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网络流行语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网络缩略语为例

作者:李珣 鞠晨 发布日期:2019-01-25

摘要:网络缩略语是近年网络流行语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复杂多变的形式与灵活能产的特性,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网络缩略语背后隐藏着以“0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大学生渴望身份认同、保护隐私空间、追求猎奇有趣、捍卫传统文化等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心态,接受并尊重学生合理表达,同时熟悉网络流行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要加强引导,打造网络育人阵地。

关键词:网络缩略语;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对网络语言的接触和使用也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日常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而网络缩略语则是近年网络流行语中能产性最强、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类,也是新一批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语言。了解这类网络流行语,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本文将讨论当前网络缩略语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北京大学部分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缩略语背后的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上述情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一、网络缩略语概述

 

与以往的汉语拼音缩略语、汉字缩略语等不同,新一代大学生使用的缩略语呈现出复杂多变、灵活能产的特点。

(一)复杂多变的形式

首先,在语言形式上,当代流行的网络缩略语较以往而言,更加复杂多变。这些缩略语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类:

拼音首字母缩写。除“dbq(对不起)”“ssfd(瑟瑟发抖)”“blx(玻璃心)”等词汇缩写以外,一些网络用语中的常用词组也能够进入这一形式,形成固定的字母组合,例如:“xswl(笑死我了)”“tql(太强了)”等。另外,这一类的缩略语中还出现了缩略语的再缩略,例如“sk(生快=生日快乐)”等。

汉字短语缩写。这类缩略语将短语中的关键词取关键字组合在一起。例如,在网络社交平台频繁使用的“扩列(扩充好友列表)”等。

外来语缩写。这类缩略语包括完全来源于外语的缩写和汉语及外来语的杂合缩写。较为常用的有“ky(日语‘空気が読めない’的缩写,表示不会按照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没眼力见儿)”“语C(语言cosplay,指在网络上通过语言进行角色扮演)”等。

多个网络语缩写组合。这一类是缩略语中最复杂的一类,常常糅合多个网络词汇,并对网络词汇进行缩写和组合。“基操勿6皆坐”是其中最常使用的短语之一:“基操”是“基本操作”取两个词的首字组成;“勿6”是“不要666”的缩写;“皆坐”是“全部坐下”的文言文化。整个短语表示“刚刚的行为只是基本操作,不要在弹幕上打666(或是不要惊叹),大家都坐下”。

(二)灵活能产的特性

在语言特性上,网络缩略语的使用灵活,并且具有较强的能产性。这一特征与网络缩略语的产生及使用环境有关。

大量网络缩略语产生于网络中的特定群体,最开始在群体内部流行。影响较大的有三大群体。一是追星群体:在这一群体中,许多人使用缩写来代替公众人物的全名,以避免引起不同崇拜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一些追星群体中的常用词汇也出现了缩略形式,如前文提到的“zqsg(真情实感)”等。二是流行文化群体:在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等文化产品的“ACGN”群体中,产生了许多基于兴趣的网络缩略语,如“语C(语言cosplay)”“CP(couple取音节首字母,指人物关系的配对)”等。三是贴吧、QQ等社交平台的年轻用户群体:网络社交平台极大地扩展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基于社交目的的网络缩略语,如“扩列(扩充好友列表)”“cqy(处Q友)”等。

社交平台为不同群体之间的用户提供了处于同一语言环境下的机会,同时也为同一群体中的用户提供了随时交流的空间。

在这一环境下,一方面,单个用户往往是多个群体的成员,而用户之间的交流使得不同小群体之间交流碰撞,群体内部的语言也得以在不同群体间渗透,从而产生出了一批灵活运用于网络大环境中的缩略语。这类缩略语在保留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具体语义能够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改变。例如一开始流行于电子游戏竞技直播中的“基操勿6皆坐”,现在也能应用在各种语境中,表示某种行为很正常,不需要表示惊叹。

另一方面,群体内的用户在频繁的线上交流中,产生了更多约定俗成的固定用语,许多固定用语又进一步产生了缩略形式。这种频繁的圈内交流使得网络缩略语具有极强的能产性,能够不断产生新词汇,衍生出新形式。

