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编者按:
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很多北大学子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公益活动之中,展现了新时代的青年风貌。本期青年视点聚焦身边的公益,采访了几位就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公益的同学,通过分享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切身经历和对公益活动的感悟思考,让大家更具体地了解公益、学习公益,感受公益活动的魅力,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
现代的公益,是人人参与的公益,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大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参与到公益中来,帮助更多的人,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出于对公益的这种理解,我们采访了几位热心公益的同学,他们就在大家身边,做着力所能及的公益,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传达了对公益的这样一种感悟——公益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公益不是奢侈品,而是人人皆有的善良之心,是人人可为的慈善之举。
各具特色,我们一直努力发挥特长
对于公益活动,站在时代前沿,敢于创新的北大学子也不满足于遵循固有的模式,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专业,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公益活动;也有人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还自己发起了公益组织。
张猛,在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后,于2017年发起了致力于教育扶贫和文化传承的“四季邮局”,这个公益组织主要做的是校园公益,自成立以来先后策划并举办了全国500多所高校参与的活动,如新年邮差——高校互寄新年祝福活动,“书非荐不能读”活动等。目前团队人员(全国)有1400多人,覆盖全国各省市,服务人数几十万量级。谈及创办这个公益组织的初衷,张猛说:“刚入北大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学校的公益行为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暖,我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但是后来发现我只是将眼光局限在北大校园范围内,并且很被动地等待机会去参加公益活动。在这个背景下,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展更大范围的公益。全国有这么多高校,大学生对公益事业有强烈的向往与热爱,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呢?于是我就创办了‘四季邮局’。之所以叫‘四季邮局’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与中国邮政合作,它会给我们提供信封和明信片等物资;其次,‘四季’象征着一年四季都在参加公益的路上。”
龙媛,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一直投身于文艺类公益活动,致力于将美育与公益相结合,努力将优质的艺术服务和艺术体验带给更多的人。她说:“我参加的公益活动基本上都是和我的学习学业密切相关的。我选择这个方向的公益活动是因为这是我的专业领域。在这样的公益活动里,一方面我能真正做出事情,给同学们带来便利;另一方面这也是自我成长、自我成就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懂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发挥的能量也就更大。在北京我第一次看到了舞台剧,给我很大震撼。不管是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灯光的布置,它对人的感化和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魅力不在现场是无法体会到的。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东西,去感受、享受它。”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新时代的互联网新青年,也可参与网络公益活动。信息管理系的陈晓龙就曾参与了一些网络公益活动。2017年秋季学期,他参与了“钉钉”网络安全举报项目,每周搜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并在“钉钉”上进行举报,为营造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春天,他还参与了“奇点公益”项目,在网上搜集某一地区的公益机构并录入数据库,方便大众寻找自己身边的公益机构,提高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感。
不忘初心,我们记得为什么而出发
大家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做着不同的公益;谈及选择做公益活动的原因,大家也各有不同。但无论当初为什么这样选择,大家都一路坚持下来,并且还将坚持下去,因为他们从未忘记过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出发,因为什么而坚持。
古焰,来自于祖国的西南。“我做公益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帮助别人。从小受到他人的帮助,希望将助人精神传递下去。高中的时候,我就是我们学校公益社的社长,当时我就经常带着同学们去特殊学校支教,或者是去参与各种敬老项目。当时5·12地震之后,我们家那里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受灾区,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收到了一个爱心包裹,当时觉得那些包裹太新了,不舍得用,一直把它放到了现在。在我刚入大学时看到‘善行100’活动发布志愿者通知,我就去网上搜索这是一个什么活动,然后发现就是当年给我寄送包裹的活动,然后我就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想尽一己之力帮助别人。”
陈晓龙说:“我成长到现在也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很希望能够为帮助更多人,唤起社会更多的爱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一份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感。做公益活动最大的难点还是坚持。一开始可能会出于好奇、新鲜感去尝试、体验,觉得做公益还是蛮轻松加愉快的。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可能会因为新鲜感降低、兴趣点转移、DDL缠身等各种原因失去对公益活动的热情。首先高度的责任心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公益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充分挖掘公益活动的意义,挖掘对于他人和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将公益活动与自己的成长提升联系起来,可以帮助产生更充分的动力。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相互激励,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有小伙伴一起时会让你在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的轻松愉悦,可以更容易找到兴趣点。”
积极思考,我们一直都在收获成长
谈到做公益的收获,大家基本都有这样的共识:公益不是单方面的助人,而是互助,在公益中帮助他人,同时也获得知识与能力,锻炼了自己。
胡裕民,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他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包括:“善行100”公益募捐、“学长的火炬”旧书传承、“两只大手拉小手”关爱河北雾灵留守儿童、“江曦课堂”暑期支教,等等。同时他还担任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职务。在上学年的班级综合测评排名中他位居第一。在问及如何处理好学习和公益之间的关系时,他告诉我们:“我觉得公益活动不会影响学习呀,正如之前所说,参加公益活动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了,我对生活燃起了一份热情,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在时间方面,我的观点是与其一直安排计划协调时间,不如想着如何不浪费时间,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无谓地让时间流逝了。公益活动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拿我们去河北兴隆的留守儿童小学为例,我们周六要在那住一个晚上,和那边的孩子一起住在他们的宿舍。12月份,那边天气较为恶劣,我们还挺不适应那边的居住环境的,但我们不可能放弃。其实现在回过头想想,公益志愿的过程还是非常愉悦的。在我们学院青协,大家的整体氛围是非常温暖的。大家共同为公益努力着,就是大家一起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谈及自己在公益活动中的收获,古焰说:“我觉得公益首先是对自己胆量的锻炼,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收获。我在公益活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技能,提升了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当然最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结识了好多的朋友。我相信这是每一个参与公益活动的人都能得到的收获。”
春风化雨,我们永远不忘传递影响
公益路上,同学们不仅给他人带来帮助,让自己收获成长,同时也影响带动着身边的人,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公益中来,大家一起携手公益,共同成长。
龙媛是苗族人,深深地热爱苗族文化。“在我高中的时候,舍友们因为我会更加燃起对苗族文化的热情。大学时,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倾向少数民族文化这方面。例如在课程的小组调研中,我们曾做过一个非遗的创业设想,2018年参加了一个创业比赛,拿了奖。在这样的过程中,你身上散发着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气息,自然会吸引同样关注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就真的能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
张猛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对公益的实践感染大家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社会公益,影响身边人,大家都会充满热情与爱心去加入公益活动,从而实现公益的发展。作为一个青年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怀有一颗公益之心,去参与并热爱公益事业。”
访谈人员简介:
陈晓龙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7级本科生
古 焰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6级本科生
胡裕民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
龙 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
张 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
执笔人:
何得奇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
苏晶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本科生
龙森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
采访:
李江涛、李怡柔、黄宇昕、卢聪、韦力、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