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协调各方面资源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路姜男 发布日期:2020-01-14

摘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育人使命和办学规律赋予其必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高校应调动各方面育人资源,推动育人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从学生成长和育人工作实践两个角度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的各类育人资源、有效经验和困难问题,因此,需要在思想认识上凝聚育人共识,在体制机制上突出育人导向,在队伍建设上提升育人能力,在措施方法上创新育人形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资源;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要求实际上强调了高校学生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本课题围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应然层面的概念和特点与实然层面的经验和困难,结合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各育人要素,分析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的问题成因和重点难点,探讨如何协调各方面资源,因应学生成长和思政工作需要,持续加强资源供给,以强化学生工作系统与其他工作系统的协同协作,共同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三全育人” 的理念与概念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全育人”源于教书育人的原则,是伴随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与我国党的执政方针、国情社情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经由文献梳理,我们发现,“三全育人”的理念在建国初期即有萌发,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简称“三育人”)的口号。该提法比“教书育人”的理念包含了更丰富、全面的内容和意义,是对建国前的旧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尝试。[1]

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期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因此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确立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2]随着1996年科教兴国战略正式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大力推进,使得“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与开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颁布,这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部署。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明确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三全育人”理念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入。2004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4]分析了当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20051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以育人为中心,“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职工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的工作机制”。[5]这是我们党继承并完善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观念,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三全育人”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三全育人”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与发展。各高校为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育人事业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新时代。

2018年北大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并提出了办好大学的三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7]2018910日,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和部署,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不仅对高校落实“三全育人”提出了总体要求,也为如何落实这一育人理念提供了系统性指引。如陈宝生部长所言,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务必要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可见,“三全育人”在新时代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更广泛的方式方法,推动“三全育人”的实施,需要高校尽可能多地调动各方面育人资源,推动育人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满足“三全育人”系统性要求。

(二)“三全育人”的内涵与特质

1.“三全育人”概念的内涵

本课题组认为,在广义层面,“三全育人”是指家庭、学校 、政府、社会各个系统及各系统内的各子部门和成员将与学生相关的各类事务作为教育途径或资源,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各个环节发挥教育功能,形成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合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办学规律和育人规律而言,也即在狭义层面,“三全育人”是指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它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调动资源进行育人工作。

因此,从本质主义的角度出发,“三全育人”包含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其中,全员是育人主体的维度,要求高校的专业教师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均聚焦育人工作,学生工作队伍更是要主动作为,积极承担起协调衔接家庭、政府、社会各方力量的角色;全过程是育人环节的维度,要求育人工作应当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从新生辅导、学业规划、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宿舍生活到科研实验、社会调研、推优入党、毕业论文、实习就业,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依据不同的问题、特点和规律对学生施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全方位是育人内容的维度,要求育人工作面向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领域下功夫,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2.“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它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就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核心要义,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设计。这也是育人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原生动力。陈宝生部长在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视频会上指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教育事业的鲜明导向;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可以说,“三全育人”的基本遵循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必须大力推进“三全育人”。

3.“三全育人”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9]第一,“三全育人”符合教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最基本的要求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育人不是教书的自然结果,教书也不是育人的充分条件,教书和育人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带动各方力量、融入各方资源、作用于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三全育人”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要在思想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和各环节,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第三,“三全育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小麦的灌浆期”比喻青年的成长关键期时明确指出,青年学生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这体现了新时代广大青年基本的学习特点、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在青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各个角度均注重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4.“三全育人”是各要素资源有机整合的复杂系统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三个维度在育人主体、育人环节、育人内容上各有侧重,因而在具体实现上又有不尽相同的要求。但三者统一于育人的核心目标,正如坐标系内的三个不同维度的坐标轴,三个维度围绕“立德育人”这个核心点同时展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构成一个立体、有机、完整的系统模式。在这个系统中,育人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占据这个系统的核心位置,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都以育人为中心,服务于育人这个目标。因此,“三全育人”需要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各个层面将各类可能发挥育人功能的资源加以综合协调,形成全要素有机整合的育人系统。对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形成了若干有效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二、“三全育人”实践中的探索与经验

