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的演变 ——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例

作者:董晓华 发布日期:2018-07-10

摘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规模、教学科研的要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组织目标、结构、行为模式也应该适应变化不断创新。这些年来,高校在学生管理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文章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例,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演变。

关键词:学生管理;内涵;外延;演变

 

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是近20年来的事情,特别是上世纪末期,1999年高校扩招,自此之后的“10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1]至2017年,教育强省江苏省录取各类新生30.34万人,总录取率91.91%;而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高考实际录取175258人,录取率88.78%,其中本科录取率为48.62%。1999至今,每10年翻番,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象牙塔般高不可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的管理必然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一、美国引领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高等教育发端于欧洲,兴盛于美国。曾几何时,高等教育言必称洪堡,以德国洪堡大学为楷模。两次世界大战的混乱局面,造成欧洲人才流失,为美国高等教育贮备了人才;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或G. I. Bill)为数百万退伍军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经济和政策支持,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美国高校早期沿袭英国剑桥大学管理模式,学生与导师住在一起,导师(tutor)承担类似父母的职责,管理约束学生的纪律与不当行为,训导学生按照宗教以及社会的准则行事,[2]这个名词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发生改变,随着学生规模扩大,以及专门知识的复杂精细,“正如高深学问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一样,在学院或大学的日常事务方面也需要职能的专门化(西蒙等,1972)。事务工作和学术工作必须区别开,因为每一方面都有它自己的一套专门的知识体系。”[3]学生事务管理也随之由父母角色转向专门化指导与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高校入学人数和规模急剧膨胀,学生来源更多样复杂,以退伍军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学生入学,他们生活阅历丰富,家庭责任和负担比较重,已经成年的他们不再接受、也不需要学校承担父母监护的角色,更加需要学校提供实习求职等帮助,学生事务走向专业化,“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广泛适用于学生事务领域,逐渐承担起生活服务、职业咨询、活动组织、学业顾问、纪律维护等职责。学生们享有自由选择服务和参加活动的权利。”[4]这是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第二个阶段。

当社会趋于稳定,高校生源回归正常年纪的学生占多数,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准成为高校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时,学生事务管理随之改变。“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将学术领域和学生事务领域整合于‘学生学习’之下的观点”[5]。在此期间出版的文献指出:“应该将学生事务的重点从课外活动转移到学术领域里来,改进教与学的体验,重新调整学生事务的机构和功能,更加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估,发展学生的能力等。”[6]学生事务管理的使命在于“服务、塑造、支持学生学术以及个人发展的目标,”[7]为此目标,学校要提供服务、项目、活动、设施以推动学生才智、社会、文化、身体、感情等多方面发展[8]

在机构设置上,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战示威、学生抗议活动等促成“许多大学组建了统一的学生事务机构,并由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主任,直接对校长负责。机构内其他部门的主任则对学生事务主任负责。”[9]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处理复杂的事务,帮助维护校园稳定并处理学生群体性事件和特殊事件,“学生事务机构主任通常是学校的核心管理小组成员之一。”[10]在专业发展意愿强于社会事务的前提下,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科研教学,也愿意摆脱烦琐的学生事务,这些需求对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已经发展出包括上述诸多内容的体系,在高校管理以及学生成长环节发挥特有的作用。

我国高校现阶段学生管理兼具上述特点,替代父母、专业化指导服务以及指导学生学业与个人发展等三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这个混合状态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前还缺乏独立性,家长希望学校、老师承担他们的替代角色;学生需求多样化,要求学生事务管理提供心理健康、就业发展等相关支持和帮助;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在未来发展上存在困惑也会求助于学生事务管理者。这三个阶段在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发展历史上相对清晰,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到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程,学生管理模式的阶段性变化没有那么清晰,加之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学生管理混合了多种模式。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演变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自身特殊性,1949年之前高等教育不发达,在校学生人数较少,时局动荡时期教师人数尚且不能充分保证教学之需,更无专职行政人员的安排。以北大物理系为例,经查询19461952年间物理系有教授8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29人,技术人员4人,工人6[11]。新中国成立之后,执政党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党委和政治辅导员制度,19493月,清华大学设立党总支,次年何东昌就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此后辅导员制度推行到全国高校,从学生和教师中间选拔政治可靠,思想先进的师生兼职承担了包括思想运动、教育改造在内的思政和德育工作,代表党组织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和政策。而北大物理系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一度达到在校学生人数1800人规模,在政治运动频发的阶段,专职干部的设置就成为了必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一切,党委决定专业人员的工作分配和流动,包括学生的专业选择,也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出面动员学生服从组织和国家需要。改革开放之后教学科研恢复正常,国际交流活跃,党委和行政职责逐渐清晰化,不再由党委决定教学科研的安排,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专职团委书记兼顾了一部分行政职责,比如专业分流、学生资助、毕业分配等工作。

从历史上看,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影响和干扰而成为政治风向标和晴雨表,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是预防校园内可能发生的不稳定事态。以研究者所亲历的上世纪90年代的学工情况,无论是校园内外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还是个案,都会引起不小的校园冲突,学生工作的相关老师成为“防火队”和“消防队”冲在第一线安抚学生情绪,以防出现群体性失控行为导致扩散的社会无序状态。

