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编者按:
2018年5月15日10时23分,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此次攀登的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主要由北大山鹰社队员、北大教师和校友组成。登顶队员们展示了国旗、校旗和山鹰社的社旗,同时在珠峰顶峰宣誓了口号:“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百廿华诞,再创辉煌”“2018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祝亲爱的母校120周岁生日快乐!”本期青年视点采访了山鹰社珠峰登山队部分成员,请他们畅谈登上珠峰的经历与感悟,让我们从中感受志存高远、敢于挑战的山鹰精神。
一
南朝的沈约写:“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山鹰社登顶珠峰的队员们也是“夙龄爱远壑”的一群人。问及登珠峰的初衷,庄方东说,自从到甘肃攀登5500米左右的一座雪山以后,“我就爱上了登山这项运动”。魏伟是“对这件事情很喜欢”。陶炳学道:“向往雪山的绝美风光。”
“爬世界最高峰,可能是每一个登山人都会有的梦想。”魏伟这样说道。对于北大珠峰队队员而言,登珠峰笼罩着梦想的色彩。
此外,攀登珠峰也是一个在个人层面以外极具象征意义的项目。最早在2012年,山鹰社的一些社员就有了攀登珠峰、献礼北大百廿周年的打算。赵万荣介绍说:“山鹰社1989年创立,1990年开始爬山,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有组织性的爬山团体,1998年我们登上了卓奥友峰,是中国民间登山组织第一次登上8000米以上的高空,攀登珠峰也是延续这种山鹰社的责任和担当吧。当然不仅仅是山鹰社,也包含了深厚的北大情怀,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前辈们做了很多事情,在现在时机、技术等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条件下,这既是为北大120周年庆生,更是为民间登山组织的发展作一些贡献。”
珠峰登山队在出发之前,经过了两年的准备。2016年暑期,山鹰社组织了一支攀登卓木拉日康峰的队伍,这既是山鹰社的暑期攀登项目,也是为了选拔珠峰队员。2017年5月,山鹰社攀登珠峰的北坳口,海拔7028米。2017年9月,在2016年暑期至2017年5月这个时段内已经挑选出来的有资格并且有意向参与珠峰项目的社员去攀登了海拔达八千米的卓奥友峰。在这些海拔六千米、七千米、八千米的山峰攀登项目的锻炼,为登珠峰积累了经验。除山峰训练外,珠峰登山队每周在学校还有体能训练,包括肌肉训练、跑步训练等,以期达到锻炼体能、练习无氧耐受等目的。此外,每个队员都分别承担了一定的职务,例如准备攀登珠峰所需装备、摄影、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等。“相当于整个队伍缺少一个都不行。”陶炳学说。
经过了长约两年的准备,珠峰队伍今年出发了。梁钧鋆说,他曾想,送行珠峰队伍的时候,自己会不会流着热泪,拥抱着送别他们。“但是当你真的过了两年之后,你每一天都跟这么一帮人接触,知道他们的进度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个事情已经变得习惯了。等到出发的时候,感觉是:啊,你们终于要出发了,你们终于要出发了……真的准备了太多东西。”
二
离开北大的南门,珠峰登山队走向了雪山,也随之迎来了重重困难。
头疼是个大问题。因为缺氧,队员们头疼得失眠。魏伟在登山回忆文章《八千米生命高度》里写道:
“当时北坳攀登在6500的前进营地住了三天,我是头疼得一点儿也睡不着,盯着小帐篷的帐篷顶看了整整三个晚上,当时每个人的帐篷里有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上面细分成很多个小格子,一共有108个,那三个不眠的夜晚我不知道一共数了有多少遍,虽然对帮助睡眠还是没有起到一点儿作用……直到我们完成北坳攀登回到大本营,我的头已经不再疼了,但内心还留着巨大的心理阴影,赖在活动大帐里死活不想回小帐篷睡觉,就好像一看到帐篷顶就会再一次头疼欲裂一样,那种感觉真的是终生难忘,再也不想体验。”
攀登珠峰,到了6500米高度后,阴影重来。几乎所有人都头疼得睡不着。即使好不容易睡着,半夜两点也会被来检查大家身体状态的向导叫醒。再次入梦又成难题。某天夜里,失眠的夏凡唱了一整夜的歌,“歌声悠扬而凄厉”。“是夏凡!我就住他隔壁帐篷,简直想过去踹他一脚,然而头疼的都爬不起来又被吵的睡不着。”某个队员道。
自然环境的恶劣,还给身体带来了其他折磨。魏伟从北坳口再往上,就开始肚子疼。“总想捂着肚子躺在地上缩成一团,但只能推着上升器向上一点一点挪动,一阵风吹过就感觉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只想瘫倒在地上,每到节点准备过节时就先一屁股坐地上再说,向导再嫌弃我也不为所动。”“向导吓唬我说现在就这样了,冲顶的时候怎么办,莫名气得直接哭出来,嚷着‘我不管,我要回家,我再也不想走了’。”陶炳学的手指和脚趾被冻得完全麻木,“手指神经都被冻坏了”,“忍着脚趾的疼痛走路”,从珠峰回来后的三周内,手脚仍旧麻木。
为了攀登珠峰,本科阶段的队员们都休学了。学业重要;可是时间无情,是有限的。陶炳学参加攀登珠峰北坳时,正逢期中考试,当时就请了两三周假。在学业与珠峰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的种种冲突中,他也有过动摇,然而最终仍旧选择了走向心中的雪山。
三
“雪线之下无风景,路绳之上皆兄弟”是山鹰社的一句口号。茫茫雪山之上,几乎与世隔绝,队员们拥有的,只有自己的队友。庄方东说:“在整个的登山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非常地好,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珠峰队员的校友队中,大部分校友年纪都较大,厉伟更是比一些学生队员的家长年纪还大。“在登山的过程中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状况,他们即使自己身体不舒服,也要过来照顾我们,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们吃。”登山过程中,还有一个关于无私与奉献的小故事。厉伟身体不太好,患有冰雪性哮喘,在雪山上呼吸比别人困难许多。但是为了实现登顶珠峰的梦想,他进行了高强度且卓有成效的体能训练。在离顶峰只有500米的途经地,厉伟体力充沛,足以冲顶,但是为了保证全体队员的安全,他主动提出在途经地担任指挥,放弃了登顶的机会。
