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立足实践,求索创新: 北京大学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1-14

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研究能力,打造专业型、研究型、创新型辅导员队伍,以理论研究促进工作实践,从实际工作总结经验做法,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2013年起,学生工作部作为课题管理部门,面向校团委、各院系专兼职辅导员、学生工作部及各业务中心,组织开展年度课题研究,在课题招标、立项、管理、指导、结题、资助等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课题研究保障。6年间,申报课题207项,立项127项,发放课题资助费380,000元,形成论文127篇;2013年起,在北大学生思政课题研究基础上申报参评教育部、北京市课题研究161项,获立项60项。

2019年2月21日,北京大学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研讨和规划。根据跨学部搭配、机关院系混编的原则,全校学生工作队伍结成12个课题组,每组设置1名召集人,围绕12个议题展开研讨。议题围绕4个方面展开,聚焦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弘扬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同心同向同行;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推进学生工作全覆盖,探索对不同层面、不同群体学生“精准滴灌”式教育方法;科学研判新时代北大学生发展需求,凝聚校内外多方资源,形成助力学生成长合力,有效满足学生成才要求;结合实际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突破学生管理的重点难点,强化底线思维忧患意识,保障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为聚焦关键问题、凝聚研究力量,研讨会12个小组的议题被确定为2019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课题负责人由讨论组召集人担任,讨论组成员成为课题组成员,各小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度调查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为进一步了解和明确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工作部还委托组建了第13课题组,对“深入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展开调查研究。学生工作部在2月26日向各课题组下发立项通知书,划拨课题支持经费。3月25日,课题组完成调查研究,形成规范性研究报告13篇。

2019年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实现了全方位研究、全过程指导、全系统参与。在选题上,更加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度展开,各课题组密切结合具体的研究议题,认真把握重点、难点、要点,以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为主。坚持用理论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及案例研究,有针对性地突破重点、难点,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理论框架更加严谨,主题突出、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逻辑鲜明;结论成果在理念、经验、实践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创新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更有针对性,充分展现了学生工作系统队伍的研究水平、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

研究无止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立足学校实际,针对育人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从北大经验出发,立足北大特点、北大情况和北大文化进行课题研究,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真正达到以研促学、以研促进,为解决育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贡献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谨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为培育好“圆梦新一代”而不懈奋斗。

 

2019年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创新点概要

课题题目:新形势下持续推进北京大学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途径建议

课题负责人:董子静

课题创新点概要:

课题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为着眼点,在聚焦北大现实的基础上,力图深掘育人规律,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问题整合转化为教育形势、队伍建设、平台搭建、模式方法,在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中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文章在整体把握全校和院系思政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将抽象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问题,转化为教育形势、队伍建设、平台升级、模式方法,并例举了学校各部门机关和院系具体的好的做法。便于读者把握思政教育工作格局的大盘子,同时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具体而微地代入思考。文章试图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思政育人资源的配置与调度,无论是将教师、朋辈、校友共同纳入思政队伍的提法,还是把导向、抓关键、拓阵地、促创新的思考,都为优化思政教育工作者(尤其学生工作者)深耕式的工作开展方式,提供了一定思路。文章部分提法有新意,如将课程教育、校园文化、网络空间并称“三大课堂”,再如打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想法……反映了课题组成员对越来越年轻的工作对象的观察,从供给侧源头思考如何用思政之“盐”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课题题目: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长效机制探索

课题负责人:董晓华

课题创新点概要:

研究通过理论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多个视角探讨了“三进工程”长效机制。教材是国家大事,研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环节发挥主动性,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重点和创新点在于结合北大多学科、综合性特点提出“教师—辅导员双师制度”的设想。研究认为,“教师—辅导员双师制度”既可以解决目前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和学生诉求脱节的难题,更可以发挥专职辅导员的优势,拓展思政课程外延。课堂之外,专职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开展的学生活动形式,利用现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增加实践类课程时间安排,指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现状和进展,更好地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有效地达成传递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凝聚共识的目标,培养国家社会的可靠接班人。

 

课题题目:擦亮劳动育人底色 切实锤炼实干精神

课题负责人:熊校良

课题创新点概要:

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和工具,分析劳动育人的本质及内涵,探索当今高校劳动育人和实干精神践行面临的困境,并对如何打造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劳动育人方案提出了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包含三个特点:劳动是区分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标志;劳动具有实践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尊崇劳动价值及广大劳动人民。以此为基础,在高等教育和学生工作中,“劳动育人”具体可分解为“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三个行动支点;课题从我国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了加强劳动育人的三条有效路径。当下我国劳动育人过程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认识片面化、课程师资设置边缘化、劳动育人平台单一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扭紧思想开关,明确劳动育人方向;探索多元形式,提升劳动育人参与度;整合资源网络,构建劳动育人立体平台——三个部分有机构成了高校劳动育人方案。

