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解读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初心”

作者:陈威 潘聪平 郎 清 发布日期:2019-11-27

摘要:“90后”的大学生开始出现在各个大学的校园中并且逐渐成为本科阶段的主要群体。他们是否应大学的独立生活,是否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否为自己做好明确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展规划。这些问题受到教育管理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帮助“90后”大学新生明确个人角色、对大学生活行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应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结合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和“90后”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其进行合理的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委开展这项主题教育工作,关键是要明晰“初心”,让党员干部心中有标准、眼中有标杆、手中有标尺。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不同于一般的党政机关或社会组织。高校的管理既要符合党的建设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也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科学研究规律。这就决定了高校党员干部的“初心”既要符合中央关于新时代干部的要求,又要体现高校工作的特质。这颗“初心”可以解析为五种成分来理解。

一、忠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1]高校党员干部所从事的高等教育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事业,必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忠诚的首要要求是“讲政治”。高校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同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确保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在高校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必须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在大学学习的学生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朝气、最有希望的青年人,代表着国家、民族的未来。高校党员干部要在自身的岗位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从方方面面把这些青年人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高校是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追求真理的地方。高校党员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处理好政治和学术的关系,确保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2]

高校不是封闭的孤岛,社会地位高、政治分量重、国际影响大、师生思想活跃,是意识形态激烈争夺的前沿阵地。党员干部必须从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清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和政治敏锐性,担负起政治责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二、雄心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3]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也就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诞生之初,就怀有“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胸怀和理想。此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始终延续着这份雄心。1918年,北京大学建校20周年之际,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的大学要奋起直追,要与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德国的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平行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986年,北京大学再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上个世纪90年起,国家相继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迈开了世界一流大学创建的新步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的推出,更是发起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的一轮的冲锋。应该说,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高等教育也从来没像今天一样屹立于全球高校之林,接近世界一流。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管理,无论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都是如此。高校党员干部必须珍惜这个时代,传承这份雄心,以一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强化看齐意识,坚守岗位,精研深耕,在自己的专业业务领域,敢与过去比、敢与他人比、敢与世界一流比。只有人人争一流,高校方可一流。

这里特别要强调,在争一流的同时,必须要强调自信。“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4]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党员干部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三、恒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5]这些战略谋划的背后都在强调一点,必须要有恒心。而恒心对于高校党员干部而言,尤为重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一些高校和学科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但总体上看,与美国等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要相比,还很有差距。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规律决定,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一方面,人才培养需要恒心。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大学的教育必须着眼长远、摈弃功利、以人为本,绝不能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需要恒心。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也绝非朝夕之功。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既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又要有铁杵磨针的耐心,更要有着眼长远的定力。

高校党员干部必须要抱定一颗“恒心”,摆脱“速度情结”。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尊重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尊重基础研究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的基础上,营造宁静、宽松、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术领域的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要让学生始终葆有创新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让基础科学领域科研人员敢于触碰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高校党员干部要立足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保持价值定力、自信定力、持久定力。要紧紧围绕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要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四、真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6]有过硬的本领,是高校干部必备素质之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的技术、新的中国、新的世界、新的未知,所有这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向我们涌来。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党员干部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锐意创新、勇于超越,这样才能赢得未来。

新时代新任务新使命,对高校党员干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多更广更高,如果不能“持续升级、不断扩容”,就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

高校党员干部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特别是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打牢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根底,做本领高强的“带头人”。要深入研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学校的历史、传统、现状、问题。在什么岗位上工作,就钻进有关业务领域,成为行家里手。要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能够一分为二看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充分优化了知识结构,稳步提升了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切实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结合工作实际反思自身不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高校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

五、诚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7]

党的宗旨意识说一千道一万,总结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于高校而言,人民就是师生,群众路线就是与师生携手并肩,诚于师生信赖和重托,情系师生,把师生利益和关切装在心里、扛在肩上。

高校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充分尊重他们,信赖他们,紧紧依靠他们。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平时真正把师生的一桩桩“小事”做好了,做到与师生心连心,关键时刻才能“一呼百应”。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怕琐细、日积月累,要抓住全校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师生转、依靠师生干、成效由师生来评判,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做工作,深深扎根于师生之中,使党员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心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个教职工群体的服务工作,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老师们安心治学、学生们静心求学,让全校师生都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要当好学校与师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把广大师生紧紧团结在一起,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简介:陈 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深化改革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潘聪平 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干部 助理研究员

     郎 青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8-11-2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9/0116/c117092-30545259.html.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5-17.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361550.

[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12-1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474974.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5-4.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4973220.

[5] 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5-28.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019426.

[6]习近平: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EB/OL].2017-10-2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426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