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关于新时代推进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思考 ——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建设为例

作者:李天鹏 发布日期:2018-07-10

摘要:随着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如何推进新媒体建设的题目呼之欲出。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媒体建设也是实施媒介融合的时代任务。文章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为例,提出一些关于推动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思考和拙见,希望对高校的新媒体建设产生有益启发。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媒介融合;微信

 

 

“新媒体”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1967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提出了“NewMedia(新媒体)这个概念。那个时候,新媒体一词更多指向电子媒体中的创新性应用[1]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兴起,“新媒体”一词渐渐普及。

目前来讲,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尽管至今学界仍无明确的“新媒体”概念,但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五花八门的新媒体应用已经占据了大众的生活,常见的微博、微信,未名BBSPKUHelper的树洞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一、新媒体平台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新媒体凭借强大的参与性、分享性和主动性,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年轻人了解外界、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如今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熟练使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社交和学习了,因而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之一。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诸多吸引年轻人的优势。

一是双向传播代替了单向传播,被动接收变主动分享。与电视、广播等只能单向、被动接收信息的媒介不同,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双向传播的平台,每个人都有一个“发声器”,既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针对别人的言论发表意见。

二是草根的舞台取代了精英的平台,零门槛参与。新时代的年轻人,渴望打破权威的拘泥,更多地参与身边的事务,新媒体平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不同于电视和广播这样需要专业的记者、主持人、播音员才能进入的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添加一群好友,就可以实现见闻分享、观点互动,几乎是零门槛参与。

作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加上本就处于个性叛逆的青春期,所以他们自信张扬、追求平等、渴望自由。而基于以上种种优势,新媒体恰恰为他们建构了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空间与世界,因而得以迅速“攻占”年轻人的生活。对于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而言,随着“九五后”甚至“零零后”的年轻人全面进入大学,只有逐渐学会使用新媒体与他们打交道,才能深入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同他们“打成一片”。

二、新媒体建设是实施媒介融合的时代任务

高校在保持建设传统媒体的同时,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也是实施和推进媒介融合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以及加强媒介融合的必要性,2013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131115日,新华社播发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强调“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媒介融合,是一场事关高校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大变革,是进一步了解同学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要求。如果我们无法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掌握主动权,当舆情危机发生时,官方就会丧失话语权,甚至只能疲于应付网络平台上的言论,无法引导舆情走向。

20148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上对媒介融合提出了几点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习总书记对媒介融合的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对于高校而言,强化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在建设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摒弃官僚思想,采用更加平等、接地气的方式和风格,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现有的传统媒体资源优势,譬如一手的消息来源、完备的采编团队、充足的宣传资金支持等等,将其转化为新媒体平台资源,建立一个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各个平台的优势,建设一批各有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三、加快建设新媒体平台的具体做法——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为例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于2015年成立了学院团委、学工办的官方微信公众号“SMSers,后更名为“北大数院人”。目前学院除了北大数院人以外,还有学生会、研究生会及青年志愿者协会各自的微信公众号。这四个公众号都接受学院团委的统一指导,相互协作配合,又略有不同侧重群体,形成了矩阵式宣传的态势。从各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中,总结出几点关于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贴近生活,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生活

新媒体平台建设是一项事关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因此需要从学生的点滴生活开始做起,力求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生活里的事情,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引导大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具体做法方面,公众号编辑小组应当充分了解同学的需求和喜好,生产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激发大家的阅读欲和分享欲。以“北大数院人”为例,公众号设立了多组内容偏好不同的栏目,“聚焦”主要围绕学院同学普遍关心的内容,例如“πday”活动的详情、辅导员的专访等。“万象”“碎语”“数林”“观点”等栏目形式活泼,主题多样,既有编辑小组的团队策划活动,如食堂新品评测、学院学生书桌的样子等;也有面向同学的征稿,例如各类文章和电影的评价等。总而言之,公众号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优秀案例,避免采取空洞喊口号式的说教。