基于前述对“三全育人”的思想认识与理论归纳,本课题从学生成长和育人工作实践两个角度对可能发挥教育引导功能的育人资源和做法进行了实证性梳理,从而总结“三全育人”实践中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

(一)育人资源的梳理——基于学生视角的实证观察

根据学生访谈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可能发挥作用的育人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及教学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第一课堂是学生付出精力最多、收获最大的地方。学生与任课教师接触时间长,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信任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能够起到直接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学生与周围同学在课上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优良的学风和品行。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增强师生互动,引导教师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观念,鼓励同学间以学为荣,是全员育人的一大关键。此外,学生日常最关切的是成绩排名高低、能否顺利毕业、选课退课、专业选择等学业问题,这与教学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教学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育人导向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事务工作。除学业之外,学生在高校的各类行政事务几乎均与学生工作系统发生关联。同时,学生工作系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掌握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信息资源。以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为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青年研究中心,分别代表了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情感资源、生活资源、发展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支撑,通过院系学工队伍的直接工作,奖励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就业育人贯穿学生就读期间全过程,思想引领更是在各项学生工作事务中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二课堂。高校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历练的主要空间。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各类社团、以服务同学为目的的学生组织、以文体特长为基础的文艺和运动团队等自组织群体,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践调研形式多样,“春燕行动”、支教敬老等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升华;航海实习、“鸿雁计划”等实践体验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树立远大理想;文体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强身健体的平台。因此,第二课堂在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运用第二课堂资源开展育人工作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

基层组织生活。党团班组织是与学生最密切最直接的集体组织,基层组织生活也是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的最重要场域。充分利用党团班组织在党班团骨干、理论学习、主题活动、人际影响上的资源,发挥党团班基层组织生活的育人作用,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育人实效,为“三全育人”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网络空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进行社交和娱乐的至关重要的空间,甚至已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思考交流、学习成长的“第三课堂”。网络空间的思维与运行模式不但给学生、更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挑战。目前学生所使用的的社交软件、BBS、树洞等新媒体平台不但是舆论场,更可以成为育人平台。网络拓展了“三全育人”的维度和广度,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全员参与、全时育人。

后勤管理服务。目前高校学生一般为独生子女,从小丰衣足食,生活各个方面均得到长辈的周到照顾,步入大学后的生活则要完全独立,前后生活环境的转变对他们是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宿舍管理、医疗保障、餐饮服务、活动场地等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均可以成为有效影响学生的独特资源。营造良好的衣食住行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会直接提升学生大学生活中的“获得感”,因而也是真正将“三全育人”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情感支撑。学生在校的成长离不开情感资源的支持,家庭与朋辈是这种资源的最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家长融化在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教育始于家庭,家校协同联动育人是“三全”的重要环节。朋辈支持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长发挥朋辈引领示范作用,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引领,从而将育人工作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展开。

(二)协调整合各资源的方式——基于工作视角的实践经验

课题组以北京大学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了若干具有经验意义的工作方式。其共性在于均突破了传统工作的内容界限,形成了资源整合的态势,对于通过育人资源供给侧改革推动“三全育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位一体的课堂体系。通过学业课堂、校园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三种课堂资源有机整合,有效利用各方资源促进“三全育人”的实施。利用教室“小课堂”,实施专业课“三个一”工程,即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每堂课至少以“一句话”的形式传递一个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观点,每门课程结束时提交一个结合专业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专业教学之外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教育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中课堂”,提高校园品质,开展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自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校园文明秩序的自觉维护者,发挥主人翁作用;加强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育人、劳动育人功能,拓展实践渠道,推进教学成果全方位转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北大学子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真正深入基层,认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打下坚实基础。

家校协同育人。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家庭、学校、生活经历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三全育人”需要协调学生成长过程中身边的每一种资源,做到多方协同育人。目前,学校最成体系和规模的家校联动是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寻访活动,这有力地促进了精准资助工作,也让院系更好地掌握了对相关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的关键点。事实上,除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对学业困难、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也可开展针对性的家庭寻访工作,发挥院系教职老师多的优势,将学生家庭地理信息与学院教职工出差办公信息相结合,让教职员工在出差之余到临近的学生家里走访,充分协调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全面、多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动态,切实发挥学校和家庭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

