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东京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探索实践及其启示

作者:宋鑫 发布日期:2019-01-25

摘要:研究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但这一教育模式在高校具体如何开展尚不明确,文章通过对东京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详细介绍和解析,试图对北京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本科;通识教育

 

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16字方针的指引下,进行了多元化、多样化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元培学院博雅人才培养,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精简专业核心课程,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学部内自由转专业,拆除跨学科教育的壁垒,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等教育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日本东京大学(以下简称“东大”)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就建立了以教养学部和大类招生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中间也经过多次改革与完善,目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笔者有幸去东大交流一周,参访了东大教养学部,与教养学部的负责人就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交流,东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东京大学基本概况

 

东大是日本第一所以现代学制成立的综合大学,目前,东大设有10个本科学部(相当于我们的学院)和15个研究生院,有本乡、驹场、柏三个主校区。校区不同,教育内容和研究内容也不相同。驹场校区主要进行教养教育,研究传统的学术领域;本乡校区主要实施专业教育,进行跨学科研究;柏校区主要进行研究生教育和新学术领域的研究。这种校区分立体制在世界高校中比较少见。

 

二、东京大学的教育体系

 

东大的教育体系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通识教育。东大是日本唯一一所设有教养学部的大学,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大学一直致力于通识教育。东大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前两年不分专业,专注于通识教育,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后两年致力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由教养学部来承担,专业教育由教养学部和其他9个学部来提供(详见表1)。

表1:东京大学的教育体系

前期课程

(通识教育,前两年)

后期课程

(专业教育,后两年)

研究生教育

 

 

 

 

 

教养学部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教养学部

综合文化研究科

法学部

法学政治学研究科

经济学部

经济学研究科

文学部

人文社会系研究科

教育学部

教育学研究科

工学部

工学系研究科

理学部

理学系研究科

农学部

农学生命科学

研究科

药学部

药学系研究科

医学部

医学系研究科

 

 

数理科学研究科

 

新领域创成科学

研究科

 

跨学科信息学研究

 

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

 

公共政策大学院

 

二是后期专业化。所有新生在教养学部进行前2年的通识教育,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全面的基本技能,一年半后有升学选择制度,学生根据成绩选择想进的专业。三年级正式进入专业学习。这种基本的教育策略被称为“后期专业化”。

三是全面而充实的教育。东大涵盖广泛的学科,有多个学院、研究生院和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广博的教育。

 

三、东京大学的教养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大引进了美国通识教育的理念,一改战前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旧体制,逐步建立通识教育(日本称为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制。新体制将本科教育划分成两个阶段,以教养教育为主的低年级阶段(前期课程,Junior Division)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年级阶段(Senior Division)。1949年,东大设立了教养学部,为所有东大学生提供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不同于日本其他大学的通识教育机构,东大的教养学部从最初就是作为一个有自主权、自治的机构而设立的,有自己的专业学科和专职教师。上世纪90年代,日本文部省出台《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当局决定加强专业教育,许多大学为此取消了通识课程和教养部。在此过程中,东大一直保持着教养学部,坚持以教养学部和大类招生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课程设置上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给学生提供最好的通识教育。

近几年,教养学部进行的大的改革有:

(1)2006年,建立新的前期课程体系。

(2)2012年,设立全英语学位项目(PEAK),为本科个别专业国际环境学、国际日本学提供全英语教学课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通过类似西方国家的入学程序以一年级学生的身份进入该项目。

(3)2013年,推出间隔年计划,本科生在入学后和正常学生生活开始之前,可以休假一年,在学校的支持下进行独立活动,包括短期出国学习、社会贡献活动和国内外实习,以及其他国际活动。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重新确认或发现在大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利用这个制度的学生每年有10个左右,有2名以上的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和实现计划。大学可提供大约50万日元的经济援助。

(4)2015年,新生研讨班和高级研讨班设立。新生研讨班,文科由教养学部教师承担,理科由东大所有教师承担。文理各100门课程,每个班20名学生左右。

此外,为了应对大学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养学部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文理学生的外语教育,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

(1)2008年,设立ALESS(Active Learning of English for Science Students)项目,针对自然科学类学生开设英语主动学习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磨炼英语学术写作技能。

(2)2013年,设立ALESA(Active Learning of English for Students of the Arts)项目,针对文科学生开设英语主动学习的必修课程。

(3)2013年,设立TLP(Trilingual Program)项目,国际领袖人才三语尖子班,学生自愿选择,但英语水平要在东大排名10%以上。到2018年,除英语外,可以选择的另外一门外语包括汉语、德语、法语和俄语。

(4)2015年,设立FLOW(Fluency-Oriented Workshop)项目,是英语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有逻辑的、流利的英语表达技能。

