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以党—团—班为主体的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 活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王宇凡 张新悦 发布日期:2018-10-29

摘要:团的十八大提出,进入新时代的共青团应着力增强组织新活力。文章基于学院实践,提出以“党—团—班”联动为载体,采用“项目申请制”实施模式,通过建立调动专业教师队伍深度参与、团委全方位指导的运行机制,能够从基层组织运行活力、青年主体参与活力、共青团工作开展活力等三个方面,整体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使得青年在团组织中有更多“获得感”与“融入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活力;党—团—班

 

团中央第一书记贺军科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团的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青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对于共青团提升思想引导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高校阶段是共青团工作开展的黄金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处于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因此在全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中,高校共青团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努力推动高校青年和高校共青团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基层共青团的活力是组织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要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是挖掘潜力、凝聚青年的关键,通过创新基层组织方式、工作开展方式和基础制度改革,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基层活力,才能实现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从而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

一、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力的具体体现

增强共青团组织新活力,应不断提升团建科学化水平[2]。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力体现于三个方面:组织的运行活力、主体的参与活力和工作的开展活力。这三方面的活力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性和生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基层团组织的运行活力

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运行活力,要以创新方式激发打通组织体系内生活力。高校各级基层组织包括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在高校青年培养过程中分别承担政治核心、思想引领和日常引导的职责。高校共青团在传统开展共青团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在工作侧重点、关注方向和开展方式上与党支部和班级有所差异,组织之间存在一定沟通壁垒等原因,导致共青团组织与其他各基层组织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协同效应体现不明显,资源整合程度差,共享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组织的运行活力。因此,打破高校基层团组织与其他基层组织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协同工作和资源整合,推动高校基层“党—团—班”整体建设,是提升共青团组织的运行活力的关键所在。

(二)青年主体的参与活力

提升高校基层共青团主体的参与活力,要善于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目标之一在于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自觉性为抓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将实践内化为思想,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走向自我教育。因此,只有提高基层团组织主体的参与活力,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目前造成高校基层团组织主体参与活力不足有以下原因:首先,高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较差;其次,当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但部分学生个人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较弱;最后,目前很多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方式简单僵化,以“师对生”单方向传授为主,教师“硬讲解”“硬灌输”,学生只能“硬理解”“硬接受”,对团的工作内容无兴趣,参与活力低下。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创新高校共青团活动开展模式,是提升共青团主体参与活力,提高高校共青团育人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活力

提升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活力,要建立正确的引领方向和完善的保障机制。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活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新形势下,部分高校共青团成员对党团的理论知识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团史团情、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掌握仍不够,造成了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高校共青团团建机制仍不健全,工作考评办法、专职团干聘选任用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作风建设、效率建设和队伍建设仍缺乏必要的考核指标等,造成了共青团工作开展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弱化。以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牵动,持续调动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基层团干部有信念、善服务,有本领、在状态,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共青团工作才更有战斗力和生命力。

二、以党—团—班为主体的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力提升路径

2016年底出台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将“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措施,要求:“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针对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和青年职工等群体加强联系服务引导,以团干部选配和团的工作规范化为重点加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团的的建设。”[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城环学院”)团委贯彻党中央、团中央和北京大学关于共青团改革的要求,落实改革举措,将“党—团—班”共建制、项目申请制、团委全方位指导制度相结合,制定并实施了城环学院“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旨在从组织运行活力、成员参与活力、工作开展活力三方面,切实提升高校共青团组织活力。

(一)路径一:实施“党—团—班”共建制,以“整合与协同”提升组织运行活力

采用“党—团—班”共建的创新基层组织方式,是指在共青团工作推进过程中和活动开展过程中,基层团组织与党支部、班级整体部署、同步推进、一体考核,将传统党、团、班独立体为创新的“党—团—班”协作体。“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基层的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有效对接,统一工作的重点、关注方向和开展方式,打破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之间的限制,将党建、团建、班级活动的优质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人员的充分调动。以“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为抓手,城环学院团委坚持党建团建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有力促进了了共青团工作的顺利推进。“党—团—班”共建制有利于党、团、班协同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党—团—班协同工作可以激发各自潜在能力,凝聚起强大的协作合力。计划实施中,年级党支部和各团支部、班级联合申请和组织实施的模式形成了稳定的趋势,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和堡垒作用,团支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班级利用良好的班团工作基础侧重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从多个维度带动党团建活动的协同开展,有效提升了共青团组织的运行活力。

