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高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使高校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研究课题。中日两国地缘相近,传统思想、文化积淀存在相似之处。目前在高校价值观教育对比研究领域,以中西方的比较研究为主,中日比较还比较少。文章从中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途径、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探讨,从中总结两国显著特色与有益经验,为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及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日对比;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承担了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价值观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南,因此,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了核心和基础地位。
随着“00后”一代人逐步进入十八岁,“90后”“00后”已成为大学校园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两代人相较于“80后”的学生,思想更加开放自由,其价值观的特质十分鲜明,自我意识与自身理论和经验局限之间可塑性非常大,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矛盾也日益突出,理性价值的塑造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更好的时代性、更强的现实性与更大的时效性,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当下的迫切任务与重要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逐渐加强,各国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体系,这也使得其高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差异性较大且各有特点。目前中西等关于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有关高校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中日对比还比较少。中日两国地缘相近,传统思想、文化积淀存在相似之处,对中日两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与探讨,总结其显著特色与有益经验,对于优化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日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
(一)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确定了21世纪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培养一种坚韧、勤奋、勇敢、守纪律,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重视发展个性化、创造性和多样性,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面向世界的“忠臣良民”。与此同时,日本也重视整体价值,提出过“为了社会的全体的福利”、“基于社会连带意识的社会服务精神”,并始终贯彻在整个价值观教育中[1]。
中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将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必胜信念,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大学生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大学生世界观的基础、认识奋斗的目标和行动选择的指南,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目标[2]。
(二)价值观教育内容方面
日本价值观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于“虔敬天皇教育”“忠的教育”“本土教育”“忧患意识”“忘我匠人精神”“团体认可”等方面。其中“虔敬天皇教育”就是鼓舞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民心;“忠的教育”就是要求团体成员同呼吸、共命运,做到“忠德”,贡献“忠诚”;“本土教育”即以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为主要内容,利用各种机会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忧患意识”即 日本自然资源贫乏,战略资源基本依靠进口,时刻充满危机,他们普遍具有典型的岛国心理,拥有极强的自卑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举国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强烈;“忘我匠人精神”即为整体献身的敬业精神,这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团体认可”即个人价值必须受到社会团体认可,重视团体对个人的评价,使得他们普遍具有“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惯性行为习惯[3]。大阪大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阪大学宪章》[4],以“在当地生活,在全球范围内成长”为目标,提出了11项要求,代代相传并应对社会的挑战。具体包括:开展世界前沿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为社会做贡献,促进学术独立性和平民化,尊重基础研究,重视实践,强化综合性及统筹协调,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拥护人权,促进对话,坚持自律。
中国价值观教育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北京大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坚持北大原校长、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北大精神——“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其中,本土教育是日本高校的特色,例如大阪大学非常重视本土教育,设立专门的课程教育学生了解并热爱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学校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古坟、江湖、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等,让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效果非常显著。中国虽然也有乡土教育,但多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调研为主,学校及专职教师的投入相对还不是特别充足。这可能跟我国疆域辽阔、学生地域分布分散,有些地方缺少地方社会人文史料,主题方式不灵活且缺乏整体趣味性和号召力有关。
(三)价值观教育培养路径方面
1.中日两国高校均将价值观教育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
日本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于2007年6月修改了《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具体目标: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日本人。“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突出了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目标。在大阪大学的网站首页,统计并罗列了所有获得国际奖项及国内奖项的校友及学生[5],激励全体师生。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相统一,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这在北京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尤为明显。北京大学以“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肩负时代责任和使命,助力民族国家复兴。
2.中日两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都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但日本侧重隐性的价值观教育,而中国侧重显性的价值观教育
日本一般通过行为规范渗透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培养,提倡日本人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特别注重细节和礼仪的养成,对日本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大阪大学的学生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大阪大学行动规范”来实现,而这个规范不同于北京大学目前的相关细节性的管理规定,它是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品质。包括:①基本业务方面:推进高等教育,推进世界顶尖水平科研成果,推进对社会贡献;②基本人格品质方面:尊重人权,推进公平学术研究,推进恰当的资产管理及财务使用,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保证安全卫生及保护环境等。北京大学的价值观教育培养路径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一二·九合唱”等文娱类活动,各类参观实践类活动、志愿服务公益类社团活动等。同时,会通过树立优秀学生典型来号召在校同学学习,基本上具有显性的特点,实效性特别强。例如:北京大学2013级女大学生,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宋玺。
3.中日两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都重视学校学科教育中完善人格的培养
日本没有设置明确的思政学科,但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地理等学科之中。基本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主,辅助以其他学科渗透的“科学精神”。此外,日本文部省大力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然教室”“森林之家”等集体活动,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历史文化、倾听历史故事;收集乡土资料,了解本地经济产业;了解企业、农村中生活;到社区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或承担家务劳动;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政治活动,为他们充实内心世界,养成核心价值观品行创设实际条件。大阪大学则通过放日本动 画片,传播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判断等,使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娱乐片中进行,从而使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并使其认识到这一制度的规则和基本价值标准。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则对价值观培育单独列出,在各大高校中均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专门的思政课程,配备专业的思政教师及德育系列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进行价值观教育及实践指导。中国价值观教育偏重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等偏文的学科开展,并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方式结合补充。
4.中日高校价值观教育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体系之中
