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个案问题趋势特征、原因及对策

作者:李婷婷 李奕威 发布日期:2018-10-28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95后”“00后”作为大学生主体成为最新一批活力充沛的互联网生力军,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已经面对崭新的形势。文章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展现的新特点所导致的个案问题,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其内外成因,从过程上控制其传播导向,在结果上强调发挥其正面教育意义,应是教育工作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关注的重点。文章从新近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管理个案出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一些管见。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案例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2018年9月10日,正值我国第34个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管理个案不断涌现出的新特征,并开展系统研究和实践。

一、高校学生管理个案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不断深入变革,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就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受到关注的案例来看,个案的产生主要由矛盾冲突导致,综观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趋势。

(一)校园学习生活空间矛盾冲突导致的个案

某知名高校校园论坛上有学生反映“在课堂上被陌生男子持刀威胁”,引发广泛的校园讨论。相关校外人士因不合校规的举止引起课堂学生的不满,并前后多次以违规方式进入校园,引发了较为严重的舆情反应。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国内高校除了承担教学科研的主要任务,也往往因为独特的校园文化、优美的学校景观、广泛的知名度及特殊的符号意义等,受到社会群众的普遍关注。高校校园不同程度的相对开放性,导致了校外人士与校内学生在学习生活空间上的矛盾,校园人员的多元化呈现日益加强的趋势,不同群体在教育程度、规则意识、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高校有限的地理边界内激发矛盾对立的可能性有所提升。

(二)个人行为及多种动机导致的个案

由于网络传播的扩展,近年来高校学生教育程度高但道德水平低,知识储备丰富但规则意识薄弱的个案屡屡进入公众视野,出租或盗刷校园卡、违规出租宿舍等事件并不少见。2018年暑期,一名校大学生在国外高校交流期间,在当地商店购物时被监控发现有拿取商品却没有付款的行为,相关事件迅速在网上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事件的涉事学生往往成绩平稳甚至优异,生活水平无忧,出于某种心理癖好或侥幸心态而违规甚至违法,应对其从源头上进行剖析、帮助和引导。

(三)触及核心价值观道德底线的个案

2018年上半年发生的“洁洁良案”即是该类案例之一。2018年4月,网名为“洁洁良”的用户在个人微博上发表辱骂祖国、攻击同胞等错误言论,引发众怒。事发后相关高校迅速回应,表明将依纪依规对该生进行严肃的党纪校纪处理。4月,当事人所在高校发布公告给予该学生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9月初,该校发布公告对当事人开除党籍并做退学处理。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并完全依照个人兴趣选取和判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下,层次、花样繁多的信息未经过滤便与学生接触,很容易给涉世未深、立场不坚实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

二、高校学生管理个案呈现的新特征

综观上述典型案例,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个案当中体现了如下新特征。

(一)与高校建设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自从“985”工程、“211”工程推进以来,我国明显地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在高校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迅速而持续的扩张一方面使得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校园硬件的支持难以跟上脚步,在客观上会导致校园空间承载量紧张、教学质量面临挑战、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等负面影响,激化内部矛盾冲突,产生了“阵痛”效应。

此外,在网络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多新的情况与困难,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力量攻克重点难点,积极地优化和改进现有的工作机制。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目前,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主体的“95后”“00后”扎根于新兴互联网文化,获取、吸收、传播信息的渠道不再由教育者完全掌控,各类网络行为的参与形式也呈现日新月异之势。

(二)高学历的知识水平和行为道德水准越发呈现反差张力

近年来,人才的高知识、高学历与道德行为水准出现反差的事例时有发生。这一方面与高等教育选拔重视学习科研成绩,缺乏合理考核道德素养的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高知识、高学历水平长期带来的优越感,给当事人带来社会容忍度高、犯罪成本低的错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足见教育应该而且已经把“德育”放在了人才培养标准的首位。这说明不仅个案当事人需要反思和自省,同时实际开展中的教育工作本身也有待完善和提高的空间。

(三)个案全过程多与移动互联网密切相关

1. 个案涉及的多个当事人、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发生联系

这表现在大学生普遍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重要社交渠道的普遍性和个体网络素养之间的内在差距。调查显示[2],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使用互联网,而其中七成以上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使用社交功能。这在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工作层面也有明显的体现——“手机病”是一个很难控制的问题。这一点反映在高校学生管理个案中时,体现为当事人会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充分、更迅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部分个案细节会通过社交媒体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传播,当事群体的反应也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观点的交汇与碰撞。就这一点来说,个案发生时在网络上难以控制的舆论影响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事件不同参与方的网络素养往往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涉事多方传递信息的有效性不一,也使“围观群众”无法全面地认识到事件的多个层面,使得真相往往扑朔迷离,有可能导致舆论导向不定,在公网舆论场上发生“大反转”的情况屡见不鲜。