(一)教养学部的前期课程体系

前期课程由4部分课程构成,前3个学期,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中级课程、综合课程和专题课程,学科最尖端的知识也会在前期课程做介绍。选择完专业后,在他们的第4学期,也就是大二下半学期,学生会将初前期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并根据各学部的规定适当转换重点。这部分课程文科占56学分,理科占63学分(详见表2)。

表2:教养学部的前期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类别

课程

目标

课程性质

课程构成

学分

要求

授课教师

基础课程

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学科,并在不同的学科中形成对更广泛的专业化有用的观点

所有学生必修,根据6个招生类别,设置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对文科学生来说,基础课程分为六个小类别:外语、信息、体育和卫生、新生研讨班、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对理科学生来说,基础课程分为六个小类别:外语、信息、体育和卫生、新生研讨班、数学、材料和生命科学。

文科29学分,理科43学分;文II要选数学

教养学部的老师

中级课程

中级课程允许学生在基础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它们是通向各学科更高级的学习和专业化的桥梁。

属于必修选择科目,为进入专业化学习做准备

分为三大类:人文研讨班、社会研讨班、自然科学研讨班

3—4学分

各学部的老师

综合课程

鼓励学生建立一个广泛和通识的基础,以作出平衡的判断和发展理解力。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与传统学科相交叉的广泛视角,从而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理解。

选修课

分成7个类别:

Group L: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Group A:Ideas and Arts

Group B: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Group C:Society and Institutions

Group D: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Group E:Matter and Life

Group F:Mathematica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文科21学分,理科15学分。文科要选6学分的理科课程(专门为文科学生开设),理科要选6学分的文科课程。

东大所有院系的老师

 

专题课程

旨在向学生展示多种专业、不同的学术方法、前沿知识和国际经验。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会介绍跨学科的、当代的主题,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与课程。

最受欢迎的科目之一

包括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专题研讨班、实地考察(田野工作)和国际进修(GLOBAL PRAXIS)

2学分

东大所有院系的老师

,特别是大学院和研究所的老师

,了解最尖端的知识

 

(二)教养学部的后期课程

教养学部后期课程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提供专业教育。东大每年有3300名新生,在教养学部度过2年后,大部分进入本部开始专业学习,有10%的学生选择在教养学部继续学习后期课程。目前,

教养学部的专业教育由三个系组成:人文社科系、跨学科科学系和综合科学系。与其他学部不同,教养学部的后期课程具有跨学科、国际性和先进性(创新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跨界知识”,鼓励学生走出学科界限,非常适合积极寻求在多语言和多元文化环境中挑战自我,具有跨学科兴趣和开拓新领域的精神的学生。

 

四、升学选择制度

 

东大最初是按专业招生,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就选好自己的专业,1962年,开始探索大类招生,将文科和理科分别划分为文科I、文科II、文科III和理科I、理科II、理科III。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需选定自己的专业,而是在接受两年通识课程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部和专业。这种招生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但中间经历了一些调整。2006年之前,文理科6大类与10个学部、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详见表3)。

表3:专业分流对应表

前期课程

后期课程

文科I

法学部、教养学部

文科II

经济学部、教养学部

文科III

文学部、教育学部、教养学部

理科I

工学部、理学部、药学部、农学部、医学部、教养学部

理科II

农学部、药学部、理学部、工学部、医学部、教养学部

理科III

医学部

 

教养学部由于设立跨学科专业,所以对应除理科三类以外的所有5大类、8大学部。2006年,东大改革专业选择与分流制度,取消大类之间的屏障,给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空间和自由。新制度规定,东大所有专业院系针对所有学生开放,即文理科6大类中任何一类学生可以申报东大任何专业院系。但是在专业选择时,专业院系在规定名额内会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GPA)来筛选。报名人数多于招生名额时由高向低排序,GPA高者优先录取。因此专业选择与专业分流过程也是考察和审核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情况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为促进学生通识学习提供了制度保障,避免了学生不重视通识课程,甚至将通识课程当作凑学分、混学分的课程。

由于升学选择制度比较复杂,所以教养学部成立了进学信息中心,为学生提供后期课程的各种资料,举办升学的研讨会,帮助学生解决选择专业的烦恼。中心还会请毕业生来为后辈提供指导。

 

五、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通识教育,设立通识课程和核心课程,力图在专业教育中渗入通识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把通识课程当做凑学分、混学分的课程,并没有认识到它对个人素养的提升以及促进专业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东大以GPA作为从前期课程升入后期课程的硬性标准,有助于促进通识学习,改善通识教育被轻视或忽略的不良倾向,这种制度设计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东大前一年半的教养课程按知识和内容分成4个层级,由浅入深,由通识入专业,这使得前期课程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泛泛学习通识课程的过程,而是摸索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与专业契合度的重要时期。高校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设置通识课程,使之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者简介:宋鑫    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