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面对互联网时代阅读快餐化、碎片化、肤浅化的现实,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网教办”)立足全环境育人理念与青年主体性原则,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联合图书馆以“读书”为抓手,在传承与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在校园中营造自主阅读、自由思考、平等探讨的良好读书氛围,让“阅读”变得纯粹,强调北大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
“阅读马拉松”活动于2017年11月初上线,邀请李猛、黄燎宇、朱青生、吴飞、周飞舟、白建军、谷裕、戴锦华、毛利华与韩茂莉等十位名师担纲“领读导师”,线上领读,线下沙龙分享读书体会,解答学生疑惑。随着活动的开展,“阅读马拉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截至发稿时,线上已开设12个阅读班,班内阅读生近4000人。这种利用互联网打造的“线上讨论+线下沙龙”的立体式阅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校内外师生的关注和支持。为了将活动成果有效转化,惠及更多师生,“阅读马拉松”第一季导师“金句”摘录在“北大新青年”及“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推出,反响良好,线下展览同步开展。本次专题以“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为主题,撷取线下活动中导师们的部分经典“名句”以飨读者让大家窥一斑而知全豹,领略阅读的魅力。
一、导师名句摘录
1.我们的系列活动叫做阅读马拉松,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它与本次活动十分相称。为什么呢?大家也都看到了,《魔山》是一本大部头的小说,有厚度,有长度,所以读这本书就是一场马拉松。
——黄燎宇
2.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小说所折射的历史不仅作为诗意化的“野史”与专业历史文献的叙事形成对照,而且可以对后者进行有效的补充,对怀有历史兴趣的读者而言,小说阅读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到一般在专业史书里难得一见的日常史和心灵史,可以看到被一般史学家忽略的日常生活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换言之,小说有一种拾遗的历史功能。
——黄燎宇
3.求取知识,无论经过多么曲折的东西,你仍然相信它应该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价值,这是最朴素的,也是最原始的。
——李猛
4.在韦伯看来,哲学并不是伦理中的根本裁判者,它告诉你,生活中没有裁判。
——李猛
5.韦伯指出,学者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或者简单翻译成科学工人,同样面临着和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个分离揭示了整个现代科学研究与古典形态的学术不同,是高度组织化、技术化、经营化的活动。
——李猛
6.艺术史是什么,简单来看是艺术在历史上的呈现。但什么是艺术呢?这很难一言以明之,不过艺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变化。
——朱青生
7.世界是因为人而存在,人不仅作为生物而存在,而是作为思想、反省的精神主体而存在。
——朱青生
8.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形成、砥砺和发展自己的思想。
——朱青生
9.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常识,而不是为了脱离常识。
——吴飞
10.(主人公)装疯卖傻有时不一定为了掩人耳目伺机而动,而是为寻求真实的答案。
——吴飞
11.读书会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读书和开拓思路。
——周飞舟
12.读书,读的是作者的思路,如同研究一个人,研究的是他的轨迹和运动。
——周飞舟
13.读书,应当如孟子所言,以意逆志。
——周飞舟
14.犯罪的定义不在于行为本身是什么,而在于社会背景下需要定义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待‘犯罪’要有一体化的视野与眼光。
——白建军
15.犯罪学的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犯罪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发达程度标志着人类的自我反省,即“自觉”的程度。
——白建军
16.一个案件,从查明事实到认定事实到适用法律,所有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才造成了最终的结果,是结构在做功,而不是个体的偏好和权力,点点滴滴的变化,说明这个社会在往前走。
——白建军
17.文学经典(或《浮士德》)阅读似乎应当返璞归真,重新回到基本语文学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包括了解作者及那个时代的知识信息和问题意识。
——谷裕
18.通过天堂序幕和在天堂得救的尾声,歌德把对浮士德、对人的探讨纳入神学框架,上升到超验高度——浮士德只要走出书斋,有所行动,就会与魔鬼为伍,偏离正途,他需要救赎来克服这种人生的悖论。
——谷裕
19.《2666》的第五部分使整部小说的意义结构清晰地浮现出来:贯穿起这五个部分、五部小说的是一个基本主题:关于20世纪和20世纪的暴力。这在作品中以两个平行系列来完成:一个是日常生活和现实中的无处不在的暴力,以华雷斯虐杀妇女案为突出的主题和线索;另一个是历史暴力,指20世纪的核心暴行之一——纳粹暴行。
——戴锦华
20.波拉尼奥说,2666是一处被未来和死者遗忘的公墓,一处试图遗忘某些东西、结果遗忘了一切的公墓。我认为,《2666》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一本巨书,它事实上成为了这个公墓大门前的铭文。它提醒着我们,21世纪到来后的一个重要文化议程就是葬埋和遗忘20世纪。在这个意义上,抛开一切文学的意义、文学的魅力不谈,这是波拉尼奥的一个痛彻的提醒,他提醒我们:遗忘20世纪是一种权力的策略,而记忆20世纪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可能。
——戴锦华
二、活动历程回顾
(一)第一期:阅读马拉松向120校庆日开“跑”,李猛领读《学术与政治》
