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全国教育大会是党中央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历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是中国教育的重要改革节点,这次会后,中国高等教育也将迎来全新的改革发展格局。
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改革发展;新格局
2018年9月10日—11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教育大会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谋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将开启全新格局。
一、这次大会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
(一)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这样的时间背景下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意义非凡。
(二)新格局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大国,但不是世界制造强国,产业整体处于低端水平;我国科技有了很大发展,但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核心关键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成为制约我国实现中国梦、改变世界格局的短板。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三)新技术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袭来,将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需要应对这种变革和挑战。
(四)新成就
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下一步需要由“大”变“强”。从1978年至今,高校毕业生从16.5万增长到了820万,40年间增加了近50倍。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
二、历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共召开过六次全国性的教育工作会议,每一次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过去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回顾
1978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一是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二是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三是关于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四是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这次会议揭开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序幕。
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重大改革性文件。文件明确要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李岚清同志出席并讲话。会议讨论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会议决定启动“211工程”,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江泽民同志、朱镕基同志出席并讲话。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正式宣布高校扩招。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出席了会议。会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全面提速。
(二)此次全国教育大会的重大意义
时隔8年,中央再次决定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意义深远。党中央将这次会议名称确定为“全国教育大会”,而不是延续了4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会议选择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举行,体现了我们党的教育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都出席了大会,史无前例。
大会的胜利召开广受社会关注,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教育系统广泛拥护,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九个坚持”①,是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会议研究讨论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两个文件,必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
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格局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吹响了新一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冲锋号。高等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板块,此次大会也必将深刻改变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格局。
(一)办学方向上,将牢固树立教育自信,强化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这次大会特别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这种加强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决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不能搞成两张皮。高校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的部署安排,切实构建“十大育人”②,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是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高校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高校需要聚焦核心使命、围绕主责主业,培养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三是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四是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要求。党建工作是办学治校的基本功。高校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办学理念上,强调“教育自信”,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大会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高校要有教育自信,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就举世瞩目,这证明我们过去所坚持的方向、道路、理论是正确的,不能动摇。现在虽然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可以参考,但是我们绝不能被排名牵着鼻子走。高校要明确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教学、科研的科学评价体系。要改变考试招生制度,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材、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要改变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
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特色发展。目前,我国有2600多所高校,决不能用一个模式办学。国家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一流,不把高校人为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鼓励高校办出特色。所以,高校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要强调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坚持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人才培养上,更加强调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会提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高校将深化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突破。全球教育发展正处在创新活跃期,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校园“边界”,深刻重塑教与学、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的主要作用将由“学习知识”转变为“如何学会学习知识”。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交叉培养,形成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均衡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特质。
二是“学好”。围绕立德立智、增智健体、成才用才推进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不能忽视美育和劳动的重要性。要更加突出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
三是“管好”。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完善办学制度,强化从严治校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四)科学研究上,高校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大会特别强调了高校在基础科学中的地位。现在普通高校在科研中占据半壁江山:一是研究人员数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二是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高校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比稳定在三分之二以上。发达国家之所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先,主要是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
未来高校科研将更加被国家重视,高校要勇担使命,继续作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科研院所、企业深化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协同攻关。政府也将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继续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简政放权,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干预,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队伍建设上,师德要求将更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酬福利将进一步提升
大会要求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未来,教师将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当前,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的人才竞争已经全球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难度将越来越大。高校要从存量上挖掘潜力,要尊重学术共同体的事情让学术共同体来做,要以“四有”好老师③、四个引路人④、四个根本素质⑤、四个服务⑥为要求,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良好道德情操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上,高校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体现人生价值、享受人生快乐。
(六)办学视野上,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世界影响力
这次大会强调,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办学合作,把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同时也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内部任职。
(七)管理体制上,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大会强调,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坚决破除不合理的条条框框。
可以预见,国家将大幅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合并同类项,列出清单,逐一清理;将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提供优质服务,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高校要用足改革“红利”,打破壁垒,激发活力,推动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八)资源保障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相关配套资源投入
这次大会特别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对此,国家也是高度重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六年达到4%,2017年投入规模达到3.4万亿元,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项目,这一比例将得到保持。
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高校未来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国家的宝贵资源用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部分,同时也要积极拓展,汲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作者简介:陈 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深化改革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②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
③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④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⑤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