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扶贫工作与高校资助体系的边界探索 ——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王 菲 发布日期:2019-07-14

摘要:文章基于高校资助现状及高校工作者的一线扶贫经验,尝试探讨与反思高校资助体系建设和定点扶贫工作的双向关系。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有效地拓宽了高校资助工作的边界,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解除了优秀学子成才路上的后顾之忧;而逐步健全的高校资助体系也始终作为教育扶贫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扶贫工作;高校资助体系

 

2012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和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共安排了310家单位定点帮扶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此,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成为我国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扶贫工作“走出去”的新路径,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帮扶。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引进来”部分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说:“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当下中国的贫困问题早已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转向了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困难的问题,为贫困地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和就学环境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要内生动力之一,这与我国当下的脱贫工作重心是高度一致的。

一、资助工作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问题,近些年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以北京大学为例,以校资助中心为枢纽,以各基层院系为基础的本科生资助评定分配体系和校资助中心、研究生院及院系三级联动的研究生资助评定分配体系已经形成并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作为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的专业化机构,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理念从“保障型资助”拓展为“发展型资助”,并积极尝试在工作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1]而北京大学于2007 年正式启动以奖助工作改革为主要内容和抓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现已构建起“以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岗位为基础,以助教岗位和专项奖助学金为补充,以调控招生计划为特点”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成效逐步显现。[2]

对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中央高校,中央财政从2012 年起开始实施全日制研究生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中央财政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因素确定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由学校自主安排用于研究生培养;此外,中央高校按规定统筹利用“985 工程”等经费,支持研究生教育发展。[3]国家教育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与政府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大力支持使得高校资助工作得以更加顺利有效开展。

二、高校资助工作的特点与反思

在十余年的发展中,高校资助工作,尤其是国内顶尖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点,但同时,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着其固有的发展局限。

(一)优势与特点

1.资助规模大,资助金额充足

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政策帮助下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学生资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以来,我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10906.61亿元。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126.0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042.95亿元,增长了81.42%。[4]除此之外,来自校友、国内外企业及慈善人士的捐款也有效地丰富了同学们接受资助的形式,学校和社会资金作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

2.评定方式灵活,“软硬结合”

在贫困生方面,高校在扎实具体工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包括隐私保护在内的人文关怀和更加细致的标准核查。由于基层院系可以直接面对每一名学生,所以基层院系可以在认定的时候在“硬规定”的基础上实施“软标准”,基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而不只是人均年收入来进行评定,在坚持大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免相关手续,以便使沟通及反馈渠道更加畅通。有些学校存在发放“样式统一”的资助物资的现象。在发放资助物资时大张声势,并且资助物资的款式相同、规格统一,带着明显的资助标志。使用这些物品的学生很容易被识别出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发放方式,让得到物资的学生不好意思拿出来使用,甚至都不想领取、拒绝获得捐赠,很难使资助达到实际效果。[5]院系通过个性化的措施来进行综合改革、开放和创新探索,努力满足同学们多方面的需求。

3.个性化资助,完善成长体系

北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成长养料,开发和建设了一批具有参考意义的成才支持项目,如搭建互助成长平台“学生服务总队”等。依托学生服务总队,学生资助中心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并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能力培训、团队建设活动;而邀请知名学者、爱心人士、离退休教师和校友担任北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领航导师的“燕园领航计划”更是给予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关怀与引领。

(二)反思与问题

1.定位在学生个人,无法覆盖家庭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背景下,高校均高度重视贫困生发展问题,旨在切实解决好困难学生上大学的问题,认真贯彻减免学杂费政策,保证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是国家给予学生的郑重承诺,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保障。但同时,国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贫困生背后的家庭贫困因素,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问题存在比例较高,尤其是在国内一线城市就读的同学,即使无需支付学杂费,但高水平的生活费仍然使得他们因为无法在自身生活之外顾及家庭因素。

2.研究生阶段资助工作的独特性

本人在《案例分析:浅析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奖学金评奖机制》一文中曾经提及,在大学制度建设方面,由于各高校科研实力与综合水平不同,高校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拥有比研究生教育更强的普遍性——仅有少数高校及科研院所只招收研究生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要目标。与此相对应,现行的高校奖学金奖励机制在设立之初即更加匹配本科生教育的量化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与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场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需求日益急迫。国家政策对于研究生培养机构及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倾斜使得高校有能力更好地重视研究生培养及相关制度建设,研究生资助机制也更加受到重视。在基层院系工作中,同学由于家庭经济等因素选择停止学业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贫困生群体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往往会面对“工作赚钱”和“继续钻研自己喜爱的学科”的选择,而由于资助工作定位个人的总原则,高校资助工作对于此类特殊情况往往无能为力。

