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关于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

作者:左 腾 吴炎斌 发布日期:2018-10-29

摘要:入学教育对于研究生新生而言意义非凡,除了全新的学习环境需要适应,转变本科期间形成的学习方式和固有思维模式对他们来说亦是挑战,入学教育的亲和性、渗透性和引导性是帮助他们形成意识、打开认知、迎接全新挑战的第一指南。文章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探析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群体的现实特点和需求出发,提出可以从开发虚拟环境、激发主体意识、利用朋辈资源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入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质量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新生入学教育作为研究生入学后在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的“第一堂课”,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新生入学后能否实现角色转型、适应学习节奏、融入校园生活,而且更影响到学生未来人格的塑造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本科生阶段的教育着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则着眼于对知识的评判和应用。基于培养目的的不同,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学教育的目标也应有所区别,开展形式和基本导向也应有所差异。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温柔接纳,拥抱世界,更要指引他们深入思考,有所担当。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方式的雷同及教育心态的偏离,现阶段研究生所接受的入学教育与本科生差别较小,尚无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探求研究生入学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一)需求扩大呼唤更多关注

根据2018年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在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的同时,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基本维持6%的增幅。[1]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8.98万人,比2007年增加22.9万人,增长63.6%;博士研究生招生77252人,较2007年58022人增长33.1%。以北京大学为例,其目前研究生在校人数约3万人,是研究生在校人数较多的国内高校之一,作为北京大学异地办学实体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仅培养研究生,其2018级新生总人数为1263人。从数据可见,研究生群体日益扩大。内需的不断扩大要求高校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开展更加卓有成效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

(二)需求多样期待推陈出新

研究生群体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学术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也导致其对于入学教育呈现不同类型的需求。研究生新生学习背景与经历各异,有的同学研究方向与本科一致,有的学生由于调剂或者兴趣转变,研究方向与本科不一致,甚至转向了完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的学生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有的则是通过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方式进入校园有的学生是应届毕业生,而有的则是非应届毕业生,甚至是工作多年后重返校园。与此同时,研究生新生的年龄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生的出生年份集中在1995、1996年,这部分人群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但还有约20%的新生属于“90前”。其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相差了36岁。针对研究生的身份差异问题,研究生的入学教育需要面向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尽量减少不同新生身份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带来的不便,做到推陈出新,为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目标认识存在偏差,直接套用本科新生入学的一套方案。对研究生新生群体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入学教育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使研究生入学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发挥有效性,探求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研究生新生群体特征

当今时代,尊崇知识、尊重人才,高校作为知识人才的培养阵地,对学生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既是职责所在,亦是使命担当。对现阶段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入学教育,有利于实现更为显著的教育成果。2018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近80%的新生属于“90后”。这些“90后”学生主体进入大学学习后,接触到更为多元和开放的环境,浸润其中的他们在思想观念以及行动举措上呈现出“新”的面貌。总的来说,“90后”的研究生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一)环境适应力有待加强

新生入学后对新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研究生新生已经历本科阶段的学习,比本科生时期更加独立和成熟,但进入到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方式、思考模式及人际交往形式等都亟待转变。这对于研究生新生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在校园环境方面,在选择继续深造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很大比例的学生选择跨院校就读,其将面临全新的空间环境,比如南北气候差异、饮食文化差异等。在学习环境方面,由于本科是被动式灌输课本知识,而研究生是主动式探索新知识。在生活环境方面,对于那些已经走进社会工作又重返校园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专注于学术研究,并非易事。“90后”具有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快速适应新环境;但是由于研究生阶段给他们带来的是全新的考验,并且此考验需要他们跳出原来的“舒适区”,重构新的运行模式,因而上述的一系列新挑战对“90后”研究生新生而言,需要他们进一步加强环境适应力。

(二)规划执行力尚需增进

尽管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也逐步增进,相较于本科生具有更加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而较多的人仍停留在“仰望星空”的阶段,缺乏能动的执行力。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部分研究生并没有意识到新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需要激发学习的自主性,而仍然沿用本科期间的思维模式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二,部分研究生缺乏一定的社会接触,尚未将自身与社会进行广泛联系,对于如何实现自身目标缺乏认知;第三,部分研究生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这一事实,没有将使命担当和自身成长进行结合,导致缺乏实现理想目标的能动性和执行力。

(三)互联网依赖表现突出

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90”后更加擅长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这导致一些学生在生活中过分依赖虚拟环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孤独、自卑、自闭等消极情绪。鉴于这一特点,一方面新生入学教育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了解利弊,防止沉迷虚拟世界;另外,入学教育也应充分利用学生擅长网络媒体这一优势,倡导结合网络和现实这两大平台培养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四)自我主体意识相对较强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充满自信,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展现自己,个性相对张扬,充满对生活的热情。[2]同时,他们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都愿意积极地尝试,在主动参与中历练自身的方方面面。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由于自我主体意识较强导致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较弱;而较强的表现欲也使得他们在合作时缺乏团队观念,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同时,自我主体意识较强也会导致他们对待事物容易情绪化,纯凭短暂的热情为人处事。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自我中心、情绪化行事的同时,他们的承压能力又有限,对个人形象过分在意,所以在心态上趋向安全领域,不易打破自我设限。

