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陈 晨 王丽君 发布日期:2018-10-28

摘要:进入新时代,突出师德建设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面临新的挑战入手,以北京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为例,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造师德建设纵横联动的协同格局;完善制度,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展开深入思考和实践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思考;实践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师德建设成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借此,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题中之义。

一、时代背景与面临的挑战

高校师德建设,即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广大高校教师操行修养的基本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基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开始的。因此,步入新时代,人民对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将更加迫切,与此同时,对于高校教师的道德风范要求也将与时俱进。

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师德建设在宏观层面涉及到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观层面受高校自身体制机制的掣肘,微观层面与教师个体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精神面貌及道德水准息息相关。适逢自媒体时代与社会大变革时期,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道德不断发展,社会整体道德状态积极向上,但与人们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人们在道德价值追求上,轻精神重物质,价值追求也出现“物化”的趋势[1]。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新兴社交媒体的普及运用,信息传播的广度、力度和时效性前所未有。在极大拓展高校教师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的同时,其多元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媒体的负面影响也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高校教师并非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一个群体,受当前社会道德、市场经济及功利化风气的影响,个别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功利心较强。

(二)高校自身体制机制的掣肘

制度的公正合理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2]。高校自身体制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和管理体制在不断提升,但还不甚完善。高校师德的评价考核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重业务技能培训而轻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制度建设缺乏科学性、具体性、针对性,师德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囿于现行高校人事制度及教师评价、考核培训体系的不甚科学和合理性,许多教师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培训和评奖,没有将主要精力主要投入在教书育人上,重科研轻教学、重业绩轻师德、重业务轻党建等问题普遍存在;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师德失范现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相应的师德管理实施细则和对应的处罚措施比较空泛,难以执行;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奖励容易忽视。

(三)教师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

与其他社会组织有所不同,高校能否获得成功的核心,主要取决于其间教师个性与能力的充分发挥。当前高校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水平高,教师的道德素养、职业操守都比较高,师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部分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深度认同和高度自信,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科研活动之中;一些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教风浮躁,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心不足;极个别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等。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3]。青年教师群体多具有海外学历背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等优势,但部分教师因入职前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教学经验的相对缺乏以及价值观取向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个体意识强烈,过分重视个人发展,缺乏合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这不可避免地给新时代的师德建设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自媒体舆论过度渲染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教师个体意识普遍增强、评价机制的功利化导向、其他社会群体的示范效应下,通过外在制度的监管或引导,激发其对自身职业理想的热爱与追求,已成为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在新的时期,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本体需求。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方面,北京大学按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稳步前行,做了一些有益的创新性探索和尝试。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打造师德建设纵横联动的协同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职能分散,“九龙治水”的运行机制导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弱化、边缘化。有鉴于此,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统筹领导优势,党委书记和校长抓师德同责,作为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016年年初,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构建统筹解决教师师德考核考察工作的有效平台,成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制度及实践创新之举;通过不断加强校内组织、宣传、人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分工协作,北京大学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共抓、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对全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完善制度,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用制度和规范引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思想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针对高校教师划出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七项师德禁行行为。为确保《意见》的落地生根,北京大学先后出台了《教职工处分暂行规定》《教师违规违纪调查处理试行办法》《教师行为规范》《师德教育实施办法》《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将师德“红七条”融入学校各项制度中,对校内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个人品行、职业操守、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教育、师德考核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组织机构方面,在现有纪检监察、督查等基础上,2015年底,学校成立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建立相关调查处理机制。依照制度文件对教师违规违纪行为进行警示和惩处。成立“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小组”,负责审议引进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真正将师德建设落实到高校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多措并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活动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将师德建设融入和渗透在学校各类教育培训之中。为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入脑入心”,切实把合格教师的标准规范转化为高校教师日常的思维理念和言行举止,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强调将思想政治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训、职后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设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等师德师风专题课程,引导广大教师恪守师德规范;强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有的放矢地展开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教育工作。学校设立“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青年教师对国情民情、国史党史的深入了解,增进了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

2.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体系

严守引进人才的政治和师德关。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术道德和职业精神”作为教师招聘的首要条件。切实加强基层党委在教师招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察评估工作,全面考察候选人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情况。学校对师德师风考察未通过者一律不予引进;优化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建立以政治标准为首位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将政治考核和师德考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在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人才推荐等方面,设立师德师风评估环节,各基层党委负责考察评估,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小组负责学校层面的审议评估,凡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理论与实践研究

加强师德师风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准确把握高校教师思想动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学校通过年度课题立项的方式,既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理论基础,又针对现行高校教师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研究解决思路和对策;积极开展优秀师德导师共性素质特征研究,自2018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研工部开展以导学机制、沟通现状、导师关系、团队文化、科研业绩等培养细节为主线的优秀师德典范素质特征研究,探索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素质的产生规律。

4.优化教师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每年校庆日、教师节等重要节点,学校都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师德教育活动,表彰一批师德模范和典型,对营造“学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校园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推进薪酬改革,提升教师的薪酬待遇,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客观标准同人文关怀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参加学校管理,让校园正气充盈、宁静和谐,为教师创造好环境好氛围好生态。

5.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正如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仅仅满足于做不触犯底线的守法模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升教师师德自觉的境界目标。学校注重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严于律己、内外兼修,以严谨笃学、关爱学生、自尊自律的人格魅力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自2016年起,学校每年编制、更新《教师手册》,汇集学校涉及教师职业活动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教师行为规范、思想政治、师德建设等,帮助教师了解学校在教学、科研与和社会服务过程中所倡导的价值观。2018年,在全校范围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以具体标准引导教师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将师德建设从单纯的管理转向他律与自律、内化与外化、适应和养成相结合[4],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切实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以长效性和实效性的体制机制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作者简介:陈 晨 北京大学人事部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王丽君 北京大学师资人才办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2]韩桥生.道德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3-144.

[3]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

[4]胡新峰,等.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构的理论前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