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4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孕育了我国“走出去”战略。之后,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引领下,“走出去”国家战略最终正式成形。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这个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国外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欢迎。
孔子学院作为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一员,已经成为宣传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平台和窗口,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塑造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自信和软实力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目前,孔子学院大家庭成员已遍布154个国家和地区,现有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成为全球最多样化的国际语言教育共同体。累计培养各类学员900多万人,各类文化活动的受众达上亿人次。孔子学院不仅是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平台,也发挥了推动和服务中国“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桥梁作用。
在当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各国家、各民族以及各不同宗教背景之间的人如何相互理解、求同存异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和孔院师生时强调:“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当前,孔子学院已经从之前数量上的遍地开花转变到质量上的提质增效、深耕细作。如何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建设稳定师资团队、满足多样化需求、拓展孔院功能、搭建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孔子学院未来发展中首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外派教师职业化建设
孔子学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平台,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载体,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众多的汉语教师、自愿者、教学管理者和国内各级主管部门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学院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的新阶段。
加强孔院建设需要做很多工作,而其中的师资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奔赴各孔子学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多来自各合作院校。这一模式有其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对汉语教师的培训入手,帮助孔院走出师资储备不足的困境。
要保证孔院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非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碎片化和不连贯是孔院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高频问题,这使实际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既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师资储备问题。派出去、请进来,是推进教师培训的两条途径。其中请进来的受训教师往往经过筛选和长时间的培训,系统性更强,而外派教师的培训效果则相对不理想。
导致外派教师培训碎片化的原因在于培训系统的不连贯,以及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培训模式。同时,派出的教师之间对于教学内容缺少交流和沟通,也容易造成培训内容重复和教学空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的慕课培训不失为一个新思路。由汉办对所有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并向所有需要培训的教师开放,不仅摆脱了时地限制,也保证了每位教师都能得到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
二、教师职业认证和“传帮带”模式并重
对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外派教师职业生涯与身份认同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尤其是各位中方院长,作为国内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或教师,他们需要离开国内的工作岗位,到国外去短暂工作2—4年。除了要牺牲家庭生活和个体责任外,最重要的是事业上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比如,在国内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中方院长离任回国后,很有可能就无法回到原先的岗位,在职务晋升上也遇到困难。至于授课教师,不仅可能中断或削弱既有的学术研究,甚至会影响到学术职称的评审。再说派往孔院工作的公派教师或志愿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中很多人是挂靠在国内的某单位的。在孔子学院工作若干年,对于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但结婚生子、回国后再就业、照顾父母和家庭等,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未来考验。目前,孔子学院海外教师的身份认同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课题,而是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只有解决教师的家庭、福利以及科研等诸多问题,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教师、学生投身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才会涌现出更多热爱对外汉语、热爱孔院的人。
除此之外,未来孔院还将面临教师需求可能增加的情况,而培养本土教师可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培养本土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孔院长久发展的潜力,还可以实现一种良性循环,使汉语教学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本土教师,不论是外国人还是华侨,都有明显的语言、文化优势。聘请本土教师能够使汉语推广更顺利地进行,同时也不存在中方教师普遍出现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重点培养当地骨干教师,再由他们“传帮带”,并实现以点带面,就可以逐步扩大本土师资规模,解决孔院的师资储备问题。
三、因材施教进行汉语教学
孔子学院的根本目标是汉语教学,但是想要外国人在众多语言中选择汉语进行学习,除了增加实用性之外还要提高汉语的吸引力。对于大部分的母语为拉丁语系的学生来说,学习汉语与学习法语、西班牙语相比,多了发音、汉字等障碍,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这是由汉语本身的特点造成的,给推广汉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及时调整观念,与时俱进,并以务实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
汉语海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生涯、不同动机和需求的学生,课堂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多元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现在大家学习汉语的目的千差万别,真正热爱汉语的学生相对较少,大部分是抱着将汉语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的心态去学习。对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目的,并期望以语言带动对文化的深入理解。
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际。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汉语的目的首先是交际,会说中国话,通过练习达到无障碍沟通。所以汉语教学首先是让大家喜欢汉语、爱汉语,成为汉语翻译、教师、汉学家只是少数人的需求。因此,菜单化的教学模式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佳选择,以期有教无类,各取所需,进而实现汉语教学最优化。
四、拓展孔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视作一门重要的外语,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开展了更加紧密的、深入的和全方位的合作。各国和企业对学习和掌握汉语有着迫切的需求。孔子学院作为与当地合作办学的一个语言推广机构,为所在国的企业和机构的汉语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泰国为例,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泰国与中国签订了合作共建中泰铁路的协议。中泰高铁的建设使泰国需要大量既有技术又懂汉语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满足泰国方面的迫切需求,位于孔敬府的孔子学院便开展了“中泰高铁汉语培训项目”,除了在当地举办汉语培训班之外,还选派优秀的学员到中国的相关院校接受专门训练,这一举措为泰方解决了人才培训的压力,在泰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将工厂和研发基地设立在境外,因而,需要在当地雇佣大量既有专业技术又对中国友好、懂汉语的人才。这时,孔子学院就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利用所在高校的便利条件为中资企业组织人才招聘会。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在2017年就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很多中资企业反映,这种集中组织招聘会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他们人才短缺的问题。而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此类活动也让他们高效快捷地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其实,孔子学院在成人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比如,热门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孔子学院可以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合作,对当地的导游进行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培训。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切实尝试,比如,孔院针对埃及旅游特色,组织专家学者调研编著“埃及导游班教材”,并开设埃及首家“旅游部汉语导游培训点”。
五、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是语言的铺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提升汉语吸引力方面,文化的铺垫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近期不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如何切实实现“民心通”的文化走出去、走进去方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化浸润一定是千人千面、润微无声的。另外,文化推送既要考虑受众人群的国别区域的差异又要注重文化主题的广泛性与亲和性。对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当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了解、接受中国文化,并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善意,放下固有的偏见和防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中国同时也是一个有着高科技、能够制造宇宙飞船的现代化国家。在分享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孔子学院在向外国民众和学生介绍中国的历史底蕴、人文风物等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将我国现代化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的历程、民众生活水平、政治经济制度介绍给当地的民众,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饺子、武术、旗袍的层面。要让外国民众知道,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的乡村巨变,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国年轻一代,当然中国还有一些标志性的产品,如高铁、清洁能源、载人飞船和发达的网络购物,等等,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这就需要规范和丰富我们的教材体系,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多学科和交叉领域的知识培训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文化推介过程中,要善于用他们的思维模式讲述中国故事,这样既不生搬硬套又可以驾轻就熟。当然,在分享中国文化的同时切忌厚此薄彼的偏颇表述。文化没有高低贵贱,文化是多元多样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孔子学院作为汉语教学和宣传中国文化的桥梁和平台,将直面现实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汉语教学,扩展孔院的社会服务职能,在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塑造中国形象,凝聚共识,携手共进,为国家“走出去”战略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任燕飞 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项目官员 工程师
韩 曦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副教授
朱茹霞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