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

作者:栗 睿 陈 威 发布日期:2018-10-28

摘要:文章探讨了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即要增强青年主体意识、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促使青年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最后提出了“契合青年主体成长性诉求”“培养高校青年批判性精神特质”“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与实干家”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要意义;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一以贯之地重视与创新青年工作,并寄语青年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代青年不懈奋斗中变成现实”[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要牢记党的政治嘱托,加强党性锤炼,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思想高地、红色阵地、人才洼地与立德树人基地,应进一步强化对这项重要任务的认知,增强培养工作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当代青年特点,指明了青年教育方法,并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赋予青年什么样的价值,青年如何不负时代重托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对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与青年成长成才的客观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创新体系。其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具有深邃指导意义。高校青年作为新时代最具竞争优势与活力的先进生产力代表,是党和国家扎实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动力源泉。高校应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培养与责任训练,激发广大青年群体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动性。要把握青年发展规律,熟悉青年自身特质,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上升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应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目标,要强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标准及要求:要善于挖掘人才与培养人才,要强化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马克思主义的笃定研究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第十八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是我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2]。这诠释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时代价值:通过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意识,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通过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年勇于追梦;通过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让广大青年能够圆梦;通过培养青年的担当精神,让广大青年托起复兴之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增强青年主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并对青年一代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坐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要充分相信青年,激发其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从“内生性自省”到“内生性自觉”的飞越,并与教育者充分互动融合,如此才能够深刻地感悟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的强烈时代感召力与价值塑造力,才能够培养其茁壮的爱国精神、增强昂扬的民族情怀、激发宝贵的国家意识。

第二,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将“培育与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青年教育的最高政治准则;其次将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与后备力量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青年成长成才设计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应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辩证看待历史数据与历史规律,精准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通过“筑牢与夯实党执政的青年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来突出青年政治责任,切实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与追随力,在心中树立扎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想与坚定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三,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青年人生事业发展的“压舱石”与“推进器”,应将中国梦作为广大青年人生信念与实践抉择的基石,系统提高青年综合素质;先进的文化知识与能力素质是青年履行历史使命、诠释担当忠诚的基本要求。高校应不断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服务体系与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全方位支撑。

第四,鼓励青年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回顾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与强烈的责任担当履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国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检验其是否合格的准绳便是其是否具备勇于担当的特质。培养广大青年的担当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外界教育引导与个人自我培养的双重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构建

多年来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志存高远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骨干栋梁,并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育原则,探索出了一套涵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与核心任务的实战式教育模式,让广大青年切实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与真理的力量。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部分青年学生依旧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同,部分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认知不到位,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顶层设计,多方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合力。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可以有以下考量。

(一)以人为本的实现:最大程度契合主体成长需求

首先需要充分激励与尊重高校青年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教育特殊性在于强调价值认知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高度统一。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青年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生诉求衔接好,才能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团中央于2007年启动了“青马工程”,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主体性需求相结合的成功做法,使将青年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及民族命运紧密关联。

其次需要精准把握受教育个体的个性特质、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考虑到高校青年具有政治参与热情,但缺乏洞悉时局的系统性思维的情况,高校应着重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国情、世情的能力。鉴于青年存在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落差,高校应切实增强青年的实践能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出于青年一代存在“独立自主”价值观选择倾向与“多维功利”价值取向二重性特征考虑,高校应侧重寻求青年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宣贯、价值认同、意志升华与道德实践“四维一体”的统一。即需要以理论来引领青年、以需求塑造青年、以实践历练青年。以理论引领青年就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批判观与实践观的政治原则来优化与完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培训体系,引领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需求塑造青年则要求高校应秉承“分层分类”式教育原则,持续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本领恐慌”的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以实现个人作为与社会需求二者间的契合;以实践历练青年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际的辩证法,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真正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强化于果”。

(二)批判思维的基点:培养高校青年批判精神特质

首先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精神特质培养人。脱离了批判精神特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会使青年封闭僵化地理解与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应对高速迭代的社会现实。只有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技能,才能真正增强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让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其次需要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基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以培养批判性精神为基点,对于建构青年理性思想、自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这需要青年在科学把握事物客观规律基础上塑造理想信念,从客观存在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全面立体、不失偏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

最后需要注重经典、关注现实。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其差别在于如何确保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扎实的核心素养来直面价值多元的社会思潮。要注重经典学习,使高校青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脉络,真正理解批判性特质的内涵与外延,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谓关照现实,是要正确引导高校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深刻反思社会现实,进而促进理想信念的内化。锻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传道”与“解惑”深度融合,让其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涵与实践魅力。

(三)实践性现实样态: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与实干家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具备现实改造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性现实样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构成,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并持续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成为精通马克思主义原文原理的理论派,更要成为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马克思主义实干家。

一是要构建具有理论生命力、实践创造力与社会影响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拔尖人才成长平台。以此来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格局,进而不断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载体基础。

二是要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协同融合。这一融合集中表现为尊重高校青年个体个性化成长规律,促使受教育主体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完善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结构,最终为社会输出具备崇高理想、深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型青年人才。

三是要积极创造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专业领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范式。例如,可基于项目管理理念来组建教学团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差异化的“理想信念+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面向高校青年择优遴选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后备人选,以切实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作者简介:栗睿 首都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讲师

     陈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深化改革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2).

[2]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N].人民日报,201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