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综合类大学外语类专业招生方式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外语类专业主要生源由保送生选拔与高考招录(多数专业为提前批次)两种方式构成。因此对于这两种录取方式的比较研究,对于高中教学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大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2016级本科生中保送生与非保送生的学业成绩、年级排名、国家奖学金获奖情况进行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并对不同高中外校①学生的大学平均成绩进行均值比较,发现外语类保送生较非保送生在成绩上具有明显优势,外语类专业保送生招生模式在对专业认同度高、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选拔上更加值得信赖。而不同高中外校的学生横向比较后,发现各校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业表现也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保送生;学业发展;招生制度
一、研究问题
(一)问题提出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一直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保送生招生,作为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一考定终生”高考录取模式的弊端,实现招生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科学地选拔专门人才。此外,保送生的选拔与培养对高中教育产生引领作用,因保送生考试对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高中更为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2017年具有保送生资格的主要有“省级优秀学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和退役运动员”。其中,结合笔者工作领域,本文将重点关注外语类保送生的招考、录取以及培养情况。而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2020年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将逐步减少,并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需非通用语种专业倾斜。在政策安排逐步收紧的同时,我国各综合类大学对保送生的录取比例却占据招生来源的较大份额,例如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保送生录取人数几乎占到招生人数的70%,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这一比例也稳定在三分之一左右。
针对政策趋向收紧和现实需求依然较大这一情况,对于外语类保送生与非保送生学业发展的比较具有政策和现实双重意义。究竟这一设立之初为了缓解外语外交人才短缺局面的保报送生政策,在英语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是否依然具有战略意义,外语类保送生进入大学的学业表现、专业认可度、综合发展与非保送生是否存在差异,高中外语类学校的培养模式是否限制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构建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二)概念界定
学业表现:主要以主修专业②综合绩点(GPA:平均成绩点数Grade Point Average)及其排名进行衡量,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同时参考国家奖学金③(以下简称“国奖”)获奖情况,结合北京大学实际情况,评选标准设定为学习、科研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突出的同学,并明确规定参评条件“学生学习成绩和素质综合测评排名均应达到评选范围的前10%”,而各院系素质综合测评则兼顾了学习、学术发表、师生互评、学生工作等情况,因此国家奖学金可以较为全面展示学生发展状况。
(三)制度梳理
关于保送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试点自主招生。1985年扩展至北京大学等43所院校。1988年2月,原国家教委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对可接收保送生的普通高等学校范围、接收程序、保送生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为保送生工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2001年3月,教育部对保送生工作进一步作出了“一压二严”的规定(即““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明确规定13所外语学校(中学)优秀毕业生与外语类院校对口保送。2002年,教育部对保送生政策进行改革,明确规定6类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可以享受保送生资格,其中包括;13个城市的13所外语学校的优秀毕业生。2007年再次增加3所中学,组成目前全国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16所外国语中学。2017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年起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将逐步减少,并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需非通用语种专业倾斜。学者李峻(2011)基于多源流理论,对保送生政策变迁进行分析发现,由于政策过于弹性、权力机关失衡导致“政策漏洞”遭遇“权力黑洞”为问题源流,学界探讨通过设立刚性标准及监督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的选才制度为政策源流,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执政理念形成了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在社会事件的“催化”作用下三个源流汇聚在一起,最后使保送生政策大幅度调整。[1]整体看来,外语类保送生相关制度的变化发展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政策弹性逐渐减小,二是政策涉及人数规模逐渐减小。
(四)研究意义