现实层面,课题也提出,北京大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积极探索将“劳动育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在未来工作中,应继续结合北大特点,真正锤炼实干精神,做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回归教育初心,擦亮劳动育人底色。

 

课题题目:现阶段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对策

课题负责人:张新平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重点围绕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类基层组织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提升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的活力,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重要抓手。从基层组织概念的剖析入手,探讨伴随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学校学生基层组织可能存在的覆盖率不足、组织先进性不足和战斗力不足等问题,从协同配合的视角来对党支部、团支部、班级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破解学生基层组织建设困境,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明确协同目标,以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为助手、班级为抓手开展学生思政工作,切实推动党、团、班协同运作,形成合力;(二)抓好关键少数,对学生骨干的培训应围绕学习要好、政治要强、思维要新的主线开展,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不断训练个人思维能力,使其与工作需要充分匹配;(三)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的联合管理职能,院系层面建立党委书记、院长牵头,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协同工作小组,对接校级统筹小组落实相关工作,确保党、团、班协同机制落到实处;(四)坚持协同创新,注重统筹教务、学工、团委等多部门资源,为党、团、班协同机制提供相应保障,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对照学校中心工作和青年学生的需求,拓展团建形式、联动线上线下,是做好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策略。

 

课题题目:分层分类统筹强化对学生骨干的指导和培养——以北京大学学生骨干培养为例

课题负责人:刘卉

课题创新点概要:

在当今中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学生骨干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随着时代变化,北京大学学生的思想观点日趋多样,不同社会思潮在学生中交流交锋,学生骨干在校园生活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文章从高校学生骨干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渐次论述分层分类开展学生骨干培养的目标、理念和原则,分层分类开展学生骨干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对北京大学学生骨干群体的问卷调查,提出以分层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骨干进行指导和培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依次论述学生骨干层次与类别划分和开展学生骨干培养的具体途径,并结合对朋辈奖励机制和骨干培养相结合的创新型做法的探讨,以期在充分把握组织机构和学生群体多样性的基础上,为多层次、多类别、多角度、全方位完善现有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

课题不仅注重对学生意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也对体系本身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骨干的培养得以落到实处,有助于增加学生骨干的获得感,提升学生骨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骨干群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构成更为高效与良性的联动关系,进而为新时代大学思政工作提供新的可能性。

 

课题题目:以第二课堂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题负责人:户国栋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从第二课堂的概念出发,对第二课堂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意义、问题以及建议手段进行了比较细致全面的文献综述,结合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现状,立足北京大学工作实际,全面分析和诠释了北京大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包括立足阶段特点,开展全过程的针对性服务指导,以构建平台为依托,编制立体育人网络,完善体制机制,扩大育人范围和覆盖面。突出了九大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学术科创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志愿服务平台、扶贫支教平台、就业创业平台、勤工助学平台、骨干培训平台、海外实践平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导,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不断巩固和提升第二课堂的平台育人效果;围绕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不断推进和促进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发展,细化育人目标和任务,厘清手段和方法,增进第二课堂的感染性和针对性;以一线辅导员工作队伍发展为牵引,为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的巩固和实现“打桩强基”;以思政课的创新发展为新动能、新增量,助力第二课堂教育内涵发展、跨越发展。课题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促进新时期新阶段“圆梦新一代”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题题目: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的获得感研究——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

课题负责人:李林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以供给侧和获得感为抓手,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实际,对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再思考。

文章首先将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概括为强调独立意识与集体主义教育、自我需求满足与遵规守纪意识、多元价值取向与重大问题思考、网络时代便利与明辨能力培养四个方面的张力。在此基础上,文章类比经济领域,探索出存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获得感”之间的两条转化路径,着重展现北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最新举措和尝试探索:一方面,从满足学生需求角度,从2018级本科生开始新设2学分的“思政实践”必修课,同时配合启动思政实践育人“力行计划”;另一方面,从引导学生需求角度,以“温柔而坚定”概括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生获得感之间的关系,从挫折教育角度进行探索。最后,文章结合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思考进一步从供给侧入手提升新时代北大学子获得感的可能性。

文章部分提法具有新意,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获得感”之间的两条转化路径、以“温柔而坚定”为理念的挫折教育等,体现出课题组成员在一线工作中对大学生群体的观察与思考。

 

课题题目:专业化职业化背景下的北京大学辅导员能力建设与发展需求研究

课题负责人:祝诣博

课题创新点概要:

课题聚焦北京大学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与发展需求,在分门别类梳理不同类别辅导员的基础上,纵向关注不同类别辅导员群体的职业能力、职业认同、问题困境、提升需求,横向聚焦北京大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实施主体、路径建议,在横纵交织中构建研究框架。

