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若干思考 ——基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现状分析

作者:张雪原 利冠廷 发布日期:2019-07-14

 

摘要:新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话题更为集中、诉求更为简单,微信、BBS、微博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媒介等新特点。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在舆情管理中存在着舆情应对体系处置方式被动、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网络舆情引导滞后等问题。建立问题预防机制,完善舆情处理机制,重视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方式,是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舆情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微信、微博、BBS论坛、博客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逐渐走向深度融合。高校也不例外,这些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言论、反映问题的重要媒介。社交媒体为学生自由、开放地交流各种信息、表达意见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在互联网各种新媒体中信息传播受到的控制有限,一些引起学生共鸣的热点话题,容易引发情绪汇聚,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获取正能量信息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舆情为例,通过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剖析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通常与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状况,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其中,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200名在校生作为样本。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在校生反映校园问题的途径、话题、对舆情处理的满意度、建议和意见等,经过问卷和调研可以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呈以下特点。

(一)校园网络舆情较之社会上的网络舆情话题更为集中,诉求更为简单

通过调查可发现,学生们最倾向探讨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媒体关注、教育教学、医疗服务、安全稳定、餐饮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社团组织、校园网络、宿舍管理、两校融合等问题。其中,教育教学、医疗服务、安全稳定问题是BBS热门讨论话题。教育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管理、奖学金、考试、专业设置等问题,医疗服务近年来主要是校医院的就医报销等问题。

图1:舆情内容类型及比例

绝大多数受访者希望负责部门直接解决舆情中所涉及的问题。91.67%的受访者倾向于由业务管辖部门直接处理舆情中所反映的问题,认为舆情所涉及的部门直接解决问题更加快速、目的性更强,而仅有6.67%的受访者倾向于校领导牵头解决问题。

图2:学生期望反映问题的解决方式类型

(二)微信、BBS、微博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媒介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已经较少使用电话、电子邮件等传统校园网络平台发声,而倾向于使用手机终端、新媒体等网络媒介。据统计,4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微信朋友圈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他们选择朋友圈的原因多为朋友圈发布信息方便,好友多为同学,易引起互动。有20.5%和13.5%的受访者分别选择使用未名BBS和微博作为发表看法、反映问题的重要工具。学生们较少使用传统校园网络平台等来反映问题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单个个体给管理部门提出问题难以得到重视,而往往通过网络形成一定的舆论后,更容易引起管理部门重视,进而使他们反映的问题获得答复。

图3:学生反映问题的方式占比

(三)社交媒体使高校信息传播方式呈现新特点

通过调研和分析,当前高校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以下新特征:一是群体性与多样性共生。学生已经不再是完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自主选择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意识,可能成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发布者,或是解读新闻事件的评论者。因此,他们更“自由地”因为某一共同关注的事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热点”;同时由于他们不同时段关注的“热点”不同,网络舆情又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二是开放性与隐匿性并存。社交媒体使学生拥有了一个自主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空间,可以自由、开放地交流各种信息。然而,社交媒体开放性的一个隐形前提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隐匿性,不要求他们署具真名。三是信息泥沙俱下。社交媒体的用户可以绕开传统媒介对信息的垄断和管控,自主地生产、传播和评价信息。在高校,发帖者多为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熟,网上探讨问题不够深入,从众现象明显,面对复杂的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网络环境,很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左右。

(四)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高校舆情管理新的困难

一是预测难。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普通事件甚至只是一条普通新闻一旦被关注,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校园,甚至延展至校外,由“普通”事件升级为“焦点”事件。由于社交媒体上参与者的利益追求、阶级立场、教育程度、关注焦点等复杂多样,各种不同的观点交相作用,相互碰撞,形成不同的炒作热点,从而造成了网络舆情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二是管控难。社交媒体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平台。由于尚未健全网络实名制,网上发言者身份具有隐蔽性,发帖者的身份难以确定,学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学校管理者难以寻找和定位发帖者的身份,很难用提前预防和集束性的方式解决问题。[1]可以说,在社交媒体时代,管理者很难用传统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应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目前,干预网络舆情的方法按时间段和活动场所来划分主要有三种:事前干预、网上干预和网下干预。事前干预指的是防止议题、言论或倡议进入网络;网上干预指的是密切跟踪信息或倡议的转载、传播、扩散,努力把握和控制各个网络媒体的受众范围、层次、规模等,避免网络舆情的发酵,形成网下事件;网下干预指的是网络舆情中所蕴含的行为倾向已经转化成现实中群体性的行动时所采取的干预机制。[2]

