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思政课意义的强化和高校课程的改革创新,高校对思政课的形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工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高校应从制度、工作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上,为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力保证条件。
关键词:思政课;辅导员;改革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时代要巩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历来以专业教学教师担任课程讲授者。在新形势新背景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可弥补目前理论课教师数量和授课形式等多方面问题,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从而与理论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持续、长久地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的优势和必要性
(一)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有助于把握好思政课教学方向
高校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辅导员每天工作在学生第一线,能够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们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在把握政治方向性原则、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等方面,敏感度更高,方法更灵活。这些为辅导员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提供了保证。
(二)学生工作经验丰富,有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时经常涉及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指导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有机会经常性地锻炼相关技能,积累能有效将理论与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教育形式。辅导员可将学生活动中开展的较有特色的党团日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北京大学由学工部和校团委承担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不少授课辅导员老师将平时组织学生活动的丰富方式,如:观影、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校友讲座、优秀学生分享、线上互动等丰富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受到同学们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与关切,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对于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具有“三贴近”的特点: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贴近学生思想。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水平。在对北京大学思政课开展情况的调研中也了解到,不少辅导员老师在思修课堂上从学生中的最新热点事件和话题入手展开讲解,受到学生欢迎,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三贴近”的特点使辅导员能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与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务,解决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
(四)新时期思政工作专业化、高标准要求使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成为必然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些既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思政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辅导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也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辅导员工作要“课程化”。参与思政课授课等相关工作,为辅导员提供了“演兵场”,倒逼辅导员队伍解决专业化水平不够、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缺少理论支撑、难以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等问题。同时也能让辅导员在繁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压倒一切的现实局面中找到发展职业化的通道,增强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辅导员参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几种形式
(一)直接参与授课,补充思政课教学师资力量
思政课意义的强化和高校课程的改革创新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可弥补思政课教师数量的不足,与思政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以北京大学为例,学工部、校团委主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很多学生工作系统教师、辅导员直接参与授课,课程效果受到学生充分认可。此外,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青年研究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联合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成才指导课程,旨在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
院系层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院系辅导员老师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考古文博学院的“成长成才”课程由教职老师和学工老师共同开课,包括理论和实践内容,每学期均有开设,为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重点问题指导。这些课程中,辅导员们从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辅导员个人专长和工作经验,将新思想的讲授、育德育心理念融入贯穿课程中,给予学生最专业和适当的思想教育和成长成才指导,有效缓解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的开课压力。
(二)丰富教学素材,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往的思政课堂,一位任课老师很难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缺乏足一配适性;老旧的案例也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历史事件和理论产生背景为主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与学生实际结合的紧密度有待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则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以北京大学为例,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紧密,对学生变化反应灵敏,在日常工作中能充分掌握各专业学生关心、关注的人和事,从而充实思政课教学素材。辅导员在工作中也能摸索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讲理论、学精神的活动形式等,可直接引入思政课堂,丰富教育形式。此外,辅导员将在学生工作中积累的大量育人成果和育人案例(如在五四奖章评选、十佳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中发掘的优秀榜样和典型事例等)带进课堂或编入教材,使课程内容更易引起学生共鸣。
(三)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
在思政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解和研讨为主的教学形式制约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限制了学生实践学习的广度,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从传统“填鸭式”走向“亲身体验式”,从教室课堂走向课外教学成为思政课发展的必经之路。
北京大学在2019年开设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由北京大学团委统筹,各院系分头组织,辅导员具体组织,在纪念“一二·九”运动师生歌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是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课堂,各院系辅导员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充分结合本院系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更有针对性地将原理和思想融入爱乐传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深刻的学习体验中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四)搭建桥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辅导员可以在思政专业和其他各专业之间架起桥梁,有意识地搭建二者有机融合的平台,让专业课堂传递思政理念,让思政课堂结合专业特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沃土计划”,既是专业教师深度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课程,又是辅导员老师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的平台,充分展示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北京大学城市与坏境学院的“知行·同行”计划,在各门专业实践课中加入思政教育模块,开展红色教育、党团课、民情调研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体会家国情怀。
三、当前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背景驳杂,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在聘用辅导员时非常注重考虑党员、学生干部经历等条件,专业背景其次,辅导员专业背景驳杂。
以北京大学为例,理学、工学、人文社科、管理类等各专业辅导员人数比例均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需要辅导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专业背景驳杂的高校辅导员而言,尽管在日常的工作中,贯穿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度和精准度,仍然有待提高。很多辅导员亦是因此对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授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学校虽也有针对辅导员的思政理论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背景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难以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
(二)事务性工作繁多,难以深入进行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阵地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意味着辅导员的精力主要用于以“育人”为中心的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钻研,导致辅导员独立授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故在实践中,由辅导员独立讲授思政课,参与者寥寥,且队伍不稳定。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求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要求能够结合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提升思想道德素养。“00后”新生代学生思维活跃、思考深入的特点更是需要授课教师能够非常好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说理性教育。
(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缺乏激励和保障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已经有一定比例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及相关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调研过程中也发现相关保障和激励制度有所欠缺,导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缺乏激励和保障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建设经费、资源库等相关支持有所欠缺。第二,教学工作量没有纳入到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导致激励不足。第三,缺乏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教研、交流授课经验的机制。第四,没有严格执行对课程质量的监督和考核。为此,在实践层面如何设计、推进、考核、监督,需要学校从整体层面统筹专业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立合理配套机制。
四、建立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的长效机制
(一)探索专职思政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员双师制度
思政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双师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二者在思政课授课中的特长,形成育人合力:由专职教师对思政课教材知识进行系统讲授;配合理解、运用、实践课程理论知识的需要,由辅导员设计组织课堂讨论、主题辩论赛、课件大赛、成长沙龙、以及必要的出访参观等活动,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自然延伸,以完成对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知行转化。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合作,让教师专注于教材理论知识,保障教材知识的系统精准传授;配备辅导员精心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真正达到思政课程的授课目的。
(二)改革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立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园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推动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突破了传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限,将学生参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考评的主要依据,让“第二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北京大学的思政实践课程即分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爱乐传习”三个模块,分别要求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纪念“一二·九”运动师生歌会。以北京大学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实践团领队多由辅导员担任,在实践期间,实践团以党团日活动、实践主题感悟分享、与家人进行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了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行前对实践团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政课讲授,为实践团的出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从思想政治实践课维度,进一步加深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融合。
(三)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为了达到高校辅导员普遍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目的,进一步扩大思政教师队伍的体量、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质量,就要求高校建立起针对辅导员的系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以及教学技能培训,让辅导员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从而为参与课程授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是对辅导员工作任务的拓展,需要辅导员付出很大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校需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针对各类思政课程(包括思政实践课)建立完善的课时计算方式,将辅导员的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劳务报酬、绩效工资和奖金奖励等与其参与授课的情况紧密挂钩,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提高工作积极性,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王宇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讲师
朱煜琪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潘靓慧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