院通过“推优”成功入党的新党员比例为100%。

总体看来,北京大学本部各基层院系团组织“推优”工作已逐渐落实并广泛推行,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推优”文件的制定

根据被调研者反馈,29%的院系目前已制定关于团支部推优入党具体工作的专项指导文件。文件大都对“推优”对象资格要求、“推优”工作程序、“推优”对象考察与培养方式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明晰了党支部、团支部及团委在“推优”工作过程中的权责。在规定中,大部分院系都将政治素养、奖惩状况、学习成绩、参与党团支部活动情况、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情况等内容列入了“推优”对象的确认与考察标准,并单独制定了“推优”申请表/鉴定表/推荐表/考察表等,规范了对“推优”对象基本情况的记录及鉴定。

针对院系工作实际情况的专门文件制定,为“推优”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规范了“推优”工作的基本操作,初步建立起院系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监督运行机制和量化考核体系。从调研情况看来,在已制定了相关文件规定的院系,“推优”工作覆盖率高,落实情况普遍较好。

(三)“推优”程序的明确

《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团组织既可推荐团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党的发展对象,也可推荐团员中的入党申请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就本次问卷调研结果来看,受访对象中34%的院系在确定积极分子名单环节进行“推优”考察,46%的院系在确定发展对象名单环节进行,另有20%的院系在确定预备党员名单环节进行。

在“推优”程序方面,26%的院系会在“推优”工作全面开展之前召开全体团员大会。对于要求入党的团员,所有院系均要求团支部按照党员标准组织其进行理论学习,77%的院系要求团支部对“推优”对象进行事先考察,同时对考察认定为条件尚不成熟的团员进行继续培养。考察大多以个别谈话的形式进行,其他方式还包括座谈会、民主测评等,最后通过团支部全体成员民主投票确定推荐名单。推荐名单产生后,需团支部、申请人、团委填写“推优”审核表。65%的院系团委会对团支部推优材料进行存档保留,61%的院系团委会将团支部推优入党信息进行汇总统计。

目前,部分学院已形成了如下“推优”工作流程图: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推优”工作程序


城市与环境学院“推优”工作程序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推优”工作程序

总体看来,北京大学本部各院系基层团组织的“推优”工作程序也在不断规范化。

(四)“推优”与党委支持

“推优”工作以基层团组织为开展主体,但也离不开党委的支持。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北京大学本部各院系基层团委在进行“推优”工作中与党委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填写问卷的34个院系的团委(副)书记或团总支(副)书记中,有11位受调研者在所在院系党委或所属党支部有兼任职务,熟悉并能够紧密结合党支部与团支部的工作。所有院系团委均会定期向相应党委进行“推优”工作汇报,绝大多数(96.77%)院系党委在制定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时会征询团委的意见,并对团支部“推优”工作进行指导。在入院访谈中,大部分院系基层团组织负责人都表示,院系党委对团委、团支部“推优”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有利于协调党委与团委相关制度要求,减少了沟通不畅的情况,是保证“推优”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所在。

二、“推优”工作开展经验

(一)制度保障,明确标准

完善“推优”工作制度建设,补充“推优”工作专门文件。目前,学校层面对“推优”工作的指导与要求为纲领性意见,大都为原则性规定,对院系基层团组织具体的落实工作缺少细致说明。各个院系在基层团组织建设、团支部建设与发展党员等方面已形成了各自的传统与特色,需有针对性地开展“推优”工作,因此有必要制定符合院系实际情况的“推优”工作专门文件。此外,还应制定“推优”对象鉴定表,并注意表格的保存与留档。

加强“推优”工作标准制定,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考察体系。院系基层团组织要根据党章、团章要求来制定“推优”选拔及评价体系,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表现来考察候选人,实现规范化的同时,保证可操作性。如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推优”候选人标准及考察范围、量化考核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得出了“推优总分=(党课成绩*30%)+(课业成绩*20%+科研加分)+社会服务得分+民意投票得分”的公式。同时,还应构建“推优”选拔及考察体系,如组成包含团支书、党支书、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在内的评价小组,从多方面考察“推优”对象的基本情况,多角度综合分析“推优”对象的表现,还可将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纳入考核范围,做到优中推优。

(二)程序规范,公开公正

规范流程是确保“推优”过程严肃性、公正性的基本要求。总体说,“推优”工作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团支部对“推优”候选人进行培养与考察,初步确定“推优”对象;经过团员大会民主评议、团支部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填写推荐表,报上一级团组织审核;团组织审核公示并同时递交党组织,听取党组织意见;确定“推优”对象,党团组织共同培养与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院系基层团组织的做法不尽相同,可结合实际规定各自的工作流程,如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形成了详细的“推优”工作流程图。

民主评议是实现“推优”工作公开化、公正化的重要保障。在“推优”程序中,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应当严格规范团员大会的召开形式与流程,如城市与环境学院将“推优”大会的具体操作都写入了专门文件中。此外,“推优”对象确定后,不仅要向全体师生公示,还应在有推荐效期内对“推优”对象继续考察,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规定:“在有效期限内若出现违纪等不良行为,经院团委研究并上报院党委,可予以取消。”总之,“推优”工作要层层审核,确保信息真实性,保证“推优”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三)完善主体,确保落实

院系基层团组织和各团支部在“推优”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要在两个层面不断完善相关工作。