1998年国家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来,大学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目标进行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环节的改革,这些改变要求学生管理适应教学的需要,在学生培养和发展辅导等方面吸纳国外高校的长处,有的研究者就认为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它是相对于学术事务以及管理而言的,包括学生入学、新生适应、注册报到、咨询服务、住宿生活、经济资助、课外活动、职业发展、学生健康、纪律处理等所有非学术性学生事务,基本对应我国高校学生工作。”[12]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事务内涵上,我国高校从经验丰富的海外高校学习了不少经验和做法。

三、北大物理学院学生工作内涵与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大物理系实行学生双重管理模式:年长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年级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学业及本科生科研相关的指导;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日常事务。在系一级由本科生工作组长及研究生工作组长分别处理两类学生的日常事务并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当时本科生人数在100人以内(99级例外,扩招30,研究生规模在20人至60人不等。20015月,物理学院成立后,学生规模、学科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管理的组织目标、结构、行为模式也适应变化进行了调整。开放的社会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也深刻影响了学生事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学生工作的内涵从政治任务到政治性、思想性、事务性、多样性、复杂性等多方面兼顾,不再局限于思政、德育工作,它的外延延伸到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方面。以北大物理学院目前的学生工作为例,凡是学校层面有设置的部门,都在院系有对应的内容。

学工部

物理学院学工办

部门

部门工作

学院工作

综合办

文书档案、研究生入学资格审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助理学校管理等

综合指导课、学生信息收集与网站建设、突发事件处理(在人情社会的大环境里承担很多超出责任边界的事务)、班主任培训与管理等相关工作(面试,培训,月度交流会、津贴发放、绩效考核、学期总结、年度总结与交流、评优 )、学生助理管理、证明登记管理(学生需要的出国、结婚、计划生育、就业、在读身份等证明)定向生管理、短信平台、对外宣传、对外交流与联络、办公室仪器设备管理、档案管理、学工经费管理、迎新(含开学典礼等入学教育、新生信息收集、制作新生手册、新生训练营)、毕业教育(毕业合影、典礼、毕业晚会等)

管理办

奖学金奖励的审核、发放,学生违纪申诉管理、学生保险等。

学生奖惩(奖励与处分,学生事务委员会秘书)、奖学金(含评审、材料整理、颁奖会以及五四奖章评选、优秀毕业生评选,捐赠人感谢信、颁奖仪式、回访捐赠人等活动)、学生保险、本科生专业分流、保研专业介绍、与学生专业兴趣培养有关的参观活动(含开放日、外出参观等)、本科生课外科研

教宣办

思政教育工作;党团日活动、党支部培训等。

学生党建相关的组织建设、党员发展、积极分子培训、骨干培养

国防办

军训、征兵、国防教育等工作。

院系学生军训动员组织,配合学校征兵工作

青年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与网络舆情

与院系相关的网络舆情处理

资助中心

资助相关的学生困难补助和助学金、学业贷款、服务总队管理等

助学金(捐赠人感谢信或个人情况汇报、获资助学生的家庭状况跟进、团队建设、学业发展与辅导等)、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处理

学生健康保健(卫生知识普及、防疫、心理健康教育等)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学生就业招聘、就业手续服务、企业宣讲服务等

就业服务,负责与学生有关的就业推荐、用人单位联系接待、政策宣讲、组织与学生职业发展有关的讲座和交流、毕业生档案管理

尽管上述列表对于学校的部门设置和工作内涵有诸多不翔实之处,但仍可看出院系和学校的部门在不同层面上都面对各自的压力和困难。物理学院学生工作长时间由4位专职干部完成,面向的学生群体达1800人左右。学院为了增加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设立了选课指导委员会、综合指导课等,综合指导课以学工办为日常管理的依托,要求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的形式预约教师谈话,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发展辅导,以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另聘博士研究生担任本科生辅导员,本科生进行小班管理,也避免把学生置于无人过问的境地。2014年学校新聘教职全部按照tenure track进行考核,这些年轻教师非升即走,无暇顾及学生管理,资深教师也没有动力承担学生管理的职责,作为党领导一切的传承和延续,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承担了除了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责任,继续发挥了党在高校和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四、反思与不足

上述管理模式的变迁,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在学科发展和学术考核标准提升的要求之下,人才培养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研究生招生人数急剧上升,他们在成为重要的科研力量的同时也成为关注的重点。精英教育对学生的高标准高要求与学生心智成熟程度之间存在差距,教育本身的功能被淡化,功利性被强化,学生被寄予过高预期,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学生工作日趋复杂化,学生工作本身因为缺少完善法律体系的支持,也面临责任界定的困难。

除此之外,传统的班级管理依然发挥规范管理的职责,扮演了凝聚学生的重要角色。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多样性、丰富性吸引他们从不同的交流中获益。传统的院系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受到多样性的挑战,如果以学业为学生核心利益所在,院系依然可以发挥育人的重要角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在学业中成长,同时获得通过教育所应该获得的挫折教育、抗压能力培养和团队精神等训练。以书院制为代表的新的本科生学院模式,无疑是对传统的专业院系管理模式的颠覆,诸多学生事务和传统的思政教育需要兼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需求,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只有不确定性,没有终结。

 

 

作者简介:董晓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扩招10年我国已成高等教育大国[EB/OL].(2009-12-7).新华网.

[2]http://en.wikipedia.org/wiki/Student_Affairs.

[3]〔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7.

[4][5][6]马超.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3,54,54.

[7][8]http://www.uncp.edu/sa/mission.htm.

[9][10]〔美〕温斯顿,等.著学生事务管理者专业化论[M].储祖旺,胡志红,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8,129.

[11]沈克琦,赵凯华.北大物理百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2.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走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