目前专门针对外语类保送生的研究较少,针对学业发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赛保送生,但外语类保送生较竞赛生仍有其特殊性。竞赛生多录取到与其竞赛学科相关专业,并且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竞赛可能会提前学习大学内容,但保送生高中英语学习成绩与小语种学习表现的关联性有待考证,外语类保送生的小语种学习基本也为零基础,对专业了解有限。同时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外语类保送生不允许进入大学后转专业,这一明确要求限制了同学们二次选择的权利,因而保送生考试时的专业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招生制度事关高校、高中、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多方利益,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选拔外语类优秀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外语类保送生与非保送生在学业表现方面的差异,选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2016级本科生为研究样本。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是大学生发展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扩展人力资源理论在高招录取方式的运用成果。
在实践层面上,针对现在社会对于外语类保送生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多有诟病,且学生及家长选择保送道路上多具有盲目性的情况,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家长在孩子年幼时做出合理的高中学校选择;在政策层面上,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为推动高校外语类保送生招生制度的修订与调整、评价改革成效,为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指明方向。在学生个体层面上,也有利于个人利用好自身优势、认清差距与不足,以便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综合竞争力。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研究个案,选取的学生数据为该学院2013至2016年共四届通过保送生考试和统一高考录取的760名本科生。经过数据清洗,剔除留学生、定向培养国防生、艺术特长生、转专业学生,剩余样本共501人。除录取类别外,学生数据包括个人层面的性别、政治面貌、民族,家庭层面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截止2017年12月(即2013本为四年总成绩、2016本为一年总成绩)的GPA成绩及年级排名,2014-—2017年四年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奖情况,均为客观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为使所有专业同学的GPA可比,因此将成绩标准化处理(同专业内,原始分数与总体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除平均成绩外,同时关注进入成绩前20%和后20%的同学,即对保送生制度是否有效选拔出语言学习优异同学,以及未经过全省统考的保送生是否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学业表现不佳的问题。
(二)模型构建
本研究建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在控制学生个人层面及家庭层面的因素后,保送生和非保送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是否具有差异。
编者注:由于后台原因,以上公式只能以图片形式表达,请见谅!
(三)研究结果
表1:不同类别个案汇总情况
图1:不同录取类别性别比例
通过对于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的描述性统计发现,保送生202人,占总体40.32%,非保送生299人,占总体59.68%。保送生成绩均值高于非保送生,成绩波动幅度小于非保送生。保送生男生人数比例,汉族所占比例,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比例高于非保送生。非保送生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大于保送生。保送生男女比例较非保送生更为平衡。
图2:不同录取类别国家奖学金
图3:不同录取类别GPA进入前20%情况
图4: 不同录取类别GPA进入后20%情况
国家奖学金及GPA排名分析结果看出,保送生在人数占比为40%的情况下,国奖获奖同学中却有70%的同学是保送生;而占比60%的非保送生,在国奖获奖人数中仅占30%。在GPA进入前20%的统计中,四个年级均是保送生同学占比高于非保送生,整体上来看,在高分段人数上,保送生占有明显优势。在GPA进入后20%的统计中,保送生所占比例均是低于非保送生的,可以看出非保送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更为经常出现。
表2: 回归分析相关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DW值接近于2,残差项间无相关。但R2仅为0.1,模型拟合效果较为一般。Anova通过显著性检验,整体方程有效。具体结果来看,在95%的置信水平上,录取类别、性别、父亲学历为专科较大学本科、母亲学历为小学较大学本科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非保送生较保送生、母亲学历为本科较小学的学生成绩更低,而女生较男生、父亲学历为本科较专科学生成绩更为理想。
表3:不同年级成绩回归结果
不同年级回归结果显示,录取类别对2013、2014、2016级三届同学成绩具有显著影响,保送生较非保送成绩更为优秀,2015级保送生与非保送生成绩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性别、父亲及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保送生、非保送生成绩差异具有显著影响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规律性。该项结果可能与分样本后样本量较小,学生在系统提供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信息存在一定缺失值有关。
表4:不同外校成绩统计描述
表5:济南与石家庄外校成绩均值比较
通过对样本量为10人以上的各外语外校同学成绩均值、标准差统计分析比较发现,各学校成绩差异较大,其中济南外国语学校成绩最好,而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成绩排名最后。之后对济南外国语学校与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进行均值比较发现,其成绩在90%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