成功登顶珠峰,在队员以外,还有许多人的付出。黄怒波是珠峰项目的总负责人,也是登山过程中的总指挥。从2016年年底起,他就开始运用自己的资源,积极联系、沟通各方,推动项目顺利进行。“但是整个的登山活动对于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的利益的,他完全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和一腔热情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去。”庄方东说。“他已经四次上过珠峰,这次是作为他自己的封山之作,把北大带上珠峰。60多岁了,在6500米的地方陪了我们三天,就是为了鼓励我们、稳定军心。”赵万荣道。
国家、西藏和北大都给了珠峰队伍很多关怀与支持。山鹰社的队员们都心怀感激。魏伟告诉我们,在登顶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自然而然地双膝跪在雪地上,环顾周围,努力在心里记下世界之巅的景象,然后朝着来时的方向磕了个头,双手合十感念了一路走来有过帮助的人和事。”
四
珠峰队伍登顶成功的消息从雪山传至八方,恍若礼花爆开,许多许多的人激动、雀跃、惊叫。在顶峰的人们呢?
这群“爱远壑”的人们,终于莅临了最高的“奇山”。他们的登顶,更像一种对自然的回归。
黄怒波学长曾在珠峰顶上写过一首诗:
“顶峰是一个回到母亲怀抱的地方,想象着天边一条条炊烟袅袅升起,祖国在清晨伸展着懒腰,我的爱人推开了门窗,顶峰上我热泪开始流淌。”
“他的这首诗可以说是说出了我们所有队员在登顶时的所思所想。”庄方东说。他登顶后,“眼泪止不住地流”。“最多的感受就是激动……珠峰顶上有一个玛尼堆,我朝着玛尼堆磕了三个头。第一,感谢神山,接受了我们,让我们登顶。第二,感谢学校和校友在三年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身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是绝对不可能到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的。第三,感谢我的队友们,感谢他们这一路以来的支持。”
赵万荣道:“人在登顶的那一刻或多或少会放空,少了很多人与社会的因素,更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黄怒波曾说他登山的时候有时候会想和那些人一起留在这儿、守护这儿,我觉得有这种类似的感觉,更加体会到自然的静谧,产生某种与世无争的冲动。”
魏伟说:“走过了三角雪坡就到了顶峰,登顶的那一刻心情其实并没有太大波动,毕竟这不是一蹴而就突然飞上来的,而是自己一步一步一路走来的,心里更多的还是踏实和安宁,以及对此行顺利圆满的感激。”
五
“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这是山鹰社的社训。贯穿攀登珠峰活动始终的,离不开这种志存高远、敢于挑战的精神。陶炳学说:“北大在中国代表着一个勇于挑战的高校形象。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当时北大的崔之久教授在举办讲座的时候提出来,外国有很多大学生去登山,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就想,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组织?为什么北大就没有这样的组织?当时的几个热血青年听到了这个讲座之后,就一起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山鹰社。所以山鹰社的整个精神来源都深深植根于北京大学的这个环境中,有北大这样的环境才能有山鹰社这样带头的组织,后来国内其他高校才逐渐有了登山社团。山鹰社在2002年的时候遭遇过山难,一共数名登山前辈遇难,山鹰社由此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北大并没有让山鹰社就此消失、停办。北大也觉得我们做这些事情是有意义的。他们的牺牲在警示我们,要吸取教训。我们依然要接受挑战。”
团结,奉献,远志,挑战,这不仅仅是山鹰社的精神,更是北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代代青年人的精神!
●记者手记
首先,对于能够与北大珠峰队队员深入交流,我们深感荣幸!他们对登山的坚持、对生命的探索、对世界的热爱都令我们深受感动!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件仿佛遥不可及的事情,就在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坚持下成功实现。那些准备过程中的辛苦与纠结、登山路途上的劳累与坚忍,在登顶的那一刻全部化作了他们最为珍贵的人生旅程。正如山鹰社珠峰登山队队长赵万荣所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像在爬一座山,路上会有黑暗、雨雪的阻碍,也有伙伴、老师的帮助,爬山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爬山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心性,在向死而生中看到生命的魅力。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们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精神和情怀让我们欣羡而又敬佩,他们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平凡的人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最后,祝贺他们!祝福所有平凡而又充满希望的人!
执笔:
丘雨柔北京大学中文系2017级本科生
王雅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本科生
李嘉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
采访:
李嘉钰、何得奇、郭家书、李江涛、丘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