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应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好的新闻报道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使新闻宣传工作成为“成风化人,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捍卫新闻宣传工作的尊严和使命。在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提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效力,就要立足于主流新闻宣传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铸造坚强队伍和出色本领,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舆论导向;主流宣传
2018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现当代不断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是人类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在新闻宣传领域有着独特的经历和贡献,“他一生中唯一的正式职业就是办报纸”[1]。从《莱茵报》开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的新闻宣传工作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在国际共产运动中不断得到检验、发展和继承、弘扬,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全党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中央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高校党委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各报刊、新闻网、电视台、广播台、官方微信平台等多媒体宣传平台共同发挥着主流新闻宣传功能,扮演着核心的新闻宣传阵地,既是党的新闻宣传实践的高校组成部分,也在党的高等教育战略的宣传思想领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高校新闻宣传阵地建设,有效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作用,是高校主流新闻宣传阵地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不变主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丰富体系。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专门阐述过“新闻观”,但在长期的报刊活动和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党刊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既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又有丰富的实践品格的论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这些创始奠基观点又在列宁的继承发展下,进一步深入到党报党刊阵地功能、党对党报的领导功能及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和新闻宣传原则等重要领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在长期实践中检验和强化真理的过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继续发挥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新青年》等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革命送来了思想武器。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党报党刊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要成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更加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新闻宣传阵地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应当坚持的方向和应当发挥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党和国家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回应时代与人民关切,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针对新媒体背景的特点,提出新闻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内容。
这些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系统地阐释了新闻传播实施过程的原则。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中,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和定位,抓住矛盾、洞悉规律,发挥社会效益,而不是盲目投入、随意传播,走向失效、失控。
二、高校新闻宣传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这事关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事关维护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事关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和使命。
(一)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三项基础性工作,第一点就是“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社会形态发展至今的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是在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服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必须要遵从“国家存续和制度运行”的要求。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方向性,高校新闻宣传阵地尤其具有突出的政治性,与党中央的精神和政策同向同行。校园媒体的新闻宣传报道能够助力学校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助力夯实“立德树人”的高校立身之本,为增强高校师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维护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
高校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一流大学担负着探求真理、弘扬文化的重任,处在人类认知和知识的前沿,具有引领社会进步的特殊责任。清正的学风校风是高校凝练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重要要求。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机制,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作为“成风化人”的重要抓手,应充分挖掘学校在办学历史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潜移默化的宣传报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只有赢得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事业更加深切的关心和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文化对外辐射的引领效果。
(三)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使命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类新闻媒体蓬勃发展。新闻媒体是商业资本营利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一部分市场化媒体单纯追求商业逻辑,出现与“人民性”要求相背离的情况,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甚至置新闻报道的尊严于不顾,刊发哗众取宠乃至牺牲真实性的报道,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则和要求完全背离。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和教育责任,面向优秀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师生,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质量要求更高。新闻宣传阵地如果一味迎合追求猎奇的不正之风,就不能实现事件完整客观的真实表达,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全貌,就无法实现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和使命,遑论承担文化和教育的特殊职能。