2017年11月16日下午,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能力”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展现形式,北京大学“校庆阅读年计划”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一期线下读书沙龙举行。经过为期半个月的线上阅读、打卡、讨论,助教根据阅读任务完成情况选出30位表现突出的学生,与领读导师哲学系李猛老师面对面,师生共读马克思·韦伯的著作《学术与政治》中“科学作为天职”的相关章节。线下沙龙分为教师领读和师生共读两个环节。领读环节,李猛老师首先就韦伯著作的两个译名“以学术为业”和“科学作为天职”中“学术”与“科学”的含义做出解读。师生共读环节,学生们踊跃地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李猛老师一一予以回复,同时还不时跟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由此延伸出的想法,活动立意凸显。
(二)第二期:“阅读马拉松”北大参与学生近千人,黄燎宇教授接力领读《魔山》
12月14日晚,“阅读马拉松”第二期线下活动在外国语学院501室举行,在黄燎宇教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品读《魔山》,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经典之作。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有900余名学生报名参与活动,成为线上“阅读班”内的“马拉松选手”。本次活动,黄燎宇教授以“《魔山》的时代印痕”为题,向学生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文本内容反映的时代图景。他特别强调《魔山》的历史意义,历史专业著作中冷静理智的记录带来的是客观全面的时代,而历史小说则以不可替代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史与心灵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三)第三期:“阅读马拉松”跑入“校庆年”,朱青生教授领读《詹森艺术史》
2008年1月2日下午,阅读马拉松活动第三期线下沙龙在新太阳学生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担任“领读导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H·W·詹森的著作《詹森艺术史》。作为“校庆年”的“第一棒”,朱青生老师以“到底什么是艺术史”为题,启迪学生关于“艺术”和“历史”的思考。短短两小时,领读的内容起始于《詹森艺术史》,却将自由广阔的目光延伸至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标准,乃至人与生俱来的图画能力与图像时代的新挑战。当天,朱老师身体抱恙,却仍饱含热情地与学生共同探讨,这种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知识孜孜以求的认真态度让在场师生深受感动。
(四)第四期:“阅读马拉松”新学期接棒,吴飞老师领读《哈姆雷特》
3月15日下午,“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四期线下沙龙在新太阳学生中心204室举行。本期哲学系吴飞老师担任“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共读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本场沙龙别出心裁,吴老师从书中的细节切入,以“《哈姆雷特》中的鬼”为主题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沙龙现场座无虚席。文本解读后,沙龙进入互动环节,学生纷纷向老师请教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吴老师一一给予耐心解答,师生共读氛围热烈。
(五)第五期:周飞舟接棒“阅读马拉松”,领读《生育制度》
4月13日下午,“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五期线下沙龙在新太阳学生中心204室举行,场内座无虚席,不少学生站着听完讲座,与来自社会学系的周飞舟教授深入交流,共读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一书。周老师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看法,“读书,读的是作者的思路,如同研究一个人,研究的是他的轨迹和运动;而参加读书沙龙,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启发和开拓思路”。随后,他对书本内容进行解读,“费先生这本书是他自认为写的很好的一本书,但它与其说圆满回答了生育制度的问题,不如说提出了一些疑问”。他将社会学比作一个眼镜铺,指出观点和出发点对理论探索方向的重要影响,并告诫学生多从费孝通先生的思路和视角出发,关注行文的深层思路以加深理解,令大家受益匪浅。
(六)第六期:“阅读马拉松”跑进世界读书日,白建军领读《犯罪社会学》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也是网教办和图书馆联合开展网络时代经典阅读和深度学习活动的三周年纪念日。读书日当晚,“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六期线下活动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负一层报告厅举行。来自法学院的白建军教授担任本期“领读导师”,带领学生共读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的《犯罪社会学》一书。来自经济学院、法学院等不同院系的“阅读生”纷纷踊跃发言,有学生以“许霆案”为例,提出“社会舆论是否会影响案件定性与量刑”的疑问,白建军认为该学生的提问具有代表性,其对社会热点的敏锐观察值得肯定。对于具体问题,他提到,司法机关在对案件审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社会舆论’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更多相关的定量研究来佐证。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开阔的观点思路相互交锋,气氛热烈。
(七)第七期:赏大千世界,品艺术人生——谷裕教授领读《浮士德》