长久以来,日本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偏重智育,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了严重的“心理亚健康”。学生当中心理问题产生的“消沉的一代”[6]激发了日本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纳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范围内,并设置心理咨询和青少年健全活动俱乐部等机构,还在每年的11月份举办“全国青少年健全培育月”等系列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与日俱增,高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将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培育相结合,但由于学生基数大、心理咨询辅导任务重压力大,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工作尚待完善,主要还是以实务心理辅导为主的预防、帮扶、疏导、治疗模式为主。
(四)价值观教育从业人员方面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构成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首先,由于日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所以每一个专业的任课老师都属于其德育教育的从业人员。其次,学校从事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就业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人员等也属于这个范畴。再次,日本高校兼职人员较多,他们包括学校的医生,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及教师等,这部分人的专业素质一般较高,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在进行心理引导的时候更能对症下药,收到理想的效果。日本高校教职员工共同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教育效果的评价由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共同做出。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以直接授课的方法,强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内容的理解。其次,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为主的学工队伍,高校的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是高校德育教师,他们是中国高校最贴近学生的一批人。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是德育育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三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同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再次,近年来,各大高校中逐渐启用高年级同学担任兼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队伍的朋辈辅导及谈心谈话、了解同学的补充。学工队伍通过对学生工作的管理,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学工队伍同时兼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开发自身潜力,加速人格的成熟。基于中国高校学生基数多,心理帮扶工作事实上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学工队伍承担的。当学生出现高危心理危机预警度时,则由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专业的心理疏导或送专门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可以说,中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工作队伍承担的。
(五)价值观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方面
日本高校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关注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指导。例如:新生入学指导,学业、就业帮扶,升学出国等,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价值观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选择教育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内化于心。例如:大阪大学主页上会按照不同层次的对象设置主页内容,包括考生(未入学)、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留学生、教员等。以就业来说,日本高校非常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此作为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针对大一新生,引导学生构建个人未来职业理想,启发他们对“理想人物像”(内心想成为的人物)的思考;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开展各类行业研究,并提交行业研究报告;针对大三学生,学校会通过自身平台推荐学生去往各类企事业单位实习并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针对大四学生,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求职技巧性的就业帮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授及学生就业管理人员会在课堂上向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穿插地将个人价值、社会评价、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嵌入,由个人逐渐联系到国家民族,便于学生理解并产生共鸣最终内化于心,并作用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当中。
中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都是按照主题系列活动开展的。往往对所有的年级统一要求或是在某一个积极的年级特别是新生当中开展,并没有实现按照年级由小到大而逐渐提高标准。这就导致在新生刚入学时抓得比较紧,活动比较多。随着学生年级提升,课业科研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升学及毕业等实际问题逐渐凸显,前期的价值观教育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弱化。
二、对推进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要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应看到中华五千年文化亘古恒远,辐射全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也令世界瞩目。这最为直接地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制度作为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形成和发展既体现了我国高校坚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体现出自身的规律性和特色性。辅导员队伍是一支面对一线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战斗队伍”,在高校人才培养、校园维稳、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力量。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培养目标,进一步建设和优化中国特色高校学工队伍,开拓创新促进价值观培养的多维路径,应对日益复杂多元价值观,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二)加强高校各类人员通力合作,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层次与梯度,多维度开展工作
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文化历史、伦理道德的教育,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实践认知的感悟、环境社会的体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各类教职人员、管理人员及学生凝神聚力,共同合作。以学生为本,勇于担当、创新工作,全方面多维度开展教育,潜移默化地增强效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发展水平的不同,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价值观教育。各学科门类教职人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新生入学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帮扶、升学出国等多维度的学生实务管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自信。鼓励新生从小事做起,将价值观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内化于心;鼓励中高年级学生时刻保有忧患意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实现中国梦;鼓励毕业生毕业后用忘我的“匠人精神”追求梦想,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加强学生对本国的深入了解,包括民族精神、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等,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热情。
(三)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自身价值实现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的国际型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迫切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高校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偏废思想政治教育,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是有知识、没文化的反社会主义的“危险分子”,或者是极端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才”难以承担历史的大任。再看他国,日本培养的也同样是“忠于国家、人民和集体”的优秀人才。如何在全球视野下,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精神,以和而不同、科学发展、借鉴发展的精神理念来推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培养肩负国家和民族复兴,将自身价值实现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的国际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在全球化的今天表现得尤为重要。
作者简介:蔡旻恩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辅导员 研究实习员
参考文献:
[1]朱微.中日爱国注意教育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2]高雯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探究,2017(1).
[3][6]贾仕林.美、日、韩三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10).
[4]大阪大学ホームページ,大阪大学行動規範,https://www.osaka-u.ac.jp/en.
[5]大阪大学ホームページ,https://www.osaka-u.ac.j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