新媒体育人工作。通过建立网络思政联系人制度,利用网络资源,在校内开展各项网络育人工作,积极进行BBS、树洞平台建设、内容生产和舆论引导,把握网络舆论主阵地,调动起全员育人的积极性,提高全环境育人的效率。利用网络为党团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可以克服学生分布地域广,时间难以协调的困难,依靠网络的便捷性,更加有效地将新思想、新理论传递给每一位组织成员;课程学习方面,引进网络公选课程,推出对话类思政课视频节目,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活动开展方面,网络平台的建设弥补了线下活动的受众有限、积极性不足的缺点,两者之间形成相互借力、互动互补的良性循环,使得网络平台同时成为学院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生进行活动宣传的两大有力阵地。

拓宽思想引领阵地。北京大学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组织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性地把育人课堂搬到军训沙场,由机关干部和专业教授担任军训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在重要历史纪念日和重大时政节点,开展爱党爱国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党和国家,自觉将自我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奖励评选、奖助学金分配、海外访学选拔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三、“三全育人”面临的问题与反思

(一)思想认识的局限

坦率地讲,当前在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高校内部分系统及教职员工对“三全育人”的必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识不够深入,理解尚未全面。一方面,“三全育人”涉及课内与课外、学业与生活、线上与线下以及学生接触到的各个业务系统,这些领域在立德树人中处于不同层次、面临不同问题、依循不同逻辑,有时会在目标、功能、资源、策略上出现冲突或重叠,亟需实现“互补互动、综合融通”。而部分教职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本位主义的思维惯性,未能将自身所处的岗位和所承担的职责放在服务立德树人的育人大局中思考和对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系统常出现惯于分而治之、难以合而育之的现象。另一方面,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的现象不容忽视。长久以来,在就业导向的压力下,高校强调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要求、适应职业需求,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被重视,但同时德育、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却被置于次要位置。在专业和职业导向下,智育、专业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五育并未并举,存在着“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问题。就“全员育人”的要求而言,高校的教职员工尚未在思想层面真正把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应然关系,从而难以真正实现从“教”走向“育”,更难以形成“三全育人”的新生态。

(二)工作机制的掣肘

“三全育人”归根结底是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工作机制的制约,高校内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环节之间、不同主体之间无法密切协调,因此难以有效协同。具体而言,一是由于按照科层分工的现代管理理念,教学、党务、后勤、学工、外事、安保等工作按照业务规律予以细化分工,这是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但就三全育人的目标而言,在诸多分工之间缺少了有效的协调机制,形成了信息、资源和业务的孤岛现象,在科学分工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形成育人工作的协同配合,是当前工作机制中的一大缺失;二是在工作评价指标中对于育人要求的欠缺,无论对部门工作整体评价指标,还是教职员工个人业绩要求,都应将育人实效纳入评价体系,真正形成“三全育人”正负向兼具的激励机制;三是在具体工作流程上的形式化单一化,各部门事务办理存在单向性的特点,无法有效形成各部门的互动机制,进而无法让资源顺利流动起来,在育人过程中不能形成合力,反而易形成阻力,尚未建立起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三)措施方法的乏力

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和工作机制的掣肘,“三全育人”在协调资源的着力点上出现了空缺,主要体现在:家庭因素的缺失,家长往往把育人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甚至不愿意与学校一起联动引导孩子;劳动因素的缺失,目前的高校教育“缺于劳”,学生没有途径接触劳动,学校也不重视寻找、协调这方面的资源,五育并举缺失一环,使得学生成才路上存在短板;信息整合的缺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出国交流的机会,但由于各类信息往往数目繁杂、种类繁多,学生有可能会接收到大量自己不感兴趣的邮件,而错过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项目;经验交流的欠缺,课题组研究时发现,不同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出各类育人方式方法,部分做法具有鲜明院系特色,而更多的方式则可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然而目前学校层面缺乏整合各院系资源的措施,使得各院系表面相互接触联系,实则各行其是,难以使院系资源相互流通,难以促进“三全育人”有效经验的广泛复制。