(二)路径二:实施项目申请制,以“体验与引导”提升青年主体的参与活力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在基本原则中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学生,使高校共青团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4]城环学院团委在“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中,实施“项目自主申请制”,将优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整合在团队建设、主题教育、实习实践三大模块内,在学期初全部开放给基层党—团—班,公开立项申请。学生以团队形式自主设计、开展党团建活动,学院党委、团委主要提供指导以及宣传、安全、资金等方面的保障。这种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灌输”,强化“自主”,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经历、展示自我的机会。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自主式”,在活动内容设计和开展方式的选择上,由高校基层组织自主策划,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高校青年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实践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引导式”,活动申请提交后,由教师队伍给予指导优化,“学教协作”,师生密切沟通交流,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信息沟通、经验分享、活动合作,关注学生成长,发挥育人价值,强化育人作用;(3)“体验式”,“活力计划”包括团队建设、主题教育、实践考察三大主题,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理论学习及学术研讨类、参观考察及采访调研类、主题服务类、文化体育类、互动交流类等,形式载体创新,紧密结合团员学生兴趣特点,活动的育人实效高。从“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结束学生们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原来的班级活动中加入党团主题教育活动,非但不生硬,反而使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自然而又生动,在“活力计划”中,学生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凝聚力,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三)路径三:实施团委“全方位指导制”,以“保障与激励”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活力

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活力关系到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升共青团组织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环学院团委在“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中由上而下,从顶层设计、合力指导、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对基层组织的党团建工作开展进行支持。顶层设计方面,学院党委、团委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讨融合教学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举措,明确总体要求,形成了推动学院教学实践与高校共青团改革一体化的系统方案。活动开展阶段,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共青团组织协同,形成合力。“活力提升”计划负责人对学生自主申请的活动严格把关,对审核通过的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准确把握活动开展的大方向。学院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发展,师生间密切沟通交流,启发引导学生。保障和激励机制包括经费支持、后勤保障和奖励评优制度:学院团委按照团队建设、主题教育、实习实践三大模块进行分等级的经费支持,活动次均经费分别为600元、1800元和2500元左右;为解决学生们开展活动的后顾之忧,学院团委协调解决活动的出行、住宿等问题,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每学期组织评奖评优,评选结果与党支书、团支书、班长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学院自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展示各基层组织风采,并择优推荐参加学校、北京市评选。

依托“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城环学院团委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力的提升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以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城环学院13个党支部和27个班级团支部,共开展主题党团活动133次,其中理论学习、学术研讨类活动42次,参观考察、采访调研类活动32次,志愿服务类活动2次,文化体育类活动10次,互动交流类活动39次,其他活动8次。活动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学习十九大座谈会、野外考察、思想引领、班级建设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城环学院党—团—班基层组织的风采。活动结束后,教师队伍指导学生撰写新闻稿、思想汇报等材料,学生们在活动的回顾、撰写、交流中实现了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见闻与感受落实在文字上、升华在头脑中,增强了基层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双重获得感。

三、“党—团—班”活力提升模式的经验借鉴

(一)模式创新——联合培养,活力共促

“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以创新导向促进资源组合,达成高校基层组织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模式是“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理论的成功落地,也成为共青团改革方案中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有效载体。该模式的实施成功激发了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各自的潜在能力,发挥各方优势,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凝聚起强大的协同工作合力,实现了活力提升方面的共赢。

(二)组织创新——扩大交集,全面覆盖

有覆盖才会有交集,有交集才能有影响。基层是团学组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基本组织依托,是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的关键环节。“党—团—班”活力提升模式依托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构建起来的立体网络实现对学生的无死角“全覆盖”,更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增强吸引力、向心力,扩大学生群体与高校共青团的交集。以城环学院团委开展的“党—团—班”活力提升计划为例,计划实施后的一学期,学院学生参与党团主题活动的比率由以往的将近50%提高到80%以上,进一步突出了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主体地位,为激发基层组织的内生活力创造了良好基础。

(三)工作创新——重心下沉,强化支持

活力提升计划采用“项目申请制”的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自主式”教育。这种“教师队伍搭台子,学生自主唱戏”的形式,相比于传统的团学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度明显得到提高。另外,活动的自主设计和开展鼓励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建设多样性进步青年群体,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团队发挥了自身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学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这一创新模式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切实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活力。与此同时,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建设,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明显增强,实现“集团式”成长。

 

 

作者简介:王宇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书记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讲师

    张新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 2016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2]中国青年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青春篇章[EB/OL].http://news.youth.cn/wztt/201807/t20180704_11659708.htm.

[3][4]中国共青团.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3/t20170320_30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