3.专业学位硕士生资助力度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对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张,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各高校中的名额不断扩张。但关于高校的资助调研表明,在各类资助中,专业学位硕士生享受赠与—激励型资助的比例最大,但仅有约一半的学生受到资助,其次是报偿—培养型资助,约有37%的学生受到资助;此外,专业学位硕士生享受的资助额度约为学术学位硕士生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无论是从享受资助的范围还是资助额度来说都属于研究生中待遇最低的群体。[6]

三、定点扶贫工作与高校资助工作的边界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目前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仅为1978年的八分之一。贫困问题的核心已经转变成收入贫困问题,而高校资助工作也在此背景下不断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5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贵州省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承担定点帮扶弥渡县工作以来,北京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脱贫开发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在教育部的统筹领导下,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启动了“1+8+N”帮扶工作新模式,实施精准扶贫,携手弥渡共同发展、共圆中国梦。在宏观层面,由学校统筹协调,引导人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在微观层面,由8个院系与弥渡县8个贫困乡镇分别建立定点结对帮扶机制,实现扶贫工作全县覆盖的同时,力求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近五年来不断发展、创新的高校扶贫工作迅速成为了高校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也为高校资助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一)定点扶贫工作有效地拓宽了资助工作的边界

贫困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解决贫困问题也必须从多方入手,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必须倾听群众的声音,而做到这一点则需要通过参与村级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测,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干预活动等方式实现。高校定点资助工作虽然不能通过单一高校惠及所有生源地,但通过几百所国内高校所结成的定点扶贫网络,无数在校贫困生的家乡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扶贫政策的支持。由于家庭内部特殊的“交易结构”,学生的成长花费对家庭其他财务安排有“挤出效应”。家庭越贫困,其他财务安排的边际机会成本就越大,有些甚至达到触及或越来越排挤其他成员刚性消费的程度,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强。[7]能够有机会进入国内顶尖院校进行学习的同学们,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往往占据了家庭支出的重要甚至是主要部分,扶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优秀学子成才路上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无数面临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与激励下,进入学校,奋发学习,重新获得发展自我、改变命运、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会;另一方面,无数学子的家庭得以通过定点扶贫提升家庭经济水平,定点扶贫工作和资助工作在宏观层面得以建立良好的互动与联系。

(二)定点扶贫工作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以2018年为例,为提升弥渡县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北京大学协调专项资金和当地优势师资力量,引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资源,援建了弥渡县一中 “博雅自强班”,目前,博雅班学习成绩已经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外,北京大学还积极为弥渡县引入公益奖助学金项目资金,捐赠图书和教育设施,设立“博雅图书室”,开设“梦想课堂”,争取中学校舍建设项目资金等。定点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带去了资金、技术与文化支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同学们也将进入大学校园,扶贫工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资助体系作为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方面,自2012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计划。北京大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农村生源比例的精神,面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及县以下高中,通过“筑梦计划”及国家专项计划招收农村优秀学生,在自主招生和“博雅计划”招生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农村地区中学和农村户籍考生,一批勤奋刻苦、意志坚定的“寒门”学子脱颖而出,圆梦北大。另一方面,脱贫攻坚工作“两不愁三保障”指“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有保障”,其中对于教育保障明确指出范围仅涵盖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各级地方和政府已经采取了生源地贷款、地方政府奖助学金等多种保障措施,然而受限于政府财政资金预算规模,还是存在一定规模的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完备的资助体系就成为了非常有力的补充和支撑,也是教育扶贫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使更多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可以安心完成学业,也使贫困家庭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尽快摆脱贫困。

 

 

作者简介:王 菲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陈征微,纪小慧.人文关怀视域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以北京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4):84-87.

[2][5]张林,游蠡,于津民,于佳鑫.资助制度促进了研究生的学业表现吗?——一项基于北京大学的校本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51-57.

[3][6]游蠡,张林.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实践与探索:资源配置的视角——以北京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7(6):23-28,14.

[4]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3-1(13).

[7]李咏梅.TEF精准扶贫模式探讨——基于北京大学对云南弥渡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J].发展研究,2017(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