课题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形势新,时机新。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相继提出立德树人新要求,加之北京大学辅导员队伍充实重整,“00后”学生群体日新月异……在这一形势和背景下开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研究,与以往的着眼点有所不同。第二,命题新,内容新。既往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不少,但聚焦北京大学辅导员能力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却不多,尤其是对不同类别辅导员需求的甄别剖析。第三,结论新,应用新。课题将北京大学辅导员划分为专职辅导员(资深专职辅导员、新晋专职辅导员)、选留学生干部、兼职辅导员,提出配置部门、人员、系统梯队化培养辅导员的建议;分门别类调查辅导员能力建设需求,以及不同类别辅导员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体系建构等方面的偏好,在具体的需求中提出现存问题和优化建议。

 

课题题目:协调各方面资源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课题负责人:路姜男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通过对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与发展的梳理,揭示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赋予三全育人更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厘清了三全育人的具体内涵,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途径、各要素资源有机整合的复杂系统三个方面探讨了三全育人的基本特质。基于对三全育人的思想认识与理论归纳,文章从学生成长的实证视角梳理了可能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的育人资源,囊括了第一课堂及教学管理工作、学生事务工作、第二课堂活动、基层组织生活、网络空间、后勤管理服务、情感支撑等各个资源形态。同时,立足北京大学育人工作实践,文章归纳列举了三位一体课堂体系、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新媒体育人工作、拓宽思想引领阵地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经验,对于通过育人资源供给侧改革推动三全育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基于前述研究,文章围绕三全育人应然层面的概念与特点和实然层面的经验与困难,结合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各育人要素,分析了推进三全育人过程中的问题成因和重点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探讨了如何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措施方法四方面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创新举措,从而形成三全育人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

 

课题题目:多方联动推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继续完善

课题负责人:姚静仪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围绕“多方联动推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要素构成、方式方法、整体面貌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厘清了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概念,阐释了“学生工作治理”与“学生工作管理”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明确了“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对于完善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立足新时代背景,从治理主体、路径方向、制度设计等方面给出了建设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部分提法有新意,比如,对于学校主体特别强调了全员育人观念,思政教师、教研教师、后勤机关、朋辈队伍等的联合协同,还有家校联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强调发掘受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发展力等。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借助问卷调研、访谈等方式就北大师生对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认识、看法和期待进行了专项调研,问卷设计合理,受访人员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调研,不仅用数据反馈了北大师生对学生工作治理体系的认知现状,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课题题目:基于网络舆论风险防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

课题负责人:卢亮

课题创新点概要: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的加速融合,极大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权,导致主流文化在某些领域出现边缘化倾向,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最重大的挑战是不可预知的各种形态的网络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舆论及社会风险。

基于防范网络舆论风险视角,课题组系统总结了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网络舆论风险成因及表现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梳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实证列举了探索期和转型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成果。

在对北京大学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课题组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具体实践为案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阵地平台、风险控制、舆论引导等工作体系进行分析,为研判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供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与协调作用,尝试提出防范化解风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探索完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课题题目:校规校纪视角下的规则意识养成和学生行为管理

课题负责人:李军凯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在新时代背景下阐发了加强校规校纪教育管理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梳理了校规校纪与学生行为管理、学生规则意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行校规校纪的文本分析、教育管理现状的剖析,揭示了现行校规校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列举了高校中常见的案例和学校的一些具体的有益举措。着眼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从 “行为→观念→行为”的传导过程出发,提出校规校纪管理应从管理学生行为的角度入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规则意识,最终实现学生行为自律,完成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从现行校规校纪出发,分析了校规校纪“应然”和“实然”的情况;同时从一线辅导员工作角度出发,归纳了当前学生管理面对的问题,进而总结出校规校纪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最终从学生主体性、底线思维、新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文章涉及校规校纪教育管理的宏观视角和具体问题,研究内容既有对现行校规校纪的深刻剖析,也有一线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实现了实证性与规范性相统一,学理意义与实践意义相统一。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进行了面向学生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课题题目:深入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北京大学学生特征

课题负责人:王恒

课题创新点概要:

文章的研究角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群体所处的整体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其个体特征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同时,北京大学的历史传统、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的学生群体特征可能存在一些独特之处。在调研中,课题组累计发放1300余份调查问卷,对全体在校生进行抽样研究,调研对象涉及各个学部,本、硕、博各个年级,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北京大学各类别在校生,保证归纳出的学生特征具完整性、正确性及合理性。依靠高校学生状况滚动调查问卷,以4个章节34道题目从观念、行为、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群体进行调研。此外,在此基础上设置附加问卷,从学生心理、课业学习等方面进行补充,从而确保获得翔实的数据材料进行全面分析。问卷设计上聚焦思政工作领域,问题设置上强调与学生工作相关性,逻辑设定上紧扣学生特征。因而能够获得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便于后续从意识形态引导、价值观教育等领域进行专项研究,为我校学生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