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作者:陈 威 杜津威 发布日期:2018-07-1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校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三项基础性工作。文章结合讲话,提出新时代高校要紧密围绕三项基础性工作,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把中国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关键词:三项基础性工作;高校综合改革

 

20185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同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如何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了深刻论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对什么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的根本任务,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强调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有三项基础性的工作要抓好,那就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三项基础性工作分别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高校办学过程中最为本质的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为高校如何深化综合改革、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最高指引、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新时代,中国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推进深化综合改革。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项基础性工作为主体框架,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针对性,提高内涵式发展质量,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始终明确为谁培养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高校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一是要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下力气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宣传,源源不断培养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努力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建在中国。要深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

二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倡导中华经典诵读、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人民。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身、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三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树立道路自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树立理论自信,不能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要鼓励教师专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志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树立制度自信,要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持以我为主,避免用别人的尺度裁量自己,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科学术评价标准和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树立文化自信,要加强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平台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全面梳理和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与弘扬,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二、坚决把好谁来培养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要坚持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做好高校人事改革方案,使人才评价工作更科学、更公平、更透明,在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的前提下,为所有教师提供适合的发展通道。要推动实施教师联合聘任制度,促进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人才协作,持续培育和扶持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建好学术梯队。要持续实施高端人才计划,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扶持和培养杰出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具有较大潜力的青年英才,使高校名家辈出、大师云集。要继续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扩大规模、提升质量。要稳步推进管理服务、教研支撑和后勤保障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的氛围和良好的学术生态,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放在首位,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担当起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党委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领导,落实人员应聘、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综合评价、专项岗位聘任考核、职称评审中的思想政治要求,完善程序与环节。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在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专题内容。要增设“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要积极发掘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师德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要拓展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等队伍建设。要鼓励专任教师投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班主任、导师的政治素质培训。要建好辅导员队伍,保证辅导员队伍高质量、高水准,探索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相衔接,设置学生兼职辅导员岗位,建立带班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制度,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努力探索怎样培养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一是深化学科体系改革。要围绕人才培养,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要突破思维定式和发展惯性,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形成更有利于发挥学者个性、才华,更有利于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要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不同的任务,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和评估体系,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动态调整,努力创造能够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新知识、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形成一批世界领先的标志性成果。要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与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完善前沿与尖端领域的布局,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深化教学体系改革。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成长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潜力,更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本科教育模式改革,要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模式,培养具有思辨精神的栋梁之材。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要以提升培养质量为核心,继续完善博士生招考制度、深化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改革和专业学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学术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高水平职业人才。

三是深化教材体系改革。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要推进教材建设委员会建设,明确教材选用管理责任、要求、程序和使用效果评估,强化对教材的导向和质量把关。要健全教材的编审机制,建立大学教材选用目录,优先选用高校核心课程教材目录中的教材。要聘请政治立场坚定、专业造诣深厚、教材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建设规律的专家学者编写优秀教材。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

四是深化管理体系改革。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同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协调同步。要协调好高校的核心使命与外延任务,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增强动力、释放活力。要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更加激发院系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师生治学”。要优化管理服务部门的职能配置,完善行政职员的评价和晋升体系。要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

五是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将之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加强对工作、服务和教育对象的供给侧、需求侧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好适应性、成长性和支持性三种类型的发展辅导: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共青团、学校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育人功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形势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育人;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加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重点关键领域、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实现实践育人;要完善网络育人机制,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引导青年学生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满足于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科学合理地开展网络学习。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实现网络育人;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防预防干预体系,制定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校院联动对接机制,健全高校心理咨询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实习制度和培养方案,守好师生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实现心理育人;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实现学生精准认定、精准资助,为学生度身定制个性化绿色成长方案,打造非经济支持精品项目,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引导自立自强,做到扶贫又扶“志”,让每位受助学生有尊严的生活学习,绽放自我,在发展上“一个都不掉队”,实现资助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中国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综合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懈怠,坚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折腾,坚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停步,埋头苦干、改革创新,把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努力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深化改革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杜津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