5月18日下午,“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七期线下沙龙在新太阳学生中心204室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谷裕担任“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共读德国作家歌德的诗剧名著《浮士德》。如往常一般,沙龙现场座无虚席场,不少学生甚至坐在地上听完全程。谷裕老师从《浮士德》的背景切入,以西文经典阅读为主题引导大家进行细致的分析。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全面阅读”问题,谷老师笑着回答,阅读是无止境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无法做到“全面阅读”,希望大家能够怀抱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灵,尽可能多地广泛涉猎,通过阅读经典感知文学之美,欣赏大千世界,品味艺术人生,这也是举办读书沙龙的目的。
(八)第八期:戴锦华做客“阅读马拉松”,领读长篇小说《2666》
6月5日晚,“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八期线下沙龙在外国语学院多功能厅举行,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戴锦华担任“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共读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2666》。戴锦华认为,《2666》是一部全景小说,描绘了一个丰富、迷人而残酷的世界,这本书也是20世纪的精神素描。针对学生提到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关于“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戴锦华回答,死亡也分为两个层次——“符号学
的死亡”和“生理学的死亡”,身体的消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被遗忘”则侧重于符号意义上的死亡。“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符号学的‘死亡’都能发生在生理学的‘死亡’之后”。戴老师幽默而不乏深刻的话语收获了在场师生不约而同的掌声,有阅读生表示,这不仅是一场读书分享,更是一次生命教育。
(九)第九期:毛利华接力“阅读马拉松”,领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6月14日晚,“校庆阅读年”暨“阅读马拉松”活动第九期线下沙龙在新太阳学生中心204室举行,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副教授毛利华担任“领读导师”,带领阅读生们共读美国学者罗杰·R·霍克的著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毛利华谈到,读书非常重要,然而要注意甄别和筛选。对于青年人而言,要尽量避免碎片化阅读,也不可盲目跟风所谓“畅销书”,要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图书,深入阅读,才能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活动背景、价值与意义
如何在网络信息社会的新时代校准青年发展的方向和使命及能力素质要求,强调大学教育中青年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提升青年综合素质的基础重要性,是北京大学网教办(青年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工作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表示“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指出“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面对网络时代背景下阅读方式变化对青年学习成长的深远影响,2015年世界读书日期间,网教办以线上线下整合方式,在青年群体中持续推广“深度纸质阅读”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联合校图书馆正式推出“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活动,两年来共举办19期,邀请学校不同学科领域的名师领读经典。同时,网教办不断拓展资源支撑体系,2016年6月,与校友企业合作,正式设立云舒写好读书奖学金。经严格审核、评选与公示,共有来自13个院系的20名学生成为2016—2017学年该项奖学金获得者,树立了一批“经典阅读”领域的优秀青年典型。
党的十九大在报告中点明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阅读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梯,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手段,正确的阅读方式和良好的阅读风气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事关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青年的综合素质;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泛滥及浅阅读、碎片式阅读的风靡,对学生阅读理性的培养造成巨大冲击,根据校内图书馆的数据和社会相关机构的统计,纸质阅读的借阅量正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与此同时,倡导“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上升为一项国家行动,已获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积极肯定和率先垂范;作为响应,2016年4月北京市在高校层面正式启动了大学生“读书读经典”系列活动。面对当前现实和发展形势,基于北京大学自身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声誉,以及国家对高校这一知识高地在全民阅读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殷切期待,有效利用和联网开展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经典读”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书香校园”建设,是国家所盼、学校可为、青年所需的重点工程,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手段。
执笔人:蔺 芳 北京大学网教办干部 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