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已成为全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亟需攻克的难关。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作为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怀的重要举措,资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文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分析了高校资助工作现状,通过对资源配置机制与奖助育人效果的分析,强调大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建立“精准帮扶”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性,进而为实现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提供某些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工作;精准帮扶;个性化成长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后,十九大报告、教育部长陈宝生、李克强总理先后针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各高校在制度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然而资金的资助只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一部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监督监护、综合管理等工作同样举足轻重。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资助工作逐步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的道路,却也存在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不协同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其特殊的经济需求、获得尊重和发展的需要,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对于这类群体设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在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精准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为经济学术语,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与有效举措,旨在引导供给侧压缩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平衡。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针对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瓶颈,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建设之年,同时又是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深化之年,这一问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讨论和实践。[1]作为国家资本和社会资金在生产与再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公平稳定。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逐步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2]目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主要包括“奖(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助(国家助学金)、勤(勤工俭学)、补(特困补助)、免(减免学费、住宿费及杂费)”六个方面。
表1: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方式
类别 |
资助方式 |
政策效果及影响 |
奖 |
以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主 |
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实现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 |
助 |
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以社会企业或个人资助 |
构成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主体 |
贷 |
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及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四种形式为主 |
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助学贷款是挑选其中一到两项进行 |
免 |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定比例的学费、住宿费及其他杂费进行免除 |
就目前来看,减免政策受众面较广 |
补 |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补助,以生活费补助为主 |
有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生活上经济负担 |
勤 |
高校为学生提供校园内的勤工助学岗位 |
培养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以及有尊严的获得感 |
迄今为止,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三)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应顺应社会的发展,重视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资金1050.7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08.83亿元,占2017年度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8.43%。[3]同时,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提高资助精准度,优化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加强资助育人工作。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精准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困难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有待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主要是所在地方行政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需经过村、乡、县三级部门的认可、审批盖章方才有效,名义上该证明要求高,防范严。但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等和待遇落差的状况,这说明了社会信用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困难证明的依据缺乏权威性与有效性保障的认定,也表现了在校生对资助的失信与心理的不平衡。
同时,在认定标准层面,有些硬指标容易操作,但对于“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等宽泛条件则比较难把握。[4]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建设有待加强
关于民生保障和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聚焦到高校资助工作上,面对与贫困作斗争的莘莘学子,其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一直是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工作中所面临的难题。
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在应激反应和焦虑表现上。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和抑郁的心理倾向,敏感且多疑,把更多的苦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很少与同学交往或参加社会活动。如何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建设,也是摆在资助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和教育公平。[6]就目前的资助体系而言,我国高校基本可以保障入学学生享有国家、学校、院系所设的助学金支持。但是,在资助工作开展后期则严重缺乏有力的教育引导和理念建设。由于资助工作后期的教育和引导不到位,对于被资助对象的考评与监管力度不强,资助育人的目的未能切实达到反而削弱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施成效。
三、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助工作为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学科领域的整体优势地位,成为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在本学院已有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环境学科在校生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和创新。通过学生资助工作的推展,解决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的辍学、失学问题,发挥学生资助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强环境学科教育的吸引力,进而优化环境教育结构。
(一)研究案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经济贫困,而且可能出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7]由于经济“弱势”或“无权”,致使其他贫困与“经济贫困”相生随行,导致多困相扰。经济资助基础之上构建多元立体式资助体系才是重点。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对低年级本科新生适当鼓励其参加勤工助学,设立院友会助理、燕园街道助理等具有锻炼性质的工作职位,特别设置了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科研小组、与优秀学长结对、师生午餐会等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活关怀,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对高年级本科学生,侧重对其进行能力培养,尽可能为其提供环境专业的实习机会和对外交流机会,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对研究生则侧重将科研能力与勤工助学、实习、就业相结合,针对他们的发展需求,给予全方位成才支持,开展英语学习、境内外交流、公益服务、实习、素质拓展等成才项目促进他们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上满足困难学生的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完善与创新
1.夯实基础,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工作的初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多年扎实深入的学生工作经验为基础,融合了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使资助工作沿着“基本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再到“引导型资助”方向迈进,优化高校学院资助工作的发展路径。特别加入学生资助预警机制,学工老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持密切关注,根据实际对资助范围、程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保证资助措施前瞻及时、准确有效,努力让每一名受助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适用领域。
2.立足院系,以供给侧改革为资助工作的核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8]借鉴团中央“分类引导”方法内涵,将共青团的工作方法与资助育人和帮扶的工作相结合。根据学院学生的年级特征、生源地经济差异、贫困等级等差异,设计科学的引导思路和载体,进行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资助育人与自强自立引导。要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努力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为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3.放眼未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育工作的决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四、如何完善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体系
(一)严格把关,确保高校资助政策有效落实
通过优化大学生资助资源配置,促进大学生资助资源均衡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从供给端打造支撑大学生资助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动力机制,做到资助标准精准,确保资助标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相适应。在制定高校学生资助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应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检查情况加入辅导员考评。在新学年开学之初,要把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到位、解读到位,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有效、全覆盖地享受国家的扶贫资助政策,要严格把关审核,确保让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资助政策。要建立完善的受资助对象评议、评审和监督等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确保资助金用在“刀刃”上,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资助资金的支持。
(二)强本开源,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所能及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的资助。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定的助学基金,对学生在杂费、班费、住宿费、生活费、水费、电费、保险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并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得一份收入,在学习、生活开支上多一份保障,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此外,还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流向高校教育领域,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加强与知名校友、爱心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设立专项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渠道 。
(三)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已初步迈上发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新台阶,并向着综合性资助效益方向前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德育理念与社会参与度,也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长远来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不仅帮助在校生完成学业,还对之后的继续深造、创业求职、社会资本积累等带来正面影响。各高校应通过资助工作的实施,结合相关活动的举办,培养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热心公益、心怀感恩的意识情操,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必须覆盖到资助工作中,否则会导致“重资助、轻育人”的结果,要贯彻“立德树人”为先的理念,从教育领域的供给侧入手,积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作者简介:刘 卉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刘牧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辅导员 2018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8年度北京大学学生资助课题“个性化成长方案研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为例”项目的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任秀琼.“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8(1):61-63.
[2]陈功.“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8(12):199.
[3]罗湘,李乐虎.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矛盾及纠正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7):165-166.
[4]郑胜明,邵德琴.全方位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简论[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8(1):69-72.
[5]王亚娟.大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态度及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优化[J].传播力研究,2018(8):150.
[6]钱宇凤.基于高校资助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构建分析[J].现代教育,2017(11):44-45.
[7]郭静.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J].新西部,2017(30):135-136,83.
[8]沈卫.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