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关注点集中在针对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疏导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调研数据显示,51.32%的受访者对学校舆情处理结果表示一般满意,26.3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5.2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14.47%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2.6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满意,如图4所示。总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认可学校对舆情的处理情况,同时,舆情处理的满意度情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4:学生对舆情处理的满意度情况

概括来说,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舆情应对体系处置方式被动,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

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采用的仍旧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高校也是如此。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中,依然坚持原有的处理方式:“通常采取回避、封堵或‘冷处理’的办法,试图淡化处理高校网络舆情,避免其扩散后增添工作麻烦,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扮演的是‘控制者’角色,而不是‘引导者角色。”[3]被动处置方式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事件具有“突发性”,管理者常常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舆情以及它可能的发展态势 ,死守老一套的上传下达、层层上报的处置方式,容易造成对突发事态的处理和回应迟缓,无法依据应对体系开展及时的危机预警与处理。上报领导等候处理意见时,危机事件或许已错过最佳处置时期。“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社会稳定和方便事件真相调查、从而先封锁消息或进行‘冷处理’的办法,事实证明效果适得其反。”[4]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学校的声音缺失或滞后往往会给流言甚至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

(二)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观察学生诉求、剖析学校发展中问题、确定学校下一步工作重点的风向标之一。监测与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从中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在进行舆情监测时,核心是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分析中一手材料的掌握至关重要。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的二手资料,这就需要有专门从事信息分析的机构以及信息分析筛选技术。[5]当前,高校舆情监测的手段相对落后,舆情信息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的人工监测,而且监测的主要社交媒体是BBS、树洞等,而对于学生在朋友圈、微博发布的信息,很难在其引发舆情之前进行监测和分析。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应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

(三)网络舆情引导滞后

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一些问题不乏是学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学校制定政策提供很好的参考。但是,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也有一部分集中于社会阴暗面。目前,高校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方式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党课学习等,而缺乏有效的网络工具。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被动的运作方式往往造成真实信息的信息短缺,进而产生神秘感和谣言。结果造成负面消息点击率高、转载率高,甚至激进的、偏激的言论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论传播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大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如果缺乏正确的网络信息引导,更容易受到一些充满神秘感的、激进的乃至偏激的观点的影响,片面地认识一些社会负面的问题。

三、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路径

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因素,在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争创“双一流”工作的背景下,高校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获取正能量信息,发挥网络舆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建立问题预防机制,减少舆情事件发生

信息不透明、不公开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原因。高校可以探讨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及时关注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必要时在网上及时作出回应和解释,引导舆论;向学生阐释学校的立场、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积极互信的互动反馈机制,以掌握舆情的“主导权”和“主动权”。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医学部校园舆情所涉及的话题存在一定的集中性,这对如何减少舆情事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对往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排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减少制度漏洞,做到有问题早预防、早解决。

(二)完善舆情处理机制,提高舆情处理效率

舆情发生后,要做好风险评估,确立舆情危机等级,启动相应的反应机制。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强化正面疏导,发布权威信息,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一些医学部的舆情事件所涉及的问题并非大问题,但常常由于相关部门的延迟回应、疏于解决而使得学生的不满情绪得以扩散,进而引起大范围的探讨。因此,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必要法宝。同时,高校应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网络舆情危机通常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处理,管理部门、网络舆情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当危机出现时,才能有备而动,协同作战。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师生和网友反映强烈的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进行广泛研讨,对于能进行调整和改进的问题,应当立行立改,把网络危机公关作为一次改善服务管理和校园建设的重要机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化解网络舆情的目的。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舆情管理工作面临严重冲击,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了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的工作方向,要求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为此,高校需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好社交媒体,建立有效的舆论引导体系,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张雪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综合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利冠廷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信息室干部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措施[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714629834340153&wfr=spider&for=pc.

[2]张丽娟,曾润喜,等.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 2011(6):64.

[3]曾润喜,王国华,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1):80.

[4]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2.

[5]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 201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