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微信群为例,通过短短3个月的群聊,新产生了如“ymXX(仰慕某人)”等在新生群体内部使用的缩略语。可见,在缩略语频繁使用的网络大环境下,不同的群体内部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出具有群体身份识别性质的网络缩略语。

从上述观察可以看到,网络缩略语的形式多变,没有特定的缩略规律。同时,网络缩略语使用灵活,语义多变,且能产性极强,在当前网络环境中能够不断产生新词。这些特点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更加新奇,带有趣味性,同时也使得网络缩略语难以避免地对网络交际造成了交流壁垒:对于没有接触过某个特定缩略语的人来说,难以从字面和语境中理解缩略语的含义;对于不了解网络环境和网络用语的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网络流行语变得更加困难。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网络缩略语背后的大学生心理

 

为了更好地探究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缩略语背后的心理活动,我们通过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北京大学2018级大一本科生网络缩略语的使用情况,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98份。

(一)渴望身份认同的归属

网络缩略语产生于网络空间中的各类群体,而这些群体中,又常常包含了更多小群体。在群体中,人们认定并形成了群体内部的网络语言,同时又将其作为自身及自身所在群体的一种标识,从而实现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在本次调查中,13.02%的受访学生选择“获得身份认同”作为喜欢网络缩略语的原因。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往往脱离原有的家庭与交际空间,常常需要寻求新的归属,同时,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也希望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彰显自己的身份。

值得关注的是,不喜欢和不太喜欢网络缩略语的受访学生人数占比约为44.5%,然而几乎不用网络缩略语的人数占比仅为22.51%。有学生表示自己使用网络缩略语的原因是“从众”,就算不是很喜欢自己或别人使用网络缩略语,但仍然会经常在网络空间中使用,因为“流行,别人都用,自己不用,聊天尴尬”。可见,“接受和模仿群体所认可的特有亚文化是青少年网民融入群体并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1]网络流行语代表的身份标志和亚文化标签,反映了大学生对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的需要。

(二)保护隐私空间的欲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交流过程是编码与译码的循环往复,网络缩略语也是如此。独特的编码与译码体系,构建起一个区别于传统语言的场域,只有了解这一编码译码体系,才能够进入这一场域。在网络缩略语的使用群体中,内部成员自行主宰如何编译,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在本次调查中,14.06%的受访学生喜欢网络缩略语是因为它“具有隐蔽性,让圈外人看不懂”,还有13.02%的学生不希望家长或老师认识、使用网络缩略语的原因是担心长辈“发现我们的秘密”。一位受访学生直呼:“保留一点我们的空间吧!”大学生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往往寻求更加独立的自我,渴望更加自由的环境,“圈外人”看来复杂难懂的网络缩略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维护自身空间、捍卫群体领地的“隐身衣”。

(三)追求猎奇有趣的事物

“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契合了一种游戏的精神,成为满足青少年游戏心态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2]从“90后”流行的“火星文”到现在的网络缩略语,这些相对新型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趋奇心理,在网络世界中创造了一种游戏型的娱乐交际模式。41.92%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喜欢网络缩略语的原因是“感觉有趣”。在常规的话语表达体系中,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被要求符合规范,但网络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表达的可能。人们使用网络缩略语,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传统语言,打破了传统语言所具有的权威性,而将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游戏娱乐的方式。这正应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点,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标签,游戏心理逐渐演变为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重要出发点。

(四)捍卫传统文化的坚守

虽然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了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部分,但调查发现,不喜欢、不太喜欢自己或别人使用网络缩略语的受访者占比高达44.45%,而34.34%的受访者对此持中立态度,仅有21.21%的受访者比较喜欢或很喜欢自己与他人使用网络缩略语。“语言环境被污染”“感觉不伦不类”“不严肃、不正式”是受访者不喜欢或不希望长辈认识与使用网络缩略语的重要理由,有的受访者直指网络缩略语“轻浮”。与网络缩略语带来的身份认同、隐秘空间、游戏体验相比,语言的规范性、日常交际用语的严肃性仍然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内容。汉字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是中国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相对自由、散漫的网络语言空间中,这批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仍然保持着对汉字与汉语的强烈认同感,表现出其捍卫传统文化的坚守。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一)接受网络流行语,尊重学生合理表达