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提升新闻宣传工作效力的实践思考
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师生对于新闻提供内容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对高校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下,抓住新闻传播的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律,掌握说服受众、掌握受众的力量,是提升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效力的当代路径。
(一)处理好正面报道为主原则和校园舆论监督的关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正面宣传报道具有提振“精气神”、引领“传帮带”的积极示范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度重视报道的“正面导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以“发扬正气,压倒邪气”。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高校新闻宣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师生员工在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和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事迹,立体化、多视角地进行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事迹的榜样作用,带动更多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勤奋学习、积极工作。
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弘扬校园正气,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工作方针,不是“假大空”,不是一味“唱赞歌”。流于形式的“空中楼阁”般的宣传报道和单纯的“政治任务”式的宣传报道,脱离广大师生的生动实践,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缺乏密切联结。“文风”僵化,实质上反映出了工作中的“懒”“怠”,不可能被广大青年学生和高校教师接受。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提高典型宣传的报道质量和水平,充分考虑高校师生的情感需要、接受习惯和个体差异,认真挖掘真正打动人心的典型事迹,踏踏实实推出一批能够反映师生时代精神和风貌的精品。
“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是新闻宣传使命的内在要求。舆论监督是实现高校师生民主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学校更好进行改革发展的有力助推。一是要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的正向作用,围绕高校师生重视且关心、现阶段有条件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理性批评报道,推动实际工作。同时,在“舆论监督”背后,要进一步追踪引申,如果报道的突出问题有了转机,或者在体制机制层面有了完善,取得了让师生满意的成果,也需要及时将这样的“典型”公之于众。二是要还原舆论监督的本质,“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冷嘲暗箭,则是一种消蚀剂,是对团结不利的。”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繁荣,传统传播生态发生明显变化,新媒体特别是网络自媒体也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以沟通促进问题解决和改革创新,形成有序参与和良好循环,而非动辄“为了批评而批评”,以喧闹的表象替代交流沟通的本质,甚至把形式上的“开明”当作改革本身。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立体化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对于党委领导下高校宣传思想阵地,政治强、业务好、作风正、有担当的工作要求同样一条都不可少。
在实践中,很多单位进人、用人、考核往往看重脑子快、笔头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政治关”的考察。这看似强调了专业素质,实际上是对专业素质的片面理解。在具有重要政治任务的新闻宣传阵地上,过不了“政治关”,对新闻宣传的核心任务和使命一知半解、“若即若离”,把主流宣传阵地混同于一般市场化媒体,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把“流量”等传播表象当作首要指标,实际上就丧失了宣传阵地。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杨振武同志曾撰文指出,“所谓退缩,就是态度上软弱,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总想当开明绅士,而不想当思想战士”[2]。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前沿,高校主流媒体要敢于担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最大限度地消除杂音噪音,发出时代最强音。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立体格局,不断充实强化“大宣传”格局队伍和力量是各单位共同的任务。各基层党组织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挑选政治过硬、素养全面的同志担任宣传委员或新闻宣传联络人;校报、新闻网、电视台、广播台、官微等主流校园媒体要严把“政治关”和“业务关”;新闻宣传队伍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学习培训、做好沟通交流,共同提升政治素养、理论基础和新闻业务水平。
(三)创新高校新闻宣传话语体系和工作方式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在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均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高校师生对于传播新手段、新形式的接受程度更强,这就要求高校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坚持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高校新闻媒体在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可以借鉴社会主流媒体的改革经验。主流央媒融合发展,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日报社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报道为例,所属的人民网推出超长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每天不间断直播9小时,收获了1.5亿的用户访问量;新媒体中心原创H5产品《两会邀你加入群聊》上线24小时点击量超过600万人,刷新客户端新闻报道跟帖评论数纪录。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新媒体“倒灌”报纸,主报要闻版“融两会”刊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等多篇报道,既有文字图片又有视频动漫,让报纸版面在网络空间延伸广度、拓展深度。高校新闻媒体在资金、技术平台方面,存在一定的物质限制,但在日常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也应当借鉴主流融媒体的创新机制,在校内重大事件或题材报道中探索推进“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实现报道策划、新闻资源、采访力量和技术支持的高效统筹利用,打造有速度、有深度、有情怀的综合性新闻宣传平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传播活动规律的总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经验对于中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具有生动指导意义。无论传播媒介、新闻形态如何丰富,媒体格局如何发展,新闻宣传的使命决定了新闻宣传始终依托于传播的内容本身,这一点不会有所动摇。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入脑入心,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师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信息的特点,把“我们要说的”和“师生想听的”统一起来,把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传播形式统一起来,真正在全媒体语境下将高校的改革探索和师生的“圆梦故事”挖掘好、阐释好。
作者简介:韩 芳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助理研究员
周 航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
[2]杨振武.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N].人民日报,2016-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