基层团组织要起到总体指导作用。团委要制定好相关制度与规定,把握“推优”工作总体方向,协调团委各部门参与,对团支部定期指导和监督,如城市与环境学院注重发挥“团学研秘书处”“团委组织部”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要在团委层面加强对“推优”对象的培养,如信息管理系采取团校不毕业的设置对对象进行长期培养;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统一建群进行推优“对象”培训管理,并要求其加入“前进团校”学习。

团支部要发挥好具体执行作用。基层团支部在“推优”中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在“推优”对象的初步确定与考察、日常培训等程序中扮演主要角色。应强化团支书与支委对“推优”工作的认可度;加强对团支书的相关培训,从规章制度层面普及“推优”相关知识,对团员大会的开展、鉴定表的填写等工作进行指导,并明确“推优”对象确定后的后续培养要求;定期开展团支书述职交流会,通过述职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促进工作交流。

(四)党团联动,共同推进

“推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组织与团组织要协调共建。党组织在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时,应征询团组织意见,让“推优”工作与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同步。同时,还应为团组织“推优”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帮助和支持。团组织在制定规则、完善流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将党组织的意见和要求贯穿始终,并随时征求党组织的意见,主动沟通、定期汇报,并将“推优”工作开展情况形成汇总统计,上报党组织。为避免出现沟通不畅、制度不接的问题,还可采取团支书列席党支书例会、党团支书共同述职等方式。

“推优”对象的培养要求党团共同进行。“推优”候选人通过考察、成为“推优”对象后,在党组织和其所在的党支部对其进行日常的培训与考察的同时,基层团组织和其所在的团支部也应该继续对其进行考核与培养教育,定期将其参与理论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等情况向党组织进行汇报。对于最终未被吸收入党的“推优”对象,团组织更应重点考察,要对其进行再次培养。党团组织要密切合作,团组织积极推荐,党组织主动接纳。

三、“推优”工作建议

(一)完善上级组织“推优”制度

高校院系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涉及多个相关方,需各方协调。就高校党委而言,应结合本校实际,用制度明确“推优”工作在发展党员中的重要性。就高校团委而言,应当依据校党委关于发展党员的文件要求,出台统一的“推优”工作指导方案,对基层团组织“推优”的职责和程序进行明确规定。针对部分院系已形较为成熟规范的情况,校团委可与基层院系加强沟通,在确保大原则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给予基层院系团组织一定自主权,尊重灵活安排。校团委关于“推优”工作的指导方案出台后,应当及时组织基层团委相关负责人开展培训。基层团组织应当根据校团委的方案,与院党委调沟通,共同商议出台本院系“推优入党”相关指导文件,并将本院系“推优入党”工作的实施细则上报校团委,由校团委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不断完善相关文件。

(二)提升“推优”工作重视程度

“推优”工作是发掘和培养优秀大学生、为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战略任务,新时代应当要进一步提升各方对“推优”工作的重视程度,打造好基层团干部和学生团支书两支队伍。基层团干部担负着高校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在校团委、院团委,党支部、团支部之间起到联结沟通的作用。校团委应重视院系基层团干部队伍的打造,定期培养,予以指导,深化其对“推优”工作的认识,保证“推优”工作有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负责人。团支书是“推优”工作的落实者,要定期接受培训,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增强团员的身份意识,在团员及青年中广泛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积极帮助、教育和引导优秀团员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不断壮大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让更多人认识到“推优”工作的现实意义。

(三)丰富“推优”工作评议体系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大学生在选课、课外活动等方面大都有较为个性化的安排,“‘育优’环境呈现不稳定的状态,难于实现对青年团员的系统培养和客观评价” [1]。仅依托团支部对“推优”候选人进行考核,难以全面展现其真实情况。在进行“推优”鉴定时,应纳入更多主体,以团支部为主阵地,依托其所在班级、年级、社团、学生组织、宿舍等更多的平台,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候选人的学习、工作、实践、兴趣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明确评议标准,量化评议细则,制定客观、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在规范团员大会召开的程序及具体规则时,可适度推行“推优”答辩制度[2];也可增加候选人班委、室友谈话等环节。通过更丰富的评议主体、更公正的评议形式,形成更加科学化、多样性的“推优”评议体系。

(四)强化“推优”工作育人效果

“推优”工作不仅是一个选拔过程,更是高校党团共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还应强化其育人效果。对“推优”对象的培育是“推优”育人的重点,党团支部要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理论学习,提升“推优”对象的理论知识水平,要经常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推优”对象知行合一的品性,通过多样化的育人方式,促使“推优”对象发挥在青年团员中的模范引领作用。同时,“推优”也是广大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要加强“推优”工作的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3,4],通过多种渠道,讲故事、树典型,提高高校青年团员对“推优”工作的了解程度与参与积极性。要让“推优”真正贴近广大学生团员的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推优”工作成为加强青年团员教育的重要抓手。

四、总结

“推优”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北京大学部分基层院系团组织“推优”工作的开展,为当前高校进行“推优”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要实现更好地“优中选优”、“推优”育人,高校还应当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完善相关理论框架,深入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一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推优”工作体系。

 

 

作者简介:高 静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讲师

     张 舒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助理研究员

          李 珣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 助教

          王丽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团委书记 讲师

 

 

参考文献:

[1]陈迎红.创新高校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7):92

[2]叶凯贞.高校团员推优入党工作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7(10):58

[3]李阳.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4):173

[4]彭晶.对当前高校“推优”入党工作现状的反思[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