(二)贴近学科,突出学院和学科特色

对于学院的公众号而言,其受众主要是本学院的师生,因此能否让这一批人感受到公众号的独一无二性尤为重要,以至于起到增强大家对学科、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作用。每个学院和学科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公众号建设中的宝贵财富,也是应当着力打造的创新之处。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为例,北大数院人的“数林”和数院学生会的“九章弄墨”等版块都围绕数学知识展开,既有对某本数学著作的读后感,也有对某个数学问题的另类思考,更多的是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如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正态分布”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某款游戏中的动画效果的概率问题等。这些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小文章,一方面传播了数学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了数学学科,另一方面也摆脱了枯燥的说教,将知识应用到了实际问题当中。

(三)注重时效,敢于“蹭热点”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比拼速度和效率的时代,公众号建设同样如此。谁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谁就能掌握舆论的制高点,形成阅读量和权威性的双赢。同学们现在普遍习惯用手机了解学校和学院动态,如果一个官方公众号所发的内容总是慢半拍,不仅失去了新闻内容本应有的时效性,也容易失去同学们的关注度。因此,在建设和运营新媒体平台时,要注重时效,敢于“蹭热点”,第一时间对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避免形成舆情事件。数学科学学院微信平台一直走在“蹭热点”的前列,在同学们对某件事情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推出他们最想要了解的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关注度,同时化解舆情危机。数院学生会平台去年开设了“家权平君”栏目,采取走访和调研的模式,对同学们较为关心的公共问题进行了多番的调查,并撰写成文。既有针对小黄车挤压、便利店物价较高等问题的长期调研,也有针对本科生绩点改革、宿舍楼调整等突发热点而向学校各部门进行咨询,第一时间向同学们说明情况,一方面赢得了同学们的称赞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及时疏导了舆情。

(四)善于互动,增强公众号与同学间的交流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精神关键词是自愿、平等、参与、互动、分享、主动,新媒体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就是在于其提供了一个可以这样交流互动的平台,而不是只能单向被动地接收学院的信息。因此,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不应当仅仅属于编辑小组,更应当致力于成为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平台。以数学科学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平台会面向学院内外的师生广泛征稿,并在评论区与读者密切互动,增加投稿人的成就感。同时,为了增加同学们打开微信公众号的频率,编辑小组利用所学知识,积极进行了公众号相关功能的开发,例如通过公众号查询学院教职工信息、课表信息和空闲教室等等,甚至可以与内设的图灵机器人进行聊天,大大增强了公众号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关于新媒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建设是一项事关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也是一项事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治任务,应该得到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新媒体建设也不应当只是建设新媒体平台,更应学会将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思维带入平时工作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成长、开展学生工作。

一是注重公开公正,平等对待学生。如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格外关注平等、尊重、公正、公开等精神,对于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也愈加重视。这些都对我们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工作者在处理学生事务中,放下架子,摒弃官僚思想,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做好一个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工作。

二是学会适度容忍,允许学生调侃。新媒体时代,大家脱离了以往联系密切的线下生活,转而习惯于生活在被社会化网络切割的个人虚拟空间里,依靠互联网与其它群体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平台或者网络虚拟世界就成为了大家重要的沟通和表达渠道,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负面情绪倾泻场所。当网络上对学生工作或是学校政策提出质疑和批评时,我们应当学会适度容忍这样的调侃和揶揄声,及时改正自身错误或出面解释即可,而采取“堵截”的方式扼杀学生网友的发声。尽管此举对改变舆论现状起到了帮助,却在根本上扼杀了反馈,失去了对话可能,潜藏了更大的风险和危机。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媒体的更新速度也愈加频繁,新媒体种类层出不穷,又因在校大学生极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感染和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工作。同时,正如育人工作无法一蹴而就,新媒体建设同样任重道远,需要得到高校长期的关注,将其作为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加以探索。

 

作者简介李天鹏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教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