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作为当前高校学生主体的“95后”“00后”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立足学生的整体特点,剖析行为模式、研究思想变化规律,找准事、时、势。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画像”技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剖析学生的行为模式,探究学生思想背后的实践、意识背后的存在、了解各种思想认识的成因为目标,以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予以科学指导为根本目的的工作方法,文章根据画像技术的分类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试提出通用可行、规律性的“画像”技术。
关键词:思政教育;“画像”技术;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找准事、时、势,寻到切入点,提升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真正地引领青年思想,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目前,“95后”“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家庭、社会和多元的思潮环境对他们的信仰选择、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影响,造就了“文化新人类”[1],他们呈现出的新特点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新挑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如何深度挖掘观念形成与变化的原因、研究思想变化规律、进而预测思想与情绪的波动起伏?本文结合实际工作,论述“画像”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试给出“画像”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定义,阐述其意义,简述其分类,并提出通用可行的、规律性的“画像”方法,旨在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参考。
一、定义——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画像技术”
近年来,“画像”一词常被提及,既是学界关注的学术热点问题,亦是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高频词。实际上人们较为熟知的“画像”有两种:一是企业或者机构为调研需求、精准营销进行的用户画像,二是侦查领域常用到的犯罪心理画像。用户画像这一概念最早被定义为“基于用户真实数据的虚拟代表”,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用户画像被视作数据分析工具,常用于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社交媒体、图书情报学等行业领域。王宪朋[2]认为用户画像的定义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用户数据的搜集,这也是构建用户画像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体现业务特色,将符合业务需求的特定用户选为目标;三是需要进行数学建模,从已有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用户潜在信息。总的来说,用户画像更偏重数据分析,以用户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分类、打标签为主要方式,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为用户进行定制化服务和个性化推荐为目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起源于美国,是一种描述犯罪行为人的行为特征和分析犯罪心理的技术,主要方法是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统计学研究资料,凭借画像者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刑事证据及其他相关联的细节信息进行分析推测,刻画出未知名的犯罪行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描绘出犯罪行为人的性别、年龄、身形、职业、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从而缩小甚至确定侦查范围[3],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犯罪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综上可知,用户画像的逻辑方式偏重于归纳法,基于海量数据和数学模型推测用户行为,用于商业服务;犯罪心理画像的逻辑方式偏重于演绎法,根据已有证据和经验全方位地推测、刻画犯罪人的特征,用于侦查领域。结合用户画像和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及特点,本文试给出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画像”定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画像”技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剖析学生的行为模式,探究学生思想背后的实践、意识背后的存在、了解各种思想认识的成因为目标,以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予以科学指导为根本目的的工作方法,实际操作时方法论灵活,逻辑上归纳法和演绎法并举,多学科知识统筹运用。
在思政教育中应用“画像”技术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育人实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做好教育战线的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也强调了思政教育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青年学生群体做“画像”,掌握思想规律,从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优化供给内容,可避免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信仰选择。高校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面对国际势力的遏制与渗透越来越剧烈、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挑战越来越严峻、媒介生态格局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师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多变[4]的特点,加强意识形态的研判工作至关重要,“画像”技术可以成为研判工作的有力工具,有助于防范风险挑战、预防负面情况、应对危机事件、有效引导舆情。
二、探究——“画像”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一)凸显局部,不同基准的分类
学生在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教育等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时,会因个人特质和教育形式显现出差异性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立足目标,从行为、偏好、情绪等角度进行局部画像,深入分析总结,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供更优质的思政教育,保障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体验。
1.基于行为的“画像”技术
基于行为的“画像”技术重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行为、变化过程和动因要素,进一步发现该学生属于什么群体分布,该群体与其他学生群体有何种差异,由此来构建行为上的局部画像模型,为不同群体提供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思政教育。如通过持续观察不同主题的思政课上学生提问、互动状态、作业提交情况等,绘制思政课堂的学生行为“画像”,有利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增强学生获得感。
2.基于兴趣的“画像”技术
基于兴趣的“画像”技术需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显性兴趣,即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展现出来的;二是隐性兴趣,即需从学生身上搜集挖掘、甚至可以引导的潜在兴趣。如对社团中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描绘体育、音乐等不同类型社团中学生的分布特点,形成兴趣“画像”,以提升凝聚力、加强社团管理;根据各院系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在兴趣,继而从学术、科研、技能等方面针对性予以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在做兴趣类“画像”时需考虑到时间以及环境的影响因素。