网络缩略语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大学生的日常交流语言,是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典型表现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应采取辩证态度,不能盲目全盘否定,要对其作出清醒的认识。就语言发展规律来看,“语言系统本身就包含优胜劣汰的进化机制,它会自行区分流行和经典,最终作出历史的选择”[3],此前很多网络流行语兴盛一时又逐渐消失,网络缩略语的发展也遵循语言系统的规律。就大学生当前对网络缩略语的态度来看,多数学生能够自觉坚守包括汉字、汉语在内的民族文化,我们无需过于担心网络流行语的渗透会对正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产生影响。站在文化自信的立场上,我们应该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存在。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也希望老师或家长认识、使用网络缩略语。在受访者中,41.41%的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让家长、老师“主动理解我们,尊重我们,更加亲切”。获得长辈对其使用网络流行语这一行为的理解,是这批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的诉求。调查结果还反映出,接触网络时间越早的学生与平均每日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对网络缩略语的接受程度越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将更早,上网的频率也将更高,我们相信,网络流行语将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尊重是理解的第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学生通过网络流行语进行的合理表达,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动态。

(二)熟悉网络流行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习惯使用网络缩略语的学生活跃在各自的群体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始终作为旁观者,就只能永远站在“圈外”,对“圈内”发生的事情束手无策,甚至无法洞察。我们应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克服代际差异,从“圈外”走向“圈内”,通过观察学生在微信群、QQ群、微博、知乎、贴吧、BBS、树洞等社交网络的表达方式,了解当下大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主动学习并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52.53%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和家长认识、使用网络缩略语是为了“和我们有更多共同语言”,一些学生也表示老师与家长“应该跟上时代”。熟悉网络流行语,是了解学生思想、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交流的有效途径。

要通过网络流行语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诉求,仅仅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是不够的,我们还应探索这一形式背后隐藏的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心理状态。有的学生觉得老师和家长没必要认识或使用网络缩略语是因为“只了解了表面而没有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或是“很难真正理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全面地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背后的心理因素。网络流行语只是群体交际的产物,了解网络流行语只是理解的起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融入群体内部,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妥善引导。

(三)利用网络流行语,打造网络育人阵地

网络构建了一个颠倒于官方世界的“第二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使用自发创造的话语体系,所有的对话打破了等级、年龄、身份、性别的区分与界限,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尽情狂欢。[4]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时期,我们理解大学生对自由环境的向往,但也应警惕过度宣泄带来的放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种“网络狂欢”中坚定立场,在接受与熟悉网络流行语的基础上,始终高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旗帜,展开引导工作,打造网络育人阵地。

从网络缩略语的使用环境和接触来源可以发现,网络社交软件是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最常使用网络缩略语的语言环境。网络社交软件是高校辅导员常与学生交流的媒介,也是引导学生的窗口。我们应把握好这一平台,提升自身与学生的媒介素养,以网络流行语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自身的非正式性在很多情况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受访学生也选择了“不严肃、不正式”作为不希望家长、老师使用网络缩略语的原因。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融入学生的同时也应注意身份与场合,谨慎使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大学生自觉使用文明用语,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以网络缩略语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而出现的正常现象,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表达与交际的空间,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新机遇。在互联网大环境中,耳提面命地灌输不再被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接受,尊重他们、融入他们、理解他们,方能彼此倾听、有效引领。

 

 

作者简介:李珣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 助教

          鞠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网络词汇,比喻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形容人心理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

②网络用语,“溜溜溜”(一说“牛牛牛”)的谐音,在实际使用中,6可以不定量重复出现(如“666666”等)。一开始表示游戏玩得溜(玩得好),常出现在电竞直播中:当主播展示出精湛的游戏技巧后,观众常常在弹幕中发送多个数字6来表示叹服。后来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叹服。

③网络用语,“处QQ好友”的缩略形式。指在社交平台QQ上成为好友。

 

参考文献:

[1]陈立中.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火星文”产生和流行的原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8-101.

[2]班建武,孔祥渊.当代青少年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及其教育价值[J].中国教师,2016(11):13-18.

[3]与归.00后的网络“黑话”来了 请淡定[N].中国青年报,2018-10-31(2).

[4]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