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力教育模式初探——以北京大学“燕园起航”计划为例

作者:陈征微 林思聪 卢 敏 顾天培 发布日期:2019-11-27

摘要:一直以来,学生资助工作都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教育和帮扶工作更是资助工作的基础。这些学生在大学的适应阶段会面临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适应困难,而当前高校对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仍存在着针对性不足、持续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及思想引领环节薄弱等问题。北京大学在充分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自2018年秋季开始面向本科经济困难新生推出“燕园起航”计划,通过导师制为每一位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专属指导,构建长期帮扶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困难新生适应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新生教育;适应力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资助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重视和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教育公平不仅仅指高考入学的公平,还包括教育培养环节资源分配和每个学生成才机会的公平。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作为新生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大多数学生来自乡镇、农村家庭,家庭收入低、没有大城市生活经验;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偏重应试教育,外语水平、综合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后,面临比其他学生更大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社交困境和心理适应难题,属于多重困难叠加的人群。在当前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这些学生甚至会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他们更需要被关注、关照和服务好,这是高校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更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大学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对经济困难新生来讲,这一点尤其突出。根据北京大学2018年底针对600多名在校本科经济困难生所做的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45.8%和37.9%的学生来自农村或乡镇和区县,占比大大高于在北大全体学生中的占比,平均每个家庭能够提供的学习生活费用约6000元/人/年。

原生环境与大学学校所在城市的巨大差异,家庭经济支持上的有限,意味着经济困难新生与其他同学相比,在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文化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特别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少同高中前辈的支持,难以融入到新的校园[1],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带来潜在问题。

(二)学习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很多同学进入高校后,在开学阶段仍然沿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过度依赖老师讲解,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启发式和自主研究式的教学方式适应不好,致使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和教学进度。此外, 学习压力、“内驱力”减弱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因此难免会出现茫然、松懈等状态。调查显示,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56.35%的同学感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49.54%的同学认为自己相对于其他同学学业基础更加薄弱,45.82%的同学对未来感到迷茫。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仅集中在开学阶段,并不能满足这些同学调整自身学习状态的需求。如果这些同学通过朋辈获得学习资源的能力跟不上的话,很容易陷入学业下降、自信心变差、社交圈逐渐封闭的恶性循环。

(三)多元评价体系带来的挑战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高中阶段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在文体特长、个人经历等方面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从昔日备受老师青睐、同学羡慕的佼佼者变成一名普通学生,必然产生失落感。同时看到身边的同学有各种特长,即使学习不如自己,在其他方面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们的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调查显示,有67.34%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外语基础相对薄弱,35.76%的学生对没有文体特长感到困惑,3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欠缺。

单纯的物质资助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因自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带来的综合能力较弱,由此引发的心理负担和情绪不适。而这种心理和情绪问题,又会加剧他们对环境的不适感,放大他们与其他同学在知识、经历上的差距。如何解决这种综合“差距”,是摆在学生资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高校经济困难新生适应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新生心理调适、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的重要功能。各高校在新生教育上各有特色,如北京大学新生训练营会利用3至4天的时间,对新生进行集中式新生教育;电子科技大学邀请“大学生党员骨干宣讲团”走进新生中开展理论宣讲;中国人民大学推出“励学人大”专项计划,为新生提供“一对一”学业咨询。

同时,许多高校在经济困难生能力提升工作方面已有许多有效探索。例如,北京大学通过“燕园领航”项目、“优才拓展”项目、“燕园翱翔”项目实施发展型资助,搭建锻炼平台,开拓成才机会[2];北京交通大学将资助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实施面向困难新生的“阳光成长计划”和面向全体困难学生的“能力建设工程”,促进困难学生综合实力提升[3];广西师范大学实施“金凤计划”[4],通过“能力发展性资助”的方式使在校女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具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情怀、更强的技能、更大的气魄”;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助飞计划”[5],组织在校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回家返乡等机会走访新生,尤其是困难新生,帮助其做好全新校园生活的准备。但是,就目前资料来看,针对困难新生的新生适应力提升工作经验仍然较少,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不强

当前高校新生教育主要面向全体新生开展,通过学业指导、生活帮扶、心理调适等方式,帮助新生群体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在普遍性的新生教育中,绝大多数高校未能考虑经济困难新生群体的特殊性及他们所面临困难的艰巨性,因此在当前新生教育中,对经济困难新生的针对性帮扶仍有欠缺。

(二)持续性不足

高校集中式新生教育一般在新生入学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展,有覆盖面广、时间集中等优势,可以迅速引导学生建立对大学生活的初步感知。但是,这种集中、填鸭式教育,无法延续到学生正式上课后的时间,导致学生日后面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重大转变,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适应困境等缺乏相应指导。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长程陪伴,而目前的新生教育大都没有持续机制。

(三)实效性不够

目前高校新生教育,多通过集中式讲座、参访等方式进行,这对于帮助新生群体了解大学生活,初步完成身份转换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于经济困难新生来讲,教育力度和教育实效还远远不够。例如,学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欠缺是经济困难新生面临的大困难。而在当前的新生教育环节中,除开设部分先修课程外,基本不包括学业帮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的新生教育对提升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力实效性仍显不足。

(四)缺乏思想引领

大学新生面临着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也大都面临着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引领,引导新生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向党组织靠拢,对于奠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非常重要。但是,当前新生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初步提升新生适应能力,在这个目标要求下,新生教育活动内容往往仅着眼于引导学生熟悉校园、结识伙伴;在活动形式上,力求活泼有趣,提升学生参与感。而这些活动常常浮在表面,难以在思想和信仰上对学生产生影响。