三、高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讲座教育,泛且乏

目前高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多以讲座教育为主,形式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全国各高校研究生入学教育多包括校史与校规讲座、心理健康讲座、治安防范与反诈骗宣讲、消防安全讲座等。虽说这些讲座在内容上契合了新生对新环境的认知需求,但整体设计上趋于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往往“左耳进右耳出”,并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的实效作用。比如其中的学校历史与人文精神等讲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新生的爱校情怀和归属感,但是单一的讲座形式呆板无趣,内容过于宏大遥远,在培养学生对校园认同感的有效性上远远不足。另外,心理健康宣讲主要是面向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完全忽视了对象作为“90后”和研究生的特性和需求。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避免地导向了“形式主义”的弊病,并未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到引导新生的实际作用。

(二)灌输模式,硬而梗

高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的灌输式讲座,这种单方面、被动式的信息传递,存在教育主体单一和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新生所能真正内化的信息极为有限,这也让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讲座往往是一名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开展,讲座内容多是提前准备好的,而且常常没有学生提问环节,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间缺乏互动,无法真正了解新生的需求,上课的内容也只是单方面重复旧知识,学生能否吸收以及掌握多少均与授课主体无关。其二,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老师单方面灌输信息只能满足学生的某些共性要求,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个性的发展得不到保障。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但施教主体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育的效果低下可想而知。

(三)单一主体,闲而窄

高校研究生入学教育模式依旧以传统的集体训练和集体讲座为主,其施教主体是教授、行政老师及外聘培训师,施教主体的“上帝视角”导致入学教育不能触及学生内心,也不能覆盖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仅仅是一种俯视“领导”,而不是设身处地逐步“引导”。同时,在集体军训和集体讲座活动过后,施教主体们也随着入学教育的结束相继离开,没有持续性和追踪性的入学教育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施教主体的单一和俯视视角,是学校资源闲置、未人尽其才的结果。比如朋辈资源的闲置,就是入学教育不尽如人意的隐性因素。因为校园内,和新生最身有同感、朝夕相处的是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如果能将这些朋辈资源充分利用,一定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四、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开发虚拟环境,打造教育无边界

考虑到当代研究生对于网络媒体的依赖,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借鉴“全环境育人”理念,将教育场域从实体拓展到虚拟,充分利用虚拟平台,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沟通有机结合,提升教育形式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入感。[3]利用虚拟网络来拓展教育场域,实现“学生在哪,教育服务就走到哪”的教育场域无边界的新格局。

高校可以基于网络自由、开放这两大特点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拓展教育场域,打造教育无边界,在更广阔的场域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1.巧用线上网络教育,通过视频连线专家大咖,虽然同是讲座形式,但听众不受场地限制,拓宽教育场域;同时针对专业的不同需求,为其创建对口匹配的行业大咖,线上链接,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使命,厘清发展方向。2.撮合教育与VR实景或其他偏网络化的高技术的配对,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并激发其对现代科技的敏感度与亲和度。3.通过开发融入校园文化、校纪校规、学术道德知识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在闯关答题或者人物养成过程中开心学习有关知识,实现成本低、收效好、切实参与度高等实效。

(二)激发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求知

新时代下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但高校在学习方向、模式选择及价值观培育方面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完善,因而高校应当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认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吸收新知识,提升创造新认知的能力。

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发出招募令,邀请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或者创新入学教育活动等形式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制作中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以“团建”的方式进行新生开学营活动,将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打乱并分组,在老师领导下,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完成游戏。这一活动不仅为不同学院的同学搭建了相互学习和沟通的桥梁,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自主创新、主动学习的平台。通过同学们对开学营的体验反馈分析,反映出“团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改进。此外,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心理教育活动模仿开学营的“团建”,采用心理情景剧的表演,学生根据所见所闻及自身体验进行改写或续写剧本,并且亲自组织实体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体味人生的哲学、判别是非曲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构建健康的心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心理情景剧,既能切实表达入学季各自的真实心理,又能协助老师及时解决新生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意识。形式是可以多样的,最终的目的是归一的: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和进步。

(三)利用朋辈资源,搭建互动平台

相较于老师授课,新生在朋辈身上学到的知识范围更广、更贴近自己的实际需求。开展高校入学教育应充分利用朋辈资源,聘任高年级政治觉悟高、成绩优异、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干部为班级助理,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或公众号,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一方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采取类似上述模式,建立学生兼职辅导员制度,兼职辅导员群体负责时刻关注新生的动态,了解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之沟通交流。新生们和作为学生兼职辅导员的师兄师姐们之间的隔阂更小,师兄师姐也更能站在新生们的视角来更好地帮助新生。例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加入朋辈辅导计划,将学生们分成小组,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担任组爸组妈,让他们与各组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同时组爸组妈也作为与教授沟通的桥梁,打通新生与教授之间的互通交流。另一方面,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也会针对全体新生专门介绍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帮助新生更快适应校园新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长学姐们更加便于与学弟学妹们建立长期、稳定、频繁的日常交流,因此朋辈计划不但在知识传播的范围和广度上更具优势,而且拓展延伸了教育的长度。利用朋辈资源,搭建互动平台,在高校研究生入学教育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

 

 

作者简介:左 腾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副书记

    吴炎斌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https://www.eol.cn/html/ky/2018report[EB/OL].

[2]钟京凤,路成刚,贾玉跃.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2):49—51.

[3]蒋广学.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