(四)结果反思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第一,不含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前测数据,保送生不具有高考成绩,数据中也没有更多的如保送生的会考成绩、高中模拟考试年级排名等信息,因而不能排除保送生本身较提前批录取的统考生有更好的学习基础这一现实情况;第二,控制变量较为简单,如缺乏个人层面包括学生的大学学习投入与学习动机,家庭层面包括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测度,也因此可能导致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低,对于保送生与非保送生成绩差异的解释力度较为有限;第三,在对不同年级的保送生与非保送生学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如果可以对一个年级进行定点追踪,数据展示情况可能更为清晰,但因数据库信息限制,本次研究未能实现,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将研究深入。
三、讨论及建议
(一)现行保送生招生制度利弊分析
近年来,部分学生家长出于走“捷径”的功利化考虑,盲目将子女送入外国语学校,并没有完全结合学生兴趣。部分高中、家长及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保送生考试考核科目和英语的学习,造成学生偏科严重及综合学习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外校多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且为私立高中,学杂费较一般公立高中较高,这无疑一定程度造成了不公平的出现,甚至有家长在招生过程中对于学生简历内容等造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保送生的生源质量。但结合数据来看,外语类保送生较非保送生在成绩上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以武汉外国语学校官方网站新闻中心版块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中,社团活动、文艺演出、学者讲坛、竞技及趣味运动会、奥林匹克比赛均有涉及,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提供了广阔平台。此外,由于较多外语类招聘单位涉及外派工作,男生具有一定优势,较多男生以保送形式得以录取,一定程度有利于平衡男女性别比例,提高小语种专业就业率。综上所述,现行保送生招生制度较高考模式,因加入面试环节,对学生语感、表达、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有利于高校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了解,进而促进大学招生模式多样化,有利于选拔综合素质优秀且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提升了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但与此同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
(二)保送生与非保送生学业表现差异探究
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保送生成绩均值高于非保送生,成绩波动幅度小于非保送生。国奖获奖者中,保送生所占比例较非保送生更高。同时,保送生进入成绩前20%的比例更高,进入成绩后20%的比例更低。结合对相关院系老师及同学的访谈,对其原因探究初步可归结于以下四点。第一,专业认同:保送生由于高中学习环境及较早做好语言学习准备,较非保送生专业兴趣更高、认同度更高;第二,家庭条件:保送生较非保送生相对家庭经济情况更好,外教交流活动的参与、外文书籍及电子词典等学习用具的购买、出国交换机会的把握等都较为具有优势;第三,入学准备:保送生录取结果一般于当年1月份对外公布,而参加高考的学生基本会滞后半年获知自己的学校及专业录取信息,部分保送生会选择在这半年时间中提前对所学语言进行预习和了解,一定程度有利于进入大学后较早进入学习状态;第四,学习基础:高中外校普遍对于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具有更好的语言学习基础,英语的学习对于其他西方语言的学习具有借鉴作用,而部分外校开设的小语种选修课更是为同学们提供了提前了解其他语言的直接途径。而不同外语外校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表现存在一定差距,其背后反映的高中外校培养问题及不同外校学生大学适应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同时,本次研究中所选指标较为单一,若加入后续追踪,如学工参与、保研情况、就业起薪等,可能非保送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被更为全面的衡量。
(三)现行保送生制度改进建议
随着国家对外语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外语类保送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招考制度的优势不可忽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何保持现有政策的效率与有效性,并进一步解决公平问题,有如下建议:首先,总量控制与政策倾斜:对各高中外校限制一定的保送生招生名额上限,与此同时对于农村生源学生专门预留一部分选拔名额;其次,保留优势与政策融合:目前部分语种在高考录取中仍放在提前批次录取,由于分数较第一批次较低,部分学生将小语种作为跳板,后利用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调整所学科目,这无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和生源结构的不稳定。同时,保送生考试的面试环节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部分语种对于同学模拟发音情况的测试,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学习十分必要。因此,未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减少因面试缺失所导致的发音障碍学生后续学业困难等源头性问题,渐进式划拨部分高考录取名额试点外语类保送招生与自主招生选拔的方式融合,或许可以作为折中方法,既保证高招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为国家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外语类人才。
作者简介:王艳超 北京大学学工部教宣办主任 讲师
刘 静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邹雨浓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由教育部认定的具有保送生推荐资格的高中外国语学校。
② 包括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也包括其他院系开设的通选课、大类平台课、公选课等内容。
③ 本科生国家奖学金指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对普通本科高校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且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学生进行奖励的奖学金。
参考文献:
[1]李峻. 保送生政策变迁的多源流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