2. 个案爆发后,互联网成为舆情集散地,对涉事高校形成了舆情冲击和挑战

话题性事件会以网络为平台,引起大范围、多层次、不同角度的广泛讨论,这一方面有人们好奇心理作怪,符合传播学规律;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资本、利益影响恶意炒作获取流量的因素。而高校名誉在这种低俗化、娱乐化的传播过程中将会深受影响。一旦涉事高校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就可能导致相关工作陷入被动,多方关系面临挑战,甚至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局势。

3. 个案处理结果往往受到互联网舆论的冲击和压力

由于网络传播高度发达,高校学生管理典型个案往往具有传播性、公开性强的特点,因而校园舆论乃至社会舆论均较为关注个案的细节和处理的进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管理机制当中长期形成的“内部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跟不上这一趋势的发展。

网友参与相关事件的动机不仅是理性需求,也是一种情感需求,一方面他们要求了解事实真相,借由事件的处理推动相关制度的设立或完善,另一方面他们希望惩恶扬善,获得“令广大群众满意的结果”。一旦高校对个案的处理未完全符合大众的期待,很容易引起关注者的不满,甚至形成反向的舆论压力和冲击,在短期内对高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会形成干扰。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个案问题原因探析

网络化和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转型变化导致大学生观念、行为、社群、交往等发生重大改变,前述大学生管理个案当中的新问题的产生原因,笔者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等教育亟待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育工作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生产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关认识论和人学理论的重要原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3]

对思想和兴趣丰富多彩、快速变化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劝说很难起到实际的说服教育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以实践案例为突破口,才能有效加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对接,只有让受教育者亲眼看到、见证,才能做实“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才能有效达到育人和感化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和实践案例的对接不足,经验教训的转化未能做实、做细、做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高校作为思想最活跃、知识最密集、网络新时代影响最突出的前沿阵地,理应明确教育事业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明确自身担负的使命。高校教育应当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同时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爱国情怀,自觉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实践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往往与其本身特点有关:大部分案例可能具有敏感性、一定的负面性等特点,会给人不敢用、用起来施展不开的感觉。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开放的心态、坦诚的态度、详略得当的分割处理和巧妙的说理来突出实践案例中深具教育意义的内容,事件过程可详,个人信息可略,除了介绍个案发展过程和结果,更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汲取经验教训,发挥实践案例积极正面的作用。

(三)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认知存在差异,未能从根本上自觉自主约束自身行为

大学生个体间道德认知的差异,除了有教育的原因,也有个体品行操守差异的原因。慎独,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慎独”出于《大学》《中庸》,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管理个案工作对策

基于前文的案例特点和成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工作对策。

(一)纵向深入:从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顶层设计着手,加强导向性和约束力

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是加强学生个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准绳。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第六条指出,“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在新生教育中,需要不断强化校纪校规教育,让迈入大学生活的年轻学子从一开始就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二)横向打通:由掌握个案动态的学生工作具体部门深入第一课堂开展案例教育,加强说服力和警示度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主旋律,也需要进一步“接地气”。在实践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大学生个案的警示教育,要常讲、常做、常更新;经验教训的转化,要做实、做细、做透彻;不断与时俱进,做到成风化人,知行合一。

以北京大学为例,在近年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中,逐年加强就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开展案例分享和剖析;2018年,学校组织工作队伍专门奔赴新生军训基地开展全覆盖、全过程的主题教育。在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主题教育中,通过近年来在高校发生的各类典型涉网络安全及网络素养的真实案例的过程介绍和处理结果的展示,同步介绍了从《网络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到校园网络平台相关规范的依据,强调了案例从不相关性到涉及自身利害性的转变,并且就当年社会网络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充分探讨,为大学新生步入高校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收到良好成效。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结合点

高等教育的目标最终要回归到实现“人”的成长发展的核心关键。从前述个案的特点和成因中可以看出,涉事大学生在个人的全面成长发展过程中,在价值观取向和日常的言行中,还存在一定的迷失,需要加以耐心引导和悉心帮助,以人为本,预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以梳理、应对、解决学生个案管理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婷婷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讲师

李奕威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6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新华网:调查显示:互联网成为9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3/c_127611697.htm.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