三、以“燕园起航”计划为抓手,切实提高经济困难新生适应力

2018年秋季,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大经济困难新生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北京大学面向2018级经济困难新生开设了“燕园起航”计划。协调全校各院系骨干力量,从经济支持、情感纽带、学业提升、思想引领等多个方面设计适合经济困难新生的校园融入与成长方案,通过以小班导师制为依托的针对性指导体系,依托兴趣小组、系列活动建立长期跟随制度,通过多角度、全方位活动不断提升经济困难新生教育实效性。并将思想引领融入日常帮扶工作,帮助经济困难新生提升自身适应力,引导他们真正了解大学、走进大学,做好个人规划,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一)做好顶层设计,协同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目前,面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教育和帮扶工作呈现出“散”的特点,相关工作分散在学校部门、院系等不同层面,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难以形成合力。为此,北京大学在2018年秋季,破除部门和院系的藩篱,集中专家学者、校系两级学工干部共同研判学生特点,协调机关、院系相关资源,部署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网格化、精细化、导师制的“燕园起航”计划。该计划由学校资助中心牵头,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专职辅导员作为导师,为每一位同学提供来自学校、学院的专属指导,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帮扶体系。旨在实现学校、院系资助工作小组和起航导师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交叉覆盖,形成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校系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做好时间规划,把握心理节奏,抢占育人工作的先机

“00后”大学新生刚刚离开家乡父母,新的社交关系尚未建立,尚处在心理“空窗期”。结合这一特点,北京大学在暑假期间即部署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相关教育和帮扶工作:首先,在新生入学第二天就安排资助政策说明会,为新生免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其次,在资助政策说明会上安排“燕园起航”导师与新生见面,建立初步联系;第三,“燕园起航”导师在新生军训期间就来到军训基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破冰送暖,进一步加深了解;第四,在国庆假期期间以“微旅行”的形式,让新生认识校园、认识北京,进一步熟悉陌生的环境,在团队活动中消除孤独感;最后,“燕园起航”导师在开学两个月内,完成与所有同学的一对一深度谈话,并为他们建立了成长档案。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导师与同学们往往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信任关系。

最重要的是,“燕园起航”导师实行“四年一贯制”,即每位导师和小组一旦匹配完成,导师将陪伴组内学生至少完成本科四年的学习。长期陪伴和跟踪培养的制度,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能够获得引导和帮助。

(三)服务成长需求,注重综合素质提升,设计多层次指导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学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同时呈现出很强的个体差异。针对这样的特点,“燕园起航”计划按照学生的年级、需求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分为不同人群,设计从易到难,涵盖学业辅导、素质提升、领导力培养的多层次指导体系。

针对经济困难新生在高数、计算机、英语等方面基础较弱的情况,“燕园起航”计划通过线上互助、线下答疑的形式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单独辅导,弥补学业差距;针对同学们综合素质较弱的特点,“燕园起航”计划为经济困难新生“单开小灶”,以新生研讨课、主题讲座的形式从生活知识、实用技能、美学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补足差距;“燕园起航”计划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朋辈兴趣小组管理员、新生助教的岗位,帮助他们在团队活动中锻炼自己,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升领导力,建立充分自信。

同时,“燕园起航”计划还为表现优秀的学生专门提供国内外实践指导,与学校原有的“优才拓展”“燕园敖翔”计划相衔接,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实践的机会。

(四)注重思想引领,培养有信仰的上进青年

针对经济困难新生容易目标缺失、信仰迷茫的特点,“燕园起航”计划在导师和院系辅导员的分工上做了比较明确的安排,起航导师侧重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起航导师特别注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从多个角度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迷茫或思想偏差,并给予及时的提醒和纠正。同时,通过导师自我剖析、援引榜样事例等方式,帮助他们做好短期规划,树立长期目标;通过革命圣地探访等形式,让思想引领具象化、实体化,入脑入心。

在“燕园起航”计划的引导下,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中涌现出了一批积极上进的学生,他们不仅在“燕园起航”计划中表现上进,还成为了所在院系的新生骨干。据不完全统计,2018级本科经济困难新生中,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远高于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全体新生中的比例;三分之一的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国庆70周年重大活动;个别学生表现出希望在本科期间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意愿。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燕园起航”计划对于本科经济困难新生适应力提升有较强促进作用。受到了学生和各院系老师的广泛认可。在一项针对2018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匿名问卷调查(满分10分)中,学生对“‘燕园起航’计划对我融入燕园很有帮助”一项平均打分9.21分,对“我的燕园起航导师对我有很大帮助”一项平均打分9.44分。绝大多数2018级受助新生与“燕园起航”导师建立了稳定的信任关系。据统计,2018级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一年以来参加资助中心相关活动2500多人次,超过2017级本科生同期参加学校活动人数的4倍,他们对于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大大加强,自身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燕园起航”计划才刚刚起步,北京大学将继续关注这些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燕园起航”计划,通过更具针对性和更具实效性的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供途径,引导他们树立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陈征微 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 副教授

       林思聪 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 讲师

      卢 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 助教

      顾天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委书记 助教

 

 

参考文献:

[1]白凤强,郝秀娟,刘健.大学新生适应情况分析及教育方案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32):281-283.

[2]陈征微,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以北京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4).

[3]曹国永.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更加有机结合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16(9).

[4]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5]上海交通大学:助飞,不仅仅是社会实践[EB/OL].http://jzxj.sjtu.edu.cn/cms/view/wz.action?id=ff8080816265f367016339b641d4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