四、协调各方面资源推动“三全育人”的若干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上凝聚“三全育人”共识

凝心是聚力的前提,在“三全育人”上形成合力,首先要在思想上凝聚共识。这就要求全校教职员工围绕教育方针和总要求,促使思政课教师、各专业课教师、行政员工认识到“三全育人”的必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将与学生相关的各类工作和事务作为教育途径和资源,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各个环节发挥教育功能,将思想统一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将行动统一到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上来,将教学、管理、服务统一到思政育人的目标上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和各环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工作合力。

(二)在体制机制上突出“三全育人”导向

一是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和评价体系中强调育人导向。通过专题培训、评议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达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0]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教师评价指标中来,努力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体系,从而在强调专业知识传授的“教书”工作之外,增强每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二是强化并整合职能部门与行政管理队伍的育人职责。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围绕育人这个核心,淡化行政意识,尊重和理解学生,将管理服务与育人紧密结合,对行政人员的考核中增加与育人相关的指标,从而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增强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多个层面建立育人协同机制。在校内部门协同上,确立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与院系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在校内外资源协同上,加强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实务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为五育并举提供广阔的育人平台;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上,重视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和社区育人功能助力高校育人工作,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区为两翼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在队伍建设上提升“三全育人”能力

思政工作队伍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效,这就要求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纪律作风严谨、工作学生认可的“三全育人”中坚力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责任意识。思政工作队伍处于“三全育人”的第一线,必须在各育人主体、育人环节、育人领域间主动担当起排头兵和协调员的角色,主动作为,拾漏补缺。二是要进一步增强思政工作队伍整合多种育人资源的能力。在育人内容上,既要善于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与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相结合,也要善于将思政教育整合融入在第一课堂中;在育人形式上,要形成一批真正能够入心入脑的思政品牌活动,掌握切实有效的“三全育人”着力点。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工作的覆盖率和精准化。服务管理工作只有接触到学生才有可能发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因此学生事务工作既要克服接触学生的纺锤型结构,实现服务管理的全覆盖,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形成具体的育人办法,提高服务管理的精准化。四是要进一步提升思政队伍的专业工作能力。在信息时代,思政工作要把握网络空间的规律性,掌握抑制网络社交的负面效应和运用网络育人资源的能力;同时,针对当代学生心理敏感的特点,思政队伍全员均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通过心理育人照亮学生心窗。

(四)在措施方法上创新“三全育人”形式

一是创新课堂内容与形式。丰富课堂授课主体,在适当的课程中将单一的专业任课教师拓展为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外导师多类别教师相结合的形式,丰富课程内容,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外融入学业职业规划、理想价值引领、心理建设等内容,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维度的育人功能。二是在育人过程中更多发挥联动家庭的作用。将高校育人工作与家庭引导有效结合,打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壁垒和学校单方面发力的困局,高校可以探索为家长提供慕课资源,帮助家长认识当代青年,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好地实现联动机制、同心协作、同轨发力。三是发掘网络思政育人的新动能。遵循网络新媒体规律,将网络育人平台作为“第三课堂”予以建设,利用新媒体形式多样、传播快速的特点,加强内容生产力量,创新网络思政机制,在网络空间融入思政理论、服务管理、学生事务等资源,真正发挥网络的平台承载功能,激发“三全育人”的网络动能。四是通过“五育”并举形成育人合力。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和任务要求,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正视劳动,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和能力;重视“体育”和“美育”,采取激励性措施而非强制性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从而在育人体系的结构上克服“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应该以实现“五个人”目标为要求,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将自身所蕴含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形成“三全育人”体系合力,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祝念峰.重温邓小平教育理论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21(5):16-17.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5]教育部.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73/200509/11924.

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9]刘曙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2-20(5).

[10]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

 

 

课题负责人:路姜男

课题执笔人:路姜男、尹航、牟惊雷

课题组成员:路姜男、安晓朋、陈炜、魏朋、李石生、闫立佳、张俊杰、刘之湄、尹航、牟晓晨、张强、李涛、任晔、曹菁、朱彦红、王其华、李婷婷、牟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