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本科阶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就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结合学生群体成长发展及需求变化特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文章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综合指导课为例,总结课程经验,为各相关理工科院系“三全”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教育;“三全”育人;综合指导课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了本科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来说,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营造育人良好氛围。物理学同大部分理工类学科一样,在国家的工业体系的建立、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为国家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相关人才方面,理工科院系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和责任[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提升,但是在学习兴趣的发掘、专业的认同度等方面的精神支撑越来越薄弱。因此,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配备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学业课程指导、情感交流渠道、人际关系引导、未来生涯规划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理工科院系学生的特点,探究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合理、有效路径,构建科学平台,完善运行及管理机制,将为建设新时代背景下高水平本科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关注变化,洞察新需求适应新发展
(一)新时代学生群体差异化观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数以千万计品学兼优的建设者和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是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培养教育对象在发生变化, “95后”甚至“00后”走入大学校园,这些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常表现出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意识弱、自我成长愿望强、社会责任和公共意识弱的特点。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而展现出普遍的不足,因而,处于本科这一可塑性较强的阶段的他们需要更多教育和历练。同时,新时代学生身处网络化、信息化、碎片化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影响和诱导,其中不乏许多非正面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科学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增强是非感、提高判断力,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必须在注重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素质培养,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共有本科生800多名,每届学生均在200人左右;物理学院学生的课业、科研压力较大,一些专业基础课、主干课要求很高,所需的课下学习时间较多,即使是基础很好的学生,也要花很多精力在专业课学习与科研实训上。据统计,物理学院每届本科生中都有2%—5% 左右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包括暂结业、结业、肄业、退学、大专、无学位证等多种情况。学院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始终坚持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特点进行学生工作、学生管理与培养方案的改革,将全员育人作为基本要求,全程育人作为基本原则,全方位育人作为基本理念,以期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新时代人才需求多元化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资源压力日趋明显,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今的中国比以往更加需要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作为人才输送的保障。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建设,打造高水平教育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的创新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就是创新举措中的典型代表[3]。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需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德育为先导、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理念。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作为典型的理工科院系,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本科生培养工作中发现的学生需求的变化,于2008年首次提出了“本科生综合指导课”这一创新工作模式,至今已经实施十余年,并仍在不断完善。综合指导课的实施旨在贯彻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基本原则,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方式弥补学生由于地域、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带来的发展的不均衡,努力满足不同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二、积极求索,探究“三全”育人路径与方法
(一)优化课程制定体系,探究育人模式
全员育人,要求教师坚持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不仅要做到老师教得好,更要努力探索寻求合适的方法途径保障学生可以学得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潜能[4]。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综合指导课”通过学分制督促学生每学期主动与学院的老师预约咨询,学生在本科四学年必须达到最低要求的咨询次数,咨询次数不设上限。学分制管理强化了学生全体参与的要求,改善了由于性格差异、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异等原因而产生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不一致的状况。课程不限制咨询老师的方向、专业及职称级别,从院士、“长江学者”到系所研究员再到各大技术平台新引进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均可以预约进行咨询谈话。同时,统计老师的辅导课时,期末计入老师的课程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以此激励老师并形成制度化的保障。
全程育人,要求高校教师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未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更长时间上延续育人工作。 组织和动员学院内讲师及以上的教师对各年级本科生进行辅导:大一年级,主要针对校园生活的适应、价值观的培育、大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探寻与调整等课题展开;大二年级,主要针对时间规划、细分专业方向选择等课题跟进;大三年级,主要针对本科生科研、出国或保研的指导与规划等课题深入;大四年级,主要针对自我管理、科研指导与生涯规划等课题总结。通过及时地调整为各个阶段、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面对职场的机遇和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全方位育人,要求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在不同场景的互动,达到课堂内外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衔接的多方位、多角度育人的目的。理工科院校大多重教学科研而轻实习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在认识和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欠缺。“本科生综合指导课”结合学院既有的小班管理、研究生辅导员、选课指导委员会等工作机制, 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辅导。研究所导师的学术交流、校友企业家导师的社会指导、党政机关校友的政策解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得到不同角度的支持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技能,也有利于进一步对课程机制体制进行完善,达到“三全”育人的综合实效。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奠定育人基石
根据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优化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和历史进程,各个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任务艰巨[5]。课程的培养主体是学生,实施主体是老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将对课程的育人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实现“三全”育人需要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保障。师德表现要作为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考核和聘任评价的基本内容。学院建立师德评比的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学院教师不仅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坚持以身作则,以德立身、立学、施教,通过调查评比等方式正向激励教师以人格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
实现“三全”育人需要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保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课程为本科生同学提供与各个方向和专业领域老师交流的机会,吸纳各岗位教师共同参与,同时广泛调动校友资源,形成企业家导师、研究所导师、政府机关导师等组成的优秀导师团队供学生选择。通过各阶段不同分工和职责的导师通力配合,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总目标。
实现“三全”育人需要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为保障。学院不断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领军人才参与本科授课的制度,推动高层次人才加入到本科生综合指导课的课程体系中,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7]。
(三)量化评价反馈机制,优化育人效果
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工作得以不断优化的重要保证。在综合指导课课程实施过程中,设定多节点的考评反馈机制,定期定量对参与综合指导课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抽查和访谈调查,从而评估学生视角下参与课程所收获的效果;与此同时,对未参与课程的同学进行定期定量的随机问卷调查,对学生没有进行选课的原因及当前成长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等内容进行调查,实时跟进学生的最新动态。
清晰的量化指标是工作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参考。以教师开放课程的时段数量、教师实际进行学生指导的时间长度、教师实际进行学生咨询的人次数目、学生反馈指导效果四个不同维度的量化值作为自变量,再根据不同变量在整体中的比重配以相关系数,最终计算得到该名教师在本课程中的量化等级。
定期分析总结量化考评的结果,将结果同参与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反馈,便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指导方式,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不同成长和发展阶段的需求,增强学生对于各个培养环节的认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指导交流,进而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
三、总结分享,应对问题促进新探索
学院既有的博士生任本科生班主任与小班工作模式,虽然让班主任对大部分本科生能够有效开展辅导,同时也存在对本科生长远的专业发展指导方面缺乏力度的问题,因为担任班主任的博士生经验有限、阅历较浅,在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规律、有效指导本科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尚且缺乏足够经验。此外,身为教师的年级主任以一人之力面对数百名需要指导的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综合指导课的开设对于这一部分形成了良好的补充。
在最初总结由教师进行选课指导这一工作模式的经验与成效时,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同学在此模式中受益——在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引下进步显著。然而,也有部分同学不主动找老师寻求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处于学院本科生指导工作的“盲区”,甚至有个别同学游离于班级与学院之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直至不能正常毕业,成为学院、学校里的“边缘人”甚至“问题学生”。因此在完善综合指导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规范的制度充分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所有学生在接受指导后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三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不同专业背景和岗位上的老师全员参与,保障学生每一阶段的不同问题、每一个体的差异性问题、不同背景环境下的特殊性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指导与帮助;通过课程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成长的动力和精神支撑,使学生在错综复杂、快速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中能够建立健全完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高效传导机制使课程达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和全方位培养。课程的探索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顺应新时代要求,提升课程质量,是高校指导课程设计下一步的重点探索方向。
作者简介:吕 丽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专职辅导员 讲师
参考文献:
[1][3][7]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4]丁建军,杜建林,李爱华,等.创新育人体制 构建“立人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50-52.
[5] 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7):116-118.
[6] 邵光华.发挥教师道德示范作用[J].教育研究,2014(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