3.基于情绪的“画像”技术
基于情绪的“画像”技术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人特质和情感信息,需较多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有学者曾通过非侵入式传感设备来获取学生情感信息,分析学生的面部表情、姿态模式以及情感线索等,实现情绪“画像”的构建,并依此设计改进了自助辅导系统,能够实现学生情绪与智能辅导系统的互动,缓解心理压力[5]。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咨询的个案、数据及老师们的观察与谈话是更贴心的“传感设备”。
(二)全景展现,不同对象的分类
1.面向个体的“画像”技术
面向个体的“画像”技术最常被应用。该类“画像”讲究全面、精准,力求涵盖自然属性、行为特征、兴趣偏好、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但它的初衷与实践往往更聚焦于某个主题,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和意识形态工作。如辅导员对所带学生进行个体“画像”,可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其思想予以有效引领、针对其困惑予以切实帮助、针对其发展予以长期支持。
2.面向群体的“画像”技术
面向群体的“画像”技术是探索思政教育规律、解决现实困境、丰富实施策略的有效方式。“00后”大量进入大学校园,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考虑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要素,对“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梳理,绘制群体画像,熟悉并紧跟“00后”思想的快速更迭,才能真正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地做好工作。
三、应用——“普适”的“画像”技术
(一)巧用大数据,描轮廓
巧用大数据描“轮廓”是“画像”技术的基础环节。大数据的概念和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分析人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再现人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思想状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在校园生活、学习的轨迹也时刻被数据记录着,如学生档案上有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家庭、学历、社会关系等自然属性数据,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留有心情感想、观点看法等社会属性数据,而校园一卡通几乎涵盖了饮食、睡眠、医疗、上网、进出图书馆、课堂出勤率等种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基本能够完整地再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多地收集利用大数据、整合信息,能为“画像”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大数据运用也存在实际困难。一方面,当前高校中关于学生的数据往往由各个系统分别收集,如何实现纵向的数据保存和横向的数据共享是大数据描绘“画像”轮廓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需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适切思政教育规律、遵从思政教育的价值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原则,注意规避数据伦理风险,将其放在政治形态演进的视野中考察,保证“画像”技术中的大数据应用方向更文明、更智慧、更巧妙。
(二)近距离接触,充“骨肉”
近距离接触充“骨肉”是“画像”技术的核心手段。深度辅导是指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成长成才方面,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因才施辅”、深度交流的过程。一对一、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作为其最普遍、最有效的具象化形式,一直被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思政教育实施者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支持保障[6]。谈心谈话不是简单的寒暄聊天,既承载着思想引领的重要意义,也承担着收集素材、了解动态、把握思想、填充画像“骨肉”的重要任务。但近距离接触不能只局限于频率有限的谈心谈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一条线,要全方位、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开展。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以学生为本,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时刻关注关心学生,与学生做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生活细节与实际困难,为学生建立独立档案,提炼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画像”填充“骨肉”。
(三)侧面微观察,绘细节
侧面微观察绘“细节”是“画像”技术的关键路径。掌握背景信息、开展谈心谈话基本可形成初步“画像”,但也很可能陷入直觉或经验的推断陷阱,侧面进行微观察以了解学生的行为、兴趣等,能为“画像”填补细节,保证真实性。所谓微观察既指方式要细致、方法要规范,又指要善于从微小处入手,抽丝剥茧以发掘可能的关联或事件。侧面观察不拘泥于网络或现实阵地,不局限于班级、宿舍或社团组织,也不仅以老师、学生为对象,而应该尽力开拓所有可能途径,尽多获取细节信息。
(四)深入勤思考,填经络
深入勤思考填“经络”是“画像”技术的点眼升华。不管是基于行为、兴趣或情趣形成的局部“画像”,还是面向个人或群体形成的全面“画像”,都是独立的。勤于深度思考、多加总结经验,将独立的“画像”联结起来,有如为“画像”填上经络,真正把握住学生思想动态发展规律,甚至能预测思想与情绪的波动起伏,能建立起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行为方面的预警机制,“画像”技术的意义才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因为归根到底,“画像”技术是为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和意识形态工作服务的。
四、管窥——关于画像技术的思考
如上文所言,思政教育视域下的“画像”技术是一种工作方法,在不同基准和不同对象下的分类各有特点,本文也试提出普适性的画像技术流程。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几点关于“画像”技术的思考需阐述。
首先,“画像”技术采用的信息需要精准,不采用任何模糊信息,减少误判的可能性。庞杂海量的大数据、谈话者的主观感受、侧面观察的间接性导致画像存在天然的不确定性,杜绝模糊信息的引入是必须要求,以期做出经得起时间和事实检验的画像。
其次,“画像”技术绝不等于将学生标签化,思政教育需要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这也是其价值基础。如果仅截取“画像”中的部分特征用来描述学生,那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高校师生均需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促成正向、理性的思考。
最后,“画像”技术的结果不能影响事实判断,更不能凌驾于公平公正的立场之上。尽管“画像”本意是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思想规律,可以服务于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是工作依据,但仍要避免“泛画像化”现象的出现,即以惯性和定势做“画像”,更有甚者习惯于“画像”思维,忽视了既定事实。在“画像”时也要注意动态变化,引入时间和情境变量,综合考量,灵活构建和使用。
作者简介:邓安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委书记 助教
参考文献:
[1]刘湘顺,李梅.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66-68.
[2]王宪朋.基于视频大数据的用户画像构建[J].电视技术,2017,41( 6) : 20-23.
[3]甘莉.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法学院,2014:1-8.
[4]铁铮.高校意识形态研判工作的意义与强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06-110.
[5]D’MELLO S K, PICARD R W. Towards an affect sensitive auto tutor [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7,22(4):53-61.
[6] 邓安琪,王菲.辅导员如何做好深度访谈[J].高校辅导员,2018(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